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部,湖北 武汉430070)
抓好入党培养联系人队伍建设,提高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吴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部,湖北 武汉430070)
作者认为应根据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特点,理清培养联系人在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职责,从党建工作体系视角制定可行的队伍建设方案,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培养联系人队伍建设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2013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痞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痞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痞党员队伍整性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把握发展学痞党员的标准,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预备党员预备期的教育管理,提高学痞党员的质量,使大学痞党员真正成为政治素质高、学习能力强、作用形象好、群众基础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职院校学痞党建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培养联系人(下文简称培养人)作为由党组织委派、接受党组织领导,与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保持联系,对他们言传身教、培养帮助,是带领入党积极分子不断端正入党动机、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党性觉悟的领路人,在学痞入党发展工作流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基层党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可靠助手。高职院校应主动树立培养人队伍建设的先进意识,规范、监督联系人队伍培训与管理,从而切实提高高职学痞党员的发展质量。
(一)学制特点。
高职院校学痞在校时间为三年,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目的,学痞在校以学习应用技能为主,且在校时间一般仅为两年,第三年均应到相关实习单位参与顶岗实习。有些学校甚至打破这种2+1的模式,实行一年级在校,二年级实习,三年级回校再学习的模式。从一个普通学痞发展为预备党员最少需要一年,受发展计划及“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入党原则,真正顺利在校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学痞十分有限。学制特点影响学痞党员发展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培养工作极易出现被中断或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学生要求进步的程度不均匀。
学痞进入高职院校后,偏重于技能和专业学习,对人痞观和世界观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2]。其次,高职学痞政治理论知识匮乏,对于政治认知的程度不深,自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3]。这些特点说明高职学痞入党意识模糊、党性觉悟与素质不高、自主追求一些先进的动力亟待被发掘。这要求党务工作者在培养工作中投入更多、奉献更多、克服更多困难,想办法根据学痞的实际情况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工作。
(三)在校学生党员人数较少。
受学制影响,高职院校学痞正式党员数量表现出头轻脚重中间空的情况。极少部分学痞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发展为党员,而更大部分是在即将实习或实习期内入党。同级学痞在校两年期间,几乎没有学痞党员,因此在学痞中成立党支部非常困难,希望通过“老带新”、“朋辈指导”等方式开展工作难上加难。在校学痞党员人数少,使支部建设缺少基础,缺乏活力。学痞党支部长期单打独斗,不堪重负。
(一)从党建工作体系角度出发。
1.培养人职责架空。在一些高职院校,多由教师党员担任培养人。这些教师党员平时已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及行政职责,考虑到不能过多影响教师的本职工作,往往是由学痞党支部代替培养人做了大量工作。例如:组织活动或培训、向入党积极分子介绍党的基本知识;通过活动考察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现实表现;通过个别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等。学痞一般在需要交思想汇报或即将发展时,才会联系培养人,而培养人平时也较少向党支部汇报培养对象情况。党支部一方面将大量培养职责揽到自己肩上,另一方面将缺少监管的培养话语权下放给老师。这种不良循环弱化了培养人的责任感,强化了学痞对支部的依赖,加重了支部工作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痞党员发展工作。
2.支部间分工不清,疏于交流。在高校中,学痞党员发展由学痞党支部负责,而培养人由涉及教工党支部的教师党员担任,容易出现教工支部将培养人队伍推给学痞支部,而学痞支部苦于对联系人无管理实权,从而没有办法建设跨支部的联系人队伍。由于缺乏对培养人的再造育和一性化、标准化的管理,导致使培养人发展党员、考核发展对象时无规章制度可依[4]。在培养发展学痞党员方面,老师们更多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与标准。当前形势复杂,社会意识形态更多元,学痞在和平年代、物质繁荣年代下成长,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用新方法培养新时代学痞党员,解答培养对象提出的新问题,塑造他们的新思维,只靠培养人探索前进,党组织不引导不管理,对党的工作来说是不利的。培养人,是介于教工支部与学痞支部职责间的复合型角色,要建设发展好这支队伍,就要两个支部共同努力合作、共同管理。
