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隆
(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 天津 300222)
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马德隆
(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 天津 300222)
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天津自贸试验区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口岸服务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升级、金融创新与合作、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发挥先行引领作用,积累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
天津自贸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经验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围绕这一总体定位,《纲要》对京津冀三省市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整体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三省市定位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增强整体性,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从空间布局来看,经反复研究论证,京津冀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从疏解对象讲,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为了更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在探索建设京津冀总部聚集区。以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区为例,中心商务区正在积极承接首都央企、民企、跨国公司等各类企业总部疏解,同步面向全国加快聚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的全国总部、功能总部和区域总部落户。中心商务区作为天津市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阵地,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 4+6”政策和天津市创新创业特区十条优惠政策,从业务创新、资金扶持、人才聚集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央企转型发展。
天津自贸试验区利用对外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发挥政策外溢、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完善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
1.海关与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推动京津冀区域通关、通检一体化
2014年7月1日,通关一体化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实施,9月22日扩大至石家庄海关,全面实现了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通过集成海关监管优势、打破关区界限、改进海关通关流程,形成了监管更加严密、通关更加便捷、流程更加科学、运转更加高效,覆盖京津冀海关通关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真正实现“一份单卡管通关”,进一步提升了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据测算,天津经北京空运进口货物的通关时间减少约8小时,北京经天津海运进口货物的通关时间减少约3天,石家庄海关的通关进出口平均时间分别由改革前的38.13小时、3.49小时缩短到改革后的31.67小时和3.06小时,分别缩短了6.46小时和0.43小时,通关效率大幅提升,通关成本减少约三成。
目前,京津冀区域检验检疫已实现一体化,三地检验检疫局加强协作,共同实施,通过改革现有通关模式、监管模式和业务流程,打造以“三通”、“两直”、“四放”、“五统一”和“无纸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检验检疫一体化新模式,促进通关便利化。检验检疫一体化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共完成检验检疫76.2万批,涉及货值1259.7亿美元。三地共实施出口直放11.2万批,为企业节省通关物流时间约170万小时,节省各项通关成本约2000万元;共实现进口直通货物1.1万批,金额约37.3亿美元,其中电子转检5273批,为企业节省快递、仓储、滞箱费等约190万元;共受理无纸化报检105.6万批次,天津口岸实施出口无纸化比例达95%。据试点外贸企业测算,非法检货物从电子申报到放行最快1小时内完成,可省去材料准备、传递等时间1.4天;法检货物从报检到放行由原来2至3天,缩短到最快6.5小时即可完成,口岸通关效率提升了75%,惠及企业20000余家。
2.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推动津冀两地港口一体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京津冀区域的无水港建设正式进入扩容升级阶段。无水港的建设,可以实现港口功能的相互延伸,通过承载内地出海的国际物流,可以有效地集散内地各类进出口货物,尤其是集装箱货物,从而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内地货源市场,实现了天津港与内陆无水港服务功能的对接,使天津港成为承载腹地物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京津冀地区通向世界的一条“黄金水道”。目前,天津港在内陆腹地设有23个无水港和5个区域营销中心,其中,天津港在京津冀地区已建立了北京朝阳、平谷、河北石家庄、张家口、保定、邯郸共6个无水港。天津港近期也将在河北唐山、廊坊,天津静海、武清等地新建无水港;北京朝阳无水港也即将搬迁扩建。港口的交通、口岸、保税等丰富功能和服务向京津冀区域更深更广泛地延伸,三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利用无水港物流节点功能,天津的政策优势、特别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功能优势将延伸过去,形成辐射内陆地区的保税物流体系,这对于提升内陆地区腹地的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天津港将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在物流服务上的合作,涉及天津武清、静海、宝坻、北辰、北京马驹桥、河北承德、衡水、沧州、唐山、廊坊、秦皇岛等地区,使京津冀无水港的总量达到10个以上。
3.进口产品保税展示交易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中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注册企业将保税展示交易业务扩展至天津市和北京市、河北省。2015年6月29日,天津海关推出的第二批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创新措施中也有类似表述:“自贸试验区企业依托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有效足额担保的前提下,将保税展示交易拓展至京津冀地区。进一步促进保税展示交易新业态的发展。”
2015年5月4日,中国第一家在城市中心城区开设的自贸区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天津民园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开业。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将惠及整个京津冀区域,按照保税展示交易制度,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在向海关提供足额税款担保后,可以在北京、天津、河北省进行保税展示交易。
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升级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按区域布局划分,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在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各有侧重。其中,天津港东疆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天津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总之,关于汇率预期与跨境资金流动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国内对两者间关系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在传统供求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与跨境资金流动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自贸区政策引领下,京津冀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从行业分布看,京津冀三地企业资本行业分布各有侧重。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注册资本总额位居首位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北京企业注册资本的31.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占北京企业数量的28.33%;天津注册资本总额最多是金融业(25.97%),企业数量最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占28.58%;河北注册资本最高的是制造业企业,占企业总注册资本的25.77%,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最多,占企业总量的30.95%。
