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珍
(泉州学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000)
【辨风正俗】
泉州海丝文化建设探析
林丽珍
(泉州学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海丝文化有鲜明的“海丝文化”特质,独特的地域人文性格等优势,其地位和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泉州海丝文化在规划保护和理念转变方面存在困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风险意识。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传承和弘扬泉州优秀的人文精神特质,重视和加强海丝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培育和打响海丝文化品牌,着力提高民众参与海丝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泉州;海丝文化;爱拼;重商;文化理念;交流
长期以来,福建省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和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多种地域文化、民族宗教在泉州交融共处,闽南文化、泉州文化、海丝文化远播海内外,赢得了“海丝”沿线人民的广泛认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在建设泉州海丝文化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和发挥泉州的历史人文特点和优势。
(一)鲜明的“海丝文化”特质
1.文化的开放性
历史上,古泉州港曾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1]在贸易与交流过程中,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在泉州汇合交融,成就了泉州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特质。1991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在泉州考察,认为“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在泉州得到了充分体现”。
2.文化的多样性
在海丝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使泉州文化异彩缤纷,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也因此,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文化的丰富多样,由此可见一斑。
3.文化的兼容性
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中古时期,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传教士纷纷取道海路来华,并在泉州通婚繁衍。各种不同地域的独有文化在泉州相互碰撞,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和谐共处,影响至今。
(二)独特的地域人文性格
1.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
受自然条件限制,泉州先民不得不出海谋生。宋代泉州进士谢履《泉南歌》载:“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2]受技术条件限制,古时出海极为凶险。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云:“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之”。[3]一方面,要克服这种险恶的环境,需要极大的勇气;另一方面,长期冒险出海,常于生死间徘徊,铸就泉州人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气质。“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三分本事七分胆”“输人不输阵”等耳熟能详的俚语,是泉州人“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人文性格的真实写照。
2.重商牟利,贾行遍郡国
自古及今,泉州人经商致富者数不胜数。海洋文化性格浓厚的泉州商人,以优秀的经商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沿着海上丝路从事海外贸易而著称的阿拉伯商人、意大利商人、犹太商人及印度商人等,都曾落户泉州,重商牟利、农商并重的人文传统传承至今。千百年来,泉州也出现了多位“重商主义”的儒者和思想家,如王慎中、何乔远、李贽、李光缙,都表现出了浓重的重商倾向,这是其他地区少有的现象。
3.重乡崇祖,情深系桑梓
泉州向外移民历史较早,且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向外移民的目的地以“海丝”沿线国家为主。目前,泉州在外华人华侨约948万人,其中90%侨居东南亚等海丝沿途国家。无论居住环境如何改变,他们所秉成的宗族制度和聚落方式,所使用的方言文字和文学艺术,所信奉的宗教习俗,形成的文化心态和社会性格都同祖地保持基本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使移民和祖地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血缘与文化联系。海外侨胞热爱祖国、热心公益、关心祖地建设,这极大促进了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
1.宝贵的海丝历史文化遗迹和见证
泉州目前拥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遗物,如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等航海祭祀史迹,万寿塔、六胜塔等古代航标,石湖码头、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等古码头,德济门遗址、洛阳桥等城市建设史迹,伊斯兰清净寺和灵山圣墓,后渚港出土的泉州宋代古船,其形态多样、内涵丰富,至今未受到较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4]2002年起,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海丝的18个考察点开展保护整治工作,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保留至今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在全国地市中名列前茅;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1项,其中南音、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晋江和蕉城联合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列入保护非遗优秀实践名册,是我国唯一囊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三大名录的地区。[5]
(四)坚实的海丝文化建设成就
