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初探
——以新疆为例

2016-03-16 01:40周宁宁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疆民族

周宁宁

(新疆社会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初探
——以新疆为例

周宁宁

(新疆社会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社区越来越成为当代国家的基层社会组织。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是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基本场域,同时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与维系更有着与单一民族社区完全不同的特点,其民族认同、调试族际关系等特点使之成为民族关系的传感器。模式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是对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内容。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途径。通过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层面民族关系的整体发展。

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疆人口总数的59%。[1]民族关系状况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对新疆的威胁日益增强,特别是“7·5”事件,给新疆民族关系撕开了一道深深裂痕,民族隔阂加深,相互防范心理增强,一些地方出现了分族而居的现象,居住隔离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使居住隔离的负面性早为人们所认识,它对民族团结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在新疆治理方面出台固本性的长效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全新理念。

一、民族互嵌社区经验模式

1.新加坡的政府主导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城市,其民族成分复杂,被称为“世界人种博物馆”,其中华人占总人口的 77.5%,马来人占 14.2%,印度人占 7.1%,其他民族占 1.2%[2]。新加坡社区实行了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负责社区的规划建设、出资支持社区的各种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倡导各民族的平等、鼓励各民族的混居是其核心内容,就是为了防止单一族群聚居的现象发生。

新加坡社区住宅由国家统一规划、统筹物业管理。政府明文规定房屋按一定比例出售给各族居民,不得形成单一族群的聚居点。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费用方面,新加坡政府所占比例约为90%和50%;在政府主导下,社区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委员由全体业主投票选出来管理社区日常事务,一旦发现有族群不和的苗头,立即上报,尽量将纠纷消灭在萌芽阶段;在社区规划中,每 8000 户就共享3 所小学、2 所中学、1 个教学场地、33 个游泳馆、1 个足球场、1 个社区花园和一些商业设施。此外还在社区投资建设民众联络所、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医院、收容所、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鼓励社区内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的民众在不同区域加大彼此的共同体验。每个社区都要实行社区警察制度,还可享受到一站式警务服务;重视社区居民“义工精神”的培养。推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管理,如社区工作者大多是义务或兼职人员,形成互助友爱的社区文化,极大地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社区建设。[3]

2、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类型

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为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夯实基础。民族互嵌式社区,嵌入的主体是各个民族,所谓的相互嵌入就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其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新村建设模式:和田地区2014年先行先试,规划了6700亩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沙漠地区,采用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方式建设和谐新村。目前,村里新建的600套住房和600座大棚已经交付使用。各民族的村民在新村里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劳动。每户居民都有1座大棚、1个庭院和5亩果园,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也将达到万元以上。

人口流动自发模式:原有城区的改造以乌鲁木齐晨光社区为例,乌鲁木齐晨光社区1999年开盘之初民族比例仅为30%,截止2014年已增长至51%,还有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除去乌鲁木齐整体出现汉族北迁、少数民族难移趋势外,包括小区设施老化,物业服务水平低,有条件的居民选择更好的居住环境,子女择校购买学区房、干部职工参加集资建房搬离等因素,但随后迁入该小区的居民基本为少数民族。

保障性住房模式:乌鲁木齐市自2007年末启动住房保障工作以来,截止2013年底,已建成廉租住房小区16个,13014套廉租住房。已分配廉租住房11620套,其中汉族3253户,占27.99%,少数民族8367户,占72.01%(其中维吾尔族占57.54%,回族占8.89%,哈萨克族占2.8%,其他少数民族占2.78%)。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取得廉租房保障的家庭中,少数民族比例较高。2010年起,保障性住房均集中建设在城北,原居住在城南的少数民族申请家庭绝大部分在城北分配居住,设计少数民族保障家庭2760户,迁移人口近1万人,对推进乌鲁木齐市南北居民混居发挥了一定作用。

历史传统模式:塔城地区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互嵌式优良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生产协作、就业共事形成了多民族的经济嵌入;族际通婚、混杂居住构建了多民族的社会嵌入。塔城地区27万户家庭中,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就有2万多户,占7.5%。任何住宅楼里都很难找到单一民族居住的现象,都是多民族混合居住;习俗相容、宗教和谐推动了多民族的文化嵌入。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吸收,促进了民族间的融洽相处。塔城地区目前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⑥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以及同一民族内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和睦相处;语言相通、情感交融促进了多民族的心理嵌入。塔城各民族的语言融汇程度高,塔城市汉族在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哈萨克语、俄语词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塔城人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4]

二、新疆互嵌式社区模式探索

居住隔离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疏离、民族关系的紧张,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往则会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新形势下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多民族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视角。