从投资总量和方向看,扣除本地企业自身相互投资,2015年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额为1948.75亿元,是2014年(609.52亿元)的3.2倍,增幅达220%。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投资外溢效应显著,成为资本净流出地,非首都功能疏解初显成效。北京对天津的投资倾向于布局研发环节和资本环节。北京对河北的投资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指向,投资集中布局在制造环节,2015年北京投入河北制造环节的投资额占北京对津冀该环节投资总额的62.27%。从总体格局来看,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助力产业协同发展,总体朝着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方向迈进。
《纲要》中有关天津市在金融领域的定位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天津金融业的业态和体量规模都与上海不同,在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方面握有优势,具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特色。为此,天津自贸试验区积极沟通国家金融监管部门,2015年12月,央行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金改30条”,其中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提出要支持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与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此为契机,天津自贸试验区在金融制度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基本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发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示范作用
天津自贸试验区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为此将发挥自贸试验区在金融产品、业务创新和金融监管简政放权方面的示范作用,并将经验推广到京津冀三地。一是简政放权。推进区内银行分行级以下的机构、高管和部分业务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针对银行实力规模与风控水平,发放离岸业务全牌照或部分牌照。取消航运保险营运中心和再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事前审批,将区内保险分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由事前审批转为备案管理等。二是创新传统金融。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增加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丰富民营金融机构类型。京冀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不仅可到天津自贸区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和股权投资基金机构,进行投资发展,而且可合资设立相关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北京的工农中建等实力较强的国有金融机构,可到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离岸分行进行业务发展。
2.发挥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京津冀经济发展作用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和服务平台作用,支持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争取在区内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资金投资区内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金,研究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利用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开展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的融资对接、峰会论坛、展览展示等活动,服务三地参会企业。鼓励和支持三地企业通过天津自贸试验区投融资的便利政策,积极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境外发债、跨境并购等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积极推动融资租赁与京津冀区域内实体经济有机融合,加快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中国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和中国融资租赁资产登记流转平台已在天津开始筹建,两个平台将对全国范围内融资租赁企业开放,约4万亿元租赁资产将可以在两个平台上进行登记,全国范围内不同金融租赁企业间可进行交易流转,形成新的租赁交易市场。
为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用,京津冀地区金融监管部门将加强沟通协作,破除地域限制,逐步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金融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和三省市金融发展协作机制,及时监测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隐患,加强重大突发事件联动应急管理合作。加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做好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检查,探索主体监管,实施分类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支持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为自贸试验区内主体提供支付结算、异地存储、信贷、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综合金融服务,降低跨行政区金融交易成本。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上就是要激发要素市场活力,打破地域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实现市场间要素充分流动与融合,形成统一开放的京津冀要素市场,建立相互贯通的市场体系。天津自贸试验区将继续发挥制度先试先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集聚人才、合理配置资源。
1.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特区
通过“招大引强”和“自主培育”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首先,加速形成创新人才引进制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探索人才评价方法,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领军科学家、企业家、归国创业人员等高端人才。创新人才落户、发展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保障,对符合引才条件的高端人才,纳入“一张绿卡管引才”政策范围,在户籍、购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自贸区人才信息库,将自贸区各类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纳入信息库,收集人才供求信息,掌握人才需求类型和短缺情况,有针对性的引进、推荐优质人才。放宽国外人力资源机构入区投资比例限制,简化外国专家在津停留的相关手续,创新外籍人员税收服务措施,给予高端外籍专家永久居留权。
2.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
建立与国家新兴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合作机制,联合国内外优秀股权投资机构共同成立创投基金。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先行先试。设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和京津冀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服务联盟,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要素的融合互通。技术、知识产权便利化交易平台的完善,势必促进天津自贸试验区中间品进口结构的合理化、高端化,有利于天津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转移,实现高端制造业升级,从而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合理布局。
3.探索建立APEC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
建设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构建绿色供应链综合电子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天津自贸区绿色供应链产品清单,加快与“APEC绿色商品清单”对接,鼓励开展绿色贸易。
[1]涂英柯,司林波,孟卫东.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26).
[2] 刘恩专.建设特色鲜明的天津自贸区[J].港口经济,2015(1).
[3]马晓河.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
责任编辑: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