1.海丝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设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它是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丰富独特的海交文物,生动地再现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对人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以及在航海与造船技术方面的许多伟大发明。二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它融入泉州文化元素,在园区湖面中央矗立着一个帆影造型“海丝梦”大型主题雕塑,园区中间以历史上的“海丝”贸易为线索,创作“丝路胜景”。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已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一环。三是实施古港转型升级行动。泉州正着力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观光区”,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将古港码头作业区转型升级为泉州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海丝文化主题休闲娱乐的重要基地及海丝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2.海丝文化研究保护有序开展
泉州是最早提出“海丝申遗”的城市,从2001年正式启动“海丝申遗”至今,十几年间,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最大的一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近年来,泉州市对“海丝”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国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已投入亿元资金对各考察点进行修缮整治,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海交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做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数字化保护、展示等工作。同时,推动设立全国性学会“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为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阵地。通过举办海丝文化艺术展、学术论坛(研讨会)、出版核心学术刊物《海交史研究》等方式,加强与东亚、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宣传。
(一)在规划保护和理念转变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规划保护亟需落实
泉州虽然拥有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包括数量庞大的海丝文化遗迹,及各种中外文化交流遗存等,但这些遗迹目前仍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和普及推广,“海丝”文化品牌仍未真正打响。以刺桐港为例,泉州是海丝的起点和龙头城市,刺桐港功不可没。泉州港古建筑是现在海丝申报9城市中唯一一个以港口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泉州的一些港口依然“无名无姓”。
2.文化理念亟需转变
近年来,通过举办海丝文化节、开展文化普及宣传等活动,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市民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的了解有所增进,但目前一些干部群众对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内涵及“海丝先行区”的建设构想仍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步伐,牢固树立全面开放的意识和理念,拓展思维及视野,加紧在海内外乡亲和泉商中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通过持续的文化宣传,不断扩大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在海丝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1.交流合作力度不够
近年来,泉州市相继举办了海丝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系列学术研讨会和交流展览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丝路沿线国家、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的层次仍需提升、范围仍需拓宽。[6]
2.文化人才储备不足
发展海丝文化、建设“文化泉州”,人才是关键。但目前,泉州在海丝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仍然偏少、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梯队青黄不接。近年来,各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虽然出版发表了很多研究专著和论文,但因为普遍缺乏国内外高水平学者的参与,学术影响有限。
3.研究保护投入偏少
长期以来,泉州在海丝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上一直走在众多海丝城市的前列,但近二三十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在海丝文化研究和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差距不断缩小。如果不加以重视推进,加大研究保护的投入力度,就会失去在海丝文化研究保护工作上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影响和制约泉州文化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一)摈弃保守主义,避免同质化
1.摈弃保守主义
在文化交流发展过程中,强势文化经常会影响和挤占弱势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弱势文化或多或少地会被同化,甚至出现消失消亡的危险。从海交史看,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唐至元代,思想文化相对开放,允许外来文化传入流播,并选择性地接纳和吸收;另一个是明清时期,在文化上闭关自锁。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必须摒弃落后封闭的文化观,奉行“拿来主义”文化观,主动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2.避免同质化
当前社会文化思潮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西化、泛化现象。弘扬海丝文化、建设“文化泉州”,提升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力,克服文化上的“崇洋媚外”“低俗媚俗”“颠覆解构”倾向,必须重视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民综合文明素质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到文化自重、自强。
(二)传承和弘扬泉州优秀的人文精神特质
1.传承和弘扬爱拼敢赢精神
爱拼敢赢精神,这是泉州先民在海丝文明史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本着这种“开放包容、爱拼敢赢、勇于冒险、锐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海丝人文精神和海洋文化性格,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在经济社会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福建省首位。泉州海丝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人文精神品质和海洋文化胸怀。
2.传承和弘扬重商求义精神
加强泉州海丝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儒商文化、泉商精神,构建一个以社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道德和法律为核心,充满现代气息、充满科学理性精神的商业文化价值体系和支撑。