社区是地域共同体,从微观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探索到整个宏观社会民族关系的改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满足各民族群体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交往需要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理念的重要支撑点。可见,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优势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所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反之在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中,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带来的社会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概念时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容各民族紧密团结、亲密无间的状态,这就涵盖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关系(或精神关系)状态。[5]因此,民族互嵌式社区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多民族“混合”的社区,它不仅是社区空间的交错,而且还包括社区内各民族成员之间精神上的亲密关系。见图 民族互嵌式社区形成图。图中,小圆形和小三角形范指单一民族形态,大圆形为适宜居住的、与地域社会良性适配的物质空间形态。单一民族在这个物质空间内部混合存在,既保有各自民族特征,又在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中发生碰撞、交融。这个物质空间形态是自由的,能进能出。进出的决定因素包括两大方面:

1.客观性的互嵌情境。民族互嵌式社区规划,首先应从“内部人”的角度,强调地区禀赋的作用和地区政府战略的影响,建立与地域社会良性适配的适宜居住的物质空间形态,也就是生活上嵌入。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历史形成的因素。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在乌鲁木齐市南城区工作、居住和生活。城南区形成了适于少数民族居住生活的商贸、餐饮、文化、教育和宗教场所等环境,逐渐形成了“南民北汉”的居住格局。据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当前62.82%的维吾尔族人口生活在天山区和沙区,单一民族居住相对较为集中。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老城区改造向扩容和完善基础设施方向发展,居住容量成倍增加,就业机会迅猛增多,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以二道桥商圈为中心的城南区域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产业迅速发展,教育文化空前繁荣,更加吸引了少数民族在此就业居住生活。城区北部建设向拓展城市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方向发展。城北高新区、水区等城市新区的企业、商业网点、道路、绿化和生活设施等建设迅速发展,但具有民族特色的商贸、双语学校、民族餐饮和文化场所等建设不够完善。因此少数民族群众选择居住的较少,汉族群众选择居住的较多,城北区域逐渐形成了汉族群众居住的主要区域,强化了“南民北汉”的格局。

外来流动人口择族而居的因素。疆外流动人口多为汉族,疆内流动人口多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语言交流沟通能力不强,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选择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城南区域租住相对便宜的居民自建房,以经商和从事个体经营、餐饮服务等行业谋生。汉族流动人口则多选择城北区居住、谋生。流动人口择族而居的现象,更进一步加剧了“南民北汉”的居住格局。

宗教信仰人群及清真寺分布情况。拿乌鲁木齐市来说,全市大小清真寺共402座,多分布在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和高新区三个主城区,并且天山区清真寺多为能容纳上千人做礼拜的大清真寺,汗腾格里清真寺、白大寺等5座清真寺能容纳2万人以上,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因为其宗教需求,更愿意选在在清真寺周边居住或租住生活。

2.主观性的互嵌情绪。另一方面强调社区精神实质,从促进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出发,步调一致又不失自我,各民族相互理解,消除隔阂、打破交往壁垒,真正实现各民族情感上融入。主观性的互嵌情绪是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的重要内核。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7•5”事件的因素。“7•5”事件虽然没有动摇民族团结的基础,但给新疆民族关系撕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痕,伤害了民族感情,加深了民族隔阂,造成了不安全的恐慌心理。这种心理恐慌短期难以恢复。居住在城南区的汉族群众尤其是二道桥、大湾区域的汉族群众有不安全感,居住在城北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除感到生活不便外,有不自在感或不安全感。“7•5”事件无论从程度上还是速度上更加加剧了择族而居。

民族戒备心理。调查显示,无论是在生活、工作或学习中,都有可能出现民族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害怕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会对本民族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抵触和其他民族的交往。这种心理会阻碍民族之间的深层次交往。

政策偏差。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团场,虽然有许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新疆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汉关系的融洽及社会稳定。

语言差异。新疆各民族群体间因语言的差异,存在沟通不畅、交往与交流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城市的少数民族能使用汉语进行基本的交流和对话,但南疆少数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不尽人意。汉族的情况则恰恰相反,自小居住在南疆地区的汉族大部分会少数民族语言,而城市居民会少数民族语言的不多见。

民俗文化差异。新疆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这些特殊的习惯和禁忌在衣食、服饰、住行、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在此基础上,得出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政府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到位而不缺位,补位而不越位;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文化为纽带、社区治理为抓手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参与;注重民族心理营造和民族情绪的调适。因此,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应该是“顶层设计、多方配合、整合资源、情感营销的模式”。