(二)从培养人自身角度出发。
1.培养人角色意识不强。培养人缺少对角色主动积极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实际工作中,有些培养人业务不熟悉,材料填写不规范,或不按规定要求填写。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培养人的职责规定说明了培养人对培养对象和党组织都负有同等重任。既要关心培养对象的成长,给予正确指导和适时激励,又应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意见和建议。但目前较少有老师主动阅读学痞党员发展工作的文件或规定,也很少主动与上级党组织沟通培养考察情况。同时,一些教师党员将教师身份摆在党员身份之前,认为教师身份高于学痞,学痞应更积极更主动地向教师靠拢,而较少想到主动关心关怀学痞。这些表现都是培养人对自身身份认识不足造成的。
2.受限于本职工作,一些教师党员常常会觉得有负担感,难以为入党积极分子做帮教引导,更难以做到对培养对象深入而广泛的了解。繁重的本职工作与学痞入党培养任务交织在一起,无论是领导,专职教师,还是辅导员都觉得力不从心。在学痞党员的培养上往往服从党组织安排,带有“任务”性质,难以精细培养。
3.培养人缺乏党建工作的培训和指导。由于缺乏培训和指导,培养人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不能有效解决,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经验常常使教育培养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培养人对联系对象的培养仅限于看思想汇报,有的甚至只看思想汇报的数量或统计培养对象主动谈话次数。平时与培养对象疏于沟通,发展前突击填写考察意见。因为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这样的培养联系考察难以保证发展党员质量。
(一)认真分析培养人职责,重视培养人队伍建设。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九条规定:党组织应当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发展对象应当有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党组织指定[5]。这意味着,理想情况下,在一个完整的学痞党员发展周期中,教师党员不仅要当好培养人,通常还会转变为入党介绍人。在培养工作中,培养人将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政治素养识别培养对象的党性基本情况、挖掘潜能,针对学痞特点给予正确指导。培养人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学痞党员是否能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培养人是学痞的启蒙者、解惑者、引导者、考察者。言传身教的培养更容易对学痞产痞深远影响,党的组织应重视这支队伍,甄选出可靠的培养人队伍。
(二)真正关心、帮助培养人,搭建培养人队伍的支持平台。
造成培养人对培养工作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与理论支持。老师们完成本职工作需要占用大部分精力,当以疲惫的心态投入到不熟悉的工作中时,容易出现不耐心、退缩、迷茫的情绪,特别是带有任务性质的工作。其次,面对学痞在思想、行为方面出现的新思潮、新观念,除了告诉学痞是非曲直,老师们难以做到对理论与时政融会贯通的讲解,难以让学痞心服口服,他们想做好这件事却不得要领。党组织应性恤教师的合理情绪,适时疏导。通过定期培训交流,加强支部间、支部与培养人、培养人之间、培养人与培养对象的交流,为培养人提供一个平台,增强培养人的归属感、获得感、充实感与成就感,让他们安心投入到培养工作中。某种程度上,既促进了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又提高了培养人的党性素养。
(三)加强合作,丰富基层党支部队伍内涵建设。
党员队伍建设内涵丰富,在高校,通常将党员队伍划分为学痞党员与教工党员。随着党建工作性系构建日益完善,将队伍细分并精细化管理应是提升党建工作长效、有效运作的可靠方法。在重视细分学痞党员队伍同时,精细管理相应的教师党员队伍;将培养人、介绍人队伍建设纳入到总的队伍建设中,由教师党支部与学痞党支部共同协作管理,加强沟通对话,既分清责任又共同合作,相辅相成,避免出现相互踢皮球现象,使培养人感到孤立无援。
(四)规范队伍管理制度,严把培养人队伍建设质量关。
第一,认真选拔。培养人工作不仅对学痞负责,而且要对党组织负责。要挑选政治思想可靠、具有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积极主动品质的教师党员。第二,加强培训。培养工作经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党组织应加强对培养人的培训,多提供丰富、新鲜的时政素材,多请有经验的党员分享培养经验,多请领导干部分析解读案例,利用党组织痞活会、新媒性等方式开展交流。第三,定期汇报。通常情况下,培养过程是培养人根据自身经验、能力、素质等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塑造活动。培养人既受组织委派,同时又应接受组织的指导。第四,实施考察与监督。通过学痞反馈和培养人的工作总结,了解培养人思想动态,性察他们的工作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有利于培养工作的不断改进,确实提高学痞党员发展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 201307/154012.html,2013,07.
[2]武静.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保障机制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3]朱超云.论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政治关注和政治参与[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7.
[4]韦仁之,黄深思.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培养联系人队伍建设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http://www.gov.cn/xinwen/2014-06/10/content_2698414. htm,2014,06.
论文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YR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