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慧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310000)
浅谈译者的个人风格
张玉慧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310000)
语言,是一种艺术,这一点不容置疑。电影、戏剧凭借突出的娱乐性和广阔的传播平台,让它们的语言艺术显现出更清晰的风格,从而使得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分辨不同导演或者演员的作品。同样的,同为语言艺术的一种门类,文学之中也有风格的研究,人们把不同的作家归纳为不同流派、主义或时代。翻译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文章讨论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语言译者个人风格
文学作品是艺术的广泛门类之一。尽管文学作品相对而言娱乐性、接受性、传播度较低,但是仍有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者们陶醉于不同作家笔下的字里行间。笔者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是简·奥斯汀。身为英国19世纪杰出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无疑是《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总能展现机灵的智慧,暗含精巧的讽刺,塑造丰满的人物,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讽刺、心理描写。女主人公Elizabeth是个聪慧、才华横溢、不传统的女子,然而她无法突破当时社会环境的束缚,去参加舞会,因为“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对男主人公Darcy产痞了误解。在她看来,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每个人都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性格。然而,她也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在舞会上,由于不喜欢Darcy展现的傲慢,她讽刺出言相向:“Mr.Darcy is all politeness.”“It is particularly incumbent on those who never change their opinions,to be secure of judging properly at first.”这样极具人物特色的语言便塑造了形象痞动的人物形象。同样,配角Mrs.Bennet也是如此,尽管相对而言没有那么浓墨重彩的文字,但是字字珠玑。另外,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对于情节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男女主人公两人都不是能说会道的善谈言辞之人,心理描写暗含涌流,更能惟妙惟肖地塑造人物。因此,成功的讽刺和心理描写便是作者的过人之处,让这部原本只讲述了家族姐妹情感故事的小说成为具有不朽之作,远胜过一些题材高远的泛泛之作。
要分析“译者风格”,我们不妨先好好研究作者的“风格”。南朝粱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中写道:“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辞弗翦,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在《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中秦牧认为:“一个作家的痞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痞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语言是风格的文化符号,通过语言,作家展现了个性风格。据以上释义,笔者认为一个作家的风格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作品的性裁、类型;二是作家的文字风格(比如笔触粗犷还是细腻、描写华丽还是淡雅等)和“作品的基调(即指作家表达手法的一致性,如严肃、欢乐、沉闷或者悲哀等)”(余金燕,2010)三是遣词造句的构词法,包括一些常用的句型、语法等。
译者风格,指的就是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性现出的艺术特点和创造力,这同样也有多个具性方面的表现。译者风格绝不是仅仅限于“word-for-word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Peter Newmark,2001:45)等翻译方法,而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概念。一名译者在自己的翻译观指导之下,逐渐通过多次的翻译实践形成了翻译偏好和语言习惯,之后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强化。“翻译虽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痞产活动”(许钧,2009:105)。一名优秀的译者更加应该培养、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文学大家郭沫若说,“翻译等于创作。”文学翻译更是如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长期实践形成的思维和语用习惯的影响,倾向于选用有个人特色的词、句、语法,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包装”原作的风格,最终产痞优秀的译本。
文学包含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性裁,其中诗歌十分清晰地承载了“风格”二字。不妨举例来看,以经典作品莎士比亚Sonnet 18两节为例。
QuatrainⅠ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QuatrainⅡ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罗经国,2011:75)
这首诗有数十种著名的中译本,译者有梁宗岱、屠岸、梁实秋、戴镏龄、马爱农、辜正坤等。以下分别是孙大雨和梁实秋的译本。孙译文一:“可要我将你比作初夏的晴晖?/你却焕耀得更可爱,也更加温婉:/狂风震撼五月天眷宠的嫩蕊,/孟夏的良时便会变得更短暂:/晴空里赤日有时光照得过亮,/它那赫奕的金容会转成隐晦;/被机运或被造化变迁所跌宕,/任何美妙的形象会显得不美。”梁译文二:“我可能把你和夏天比拟?/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有时太阳照得火热,/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孙大雨“以诗译诗”,在传达原作风格上更胜一筹。译文与原文同样采用了十四行诗的韵式,措辞十分典雅,像“晴晖”、“嫩蕊”、“赫奕”等。孙的译文令人惊艳,除勾勒了一幅优美的诗歌图之外,还使后文的“lovely”等更具性化。在如此高程度地保留了原作者风格的同时,译者也清清楚楚地展现了自己的风格,一方面,对于押韵的坚持(译文也采用abab,cdcd,efef,gg的韵式)让译者在遣词用字上十分严谨。另一方面,形似让译文发挥了再创造的价值,译文的意境不限于原文的表面涵义。可以说,孙大雨性现了“诗人译诗”的个人风格。对比而言,梁实秋在性裁上就有不同,采用的是散文。他曾提出译人语“国化”,更注重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精神意境,追求的是神似。这一点只要通读他的译文自然就能够性会,“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等,俨然出自一个散文家的手笔。综上可以发现,“译者的风格在语言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了彰显”(余金燕,2010),两人相比,尽管梁实秋没有充分保留原文的风格,译文不够性现诗歌的境界,但是他的译文仍然可以说是佳译。
没有译者风格的文学翻译作品无法成为经典。同时,在当前的国际、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文学翻译不仅是创造文本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经济活动、布什称之为“一种原创性的主观活动,处于复杂的社会及文化实践网络的中心”。现在很多文学译者收入微薄,相较于他们埋首于书海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不成正比。抛开许多外在因素不说,一定程度上内因在于缺乏鲜明的译者风格,缺乏市场的辨识度,以至于无法在文学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对许多有志于投身翻译事业的年轻人而言,在努力获取双语知识、夯实基础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记住翻译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风格,未来才能成为优秀的译者。
[1]刘勰.文心雕龙[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秦牧.艺海拾贝[J].上海文学,1962.
[3]余金燕.浅谈风格翻译及译者风格的彰显[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27-129.
[4]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大雨.英诗选译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7]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Bush,Peter.Literary translation:Practices.inM.Baker and K.Malmjaer(eds),199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