第二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召开海龙屯土司遗址入选“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
HAILONGTUNTUSIYIZHIRUXUANSHIJIESHIDATIANYEKAOGUFAXIAN
雄伟的飞龙关
本刊综合消息(振 青) 2015年12月14日,第二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于上海召开。在论坛上公布的10项世界田野考古发现奖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申报项目“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帝国扩张及其与边疆的动态关系”荣获了“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殊荣。
土司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同时,它还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民族地区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治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演变。
据了解,在当日论坛会议上,2015年申遗成功的世界遗产地海龙屯土司遗址从提名、专家投票入围、评审委员会投票入选等环节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从近百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
记者就此采访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李飞。他认为,此次获奖是对“土司考古”以及挖掘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的意义的高度认可。海龙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并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是其高票入选“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的重要原因。
作为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地成员之一,贵州对海龙屯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考古发现对中国西南土司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4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贵州省文物局委派,李飞作为海龙屯考古领队主持海龙屯发掘工作,至今与团队在海龙屯上工作已超过一千天。
李飞表示,海龙屯考古成果是多方面的。“从小的方面讲,考古发掘厘清了海龙屯的格局及其从宋到明的历史性变迁,使我们今天对海龙屯本身的认识超越了前人。大的方面,海龙屯为我们从考古学的视角观察中华帝国的扩张、融合及其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打开了一扇窗户。”
目前,贵州省海龙屯考古工作队已经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新王宫”和城垣、道路、关隘等的整体面貌。海龙屯不同时期的道路交通系统、宋代衙署、文献记载与今已不存的各个关隘等尚有待进一步寻找与梳理;已经清现的明代衙署“新王宫”内每一栋建筑的功用,以及几乎未开展工作的被前人认为是宋代衙署区的“老王宫”年代、格局和性质等,均是当前工作的难点。
海龙屯位于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是播州杨氏土司遗址,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2001年,海龙屯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3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申遗申请。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海龙屯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风关、万安关、二道关(西关)、头道关(后关),以及水牢、金银库(军营)、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
海龙屯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条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这里是播州杨氏政权七百年统治的后期老巢。囤中有许多遗址文物,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
“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
该论坛是国际考古学界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在考古界拥有非常权威的地位,其咨询委员由来自4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150名专家学者组成,他们负责提名或帮助推荐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评审委员则由来自17个国家的40名学者组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权威和专家,其研究和评选标准权威毋庸置疑,非常具有说服力。
36级天梯顶端的飞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