3.传承和弘扬重乡崇祖精神
一方面,要依托“侨文化”“祖地文化”,团结和引领海内外泉州乡亲,回乡谒祖探亲、投资兴业、捐资公益,为家乡建设和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要发扬“敢闯敢拼、开放兼容、和合共进”文化精神,鼓励和支持泉州人赴外发展,加强异地商会建设及社团组织建设,搭建本地与外地经贸文化交流往来的平台和桥梁,形成合作共赢的经贸文化发展大格局。
(三)重视和加强海丝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
1.搭建良好的文化交流综合平台
坚持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抓住“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市”(每两年一届)、“世界闽南文化节”等契机,组织开展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密切同“海丝”沿线国家民间文化之间的往来,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友好城市的学术交流、艺术交流和人员往来;筹划举办海丝城市主题互展、国际性海上丝路文化节、“海丝”论坛、丝路精品剧目展演活动、“丝路万里行”全媒体文化体验活动和海陆丝路城市论坛活动等,在文化保存、文化宣传、经济文化共建等方面实现取长补短、携手发展。[7]同时,发挥华侨的优势,加强与居住国(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方面,可以向宁波等一些城市学习。近年来,宁波市组织开展“海外寻根”活动,每半年派出一支专家组到一个“海丝”国家,走遍该国家相关地区,挖掘、整理相关的文献和史迹资料,作用和效果十分明显。
2.加强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一是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营造良好的引才聚才用才环境,吸引相关文化学科和专题研究领域中的高层次人才来泉州工作,推动泉州文化、海丝文化的创新发展。二是要着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加强与高水平学术组织、团体的合作,推动设立“海丝”文化研究基地,提升泉州“海丝”文化研究层次,以更高层次的学术成果、更高水平的学术活动,确立泉州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文化地位。[8]
(四)培育和打响海丝文化品牌
1.加强文化保护,发掘文化资源
整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资源,推动建设多功能的中国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大对海丝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承和开发,复兴泉州古城古港海丝文化活力;参照涉台文物保护的有关办法,争取设立“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保护“海丝”文保单位及有关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海丝”专题研究机构发展,深化海丝学术研究。
2.拓展平台空间,打响海丝品牌
充分发挥泉州“海丝”文化优势,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为主要载体,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构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社会沟通平台,打造“海丝”文化品牌。继续定期举办海丝文化节、国际木偶艺术节、闽南文化节、国际南音大会唱、“海丝”论坛等活动项目,大力扶持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整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宗教文化遗产;办好“泉州海外交通史”“泉州宗教石刻”“泉州湾古船”“泉州外销瓷”及“多元文化展示”等历史文物陈列及遗产所在地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以大节套小节等方式,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力争把泉州打造成海丝文化的第一品牌城市。
(五)着力提高民众参与海丝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加大对“海丝先行区”和海丝文化的宣传
常态化、持续性地在公众媒体上宣传“海上丝绸之路”,重视和运用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历史、宗教、民俗及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创建海上丝绸之路网站,创作生产一批有泉州特色的海上丝路文化动漫作品、影视作品、戏剧作品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运用各种方式和媒介,推出系列丛书,组织做好各类“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宣传品编辑、出版和管理工作;对泉州“海丝”文化史迹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全面准确地向公众展示“海丝”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文化发展理念。
2.激发各界参与“海丝先行区”建设的热情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关心、关注和支持“海丝先行区”建设和海丝文化建设;充分理解和尊重民众意愿,善用民间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海丝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树立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意识,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形成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和海丝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9]
[1]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 (2):68-72.
[2][3]陈桂炳.加强泉州学研究刍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1-5.
[4][5]骆文伟.作为文化线路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遗产保护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53-58.
[6]詹艳.略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3.
[7]林丽珍.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43-44.
[8]吴崇伯.福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优势、挑战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4,(6):109-113.
[9]廖大珂.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J].海交史研究,2015,(1):88-108.
【责任编辑:周 丹】
F299.27
A
1673-7725(2016)06-0046-05
2016-05-05
林丽珍(1981-),女,福建泉州人,主要从事闽南文化、地方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