三、必须注意民族互嵌过程中的嬗变

在同一时代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的选择与形成最终将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政策、可利用资源、民族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约束。在这个进程中,要注意民族互嵌过程中的嬗变,把握好几个方面的矛盾关系。

1.各民族之间政治交往的频繁性与权利义务不均并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流动迁徙不断进行,形成了各民族交错居住的局面,形成了经济、文化上的互补互济和互相依赖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实现了民族平等。各民族以主人翁的身份,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共同享受和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和义务。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6]

在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上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认识上也带有民族情绪。比如,对少数民族学生中考、高考、报考公务员加分问题,有些人觉得这就是不平等。要明确新疆仍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各民族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少数民族整体发展水平有差异,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对少数民族进行照顾,符合党的民族政策,符合新疆实际,是实现各民族均衡发展得重要举措。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也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2.各民族之间经济往来的频繁性与交往利益的冲突性并存

在经济生活领域,各民族的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变,各民族或畜牧或务农或经商都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描述,一个民族不可能只从事某一特定的生产方式,各民族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增强了共同性,生产方式也是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求学、就业、经商、婚姻等方式,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更为频繁;民族地区的开发则使许多人进入民族地区,各民族混合居住的现象更加普遍。

虽然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经济生活中的差距长期存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利益压倒一切,新疆日渐凸显出民族间的经济差异,不同地区间,不同民族间,不同家庭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程度都存在不均等情况,表现在从事牧业的民族多为少数民族,并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是民族地区,民族居住地的相对隔离。例如,哈萨克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就聚居在适合放牧的牧场及河谷地带,而南疆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主要是从事农业的维吾尔等民族居住。这种相对隔离的生产生活,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交往受阻。还比如生产建设兵团的集体管理方式和个人经营有所不同,也会产生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及牧道利用等问题,也是引发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纷争的原因。

3.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性与交往深度的障碍性并存

新疆各民族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接纳包容其他民族文化的传统,能理解、尊重并自觉遵守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推动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新疆设立民族艺术院校,或在内地艺术院校举办民族班等办法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促进民族艺术发展。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上都能看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被广泛地使用。[7]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政府还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尊重、照顾和满足少数民族在饮食、衣饰、年节、婚姻、丧葬等方面的风俗需要。比如说,新疆有10个民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这就使牛羊肉这类少数民族生活必需的食品在供应上需要特别重视,自治区政府每年都会作出专项安排,采取类似投放储备肉之类的措施,保证各民族特需食品的生产和供应。还有每年的开斋节和宰牲节,这本是少数民族的节日,新疆各族人民都可以享受假期,共同庆祝节日。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新疆自治区政府加大制止零散朝觐力度,保护赴朝人员的合法权益,并逐年增加了赴朝人员的数量。目前新疆已发行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的《古兰经》、《卧尔兹选编》、《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等宗教经典、宗教书籍达100多万册。

然而,新疆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显然还是不够的。民族文化差异带来了文化多样多元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误解与隔阂。比如文化交流的不对等,比如新疆伊斯兰教文化与汉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诸因素的作用下,新疆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民族交往问题渐渐凸显出来。文化交流的需要实际上是族际交流的需要。因此,要消除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民族交往问题,仍然需要从加深交流的深度和加大交流的强度入手。

4.各民族之间社会交际的频繁性与情感的隔膜性并存

新疆各民族社会实践增加、知识面拓宽,观念和意识发生很大变化,社会交际日趋频繁,形成了“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和民族交往格局。有些民族节日已演化成为当地各民族共同庆祝的地方节日。有些新疆特色的食物、餐饮文化、餐具被当地各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如汉族老百姓早晨可能喝杯奶茶,吃个馕,聚会的时候吃手抓肉、大盘鸡,少数民族群众家里会做曲曲、炒菜来宴请汉族宾客。很多汉族家里会装饰带有民族特点的挂毯等。单位同事关系比较密切,会在过年时到对方家中拜年。学校民汉合校、民汉混宿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然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隔膜和族别意识仍然较为广泛地存在着。在民族交往中,心理特征决定交往方式,也决定着对交往目的的预期。少数民族无论从服饰,还是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特色鲜明,如果从主观上有意识强化民族间的区别,必然使不同民族成员不能坦诚相见,不能深入交往。还有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不能流畅的沟通也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心理不适。因此,有效调整不同的交往心理,将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

[1]李晓霞.新疆民族混合家庭户的分布与构成[J].西北人口, 2009,(7).

[2]百度百科.新加坡[EB].www.baike.baidu.com/view/3593.htm.

[3]张蓝鹤.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13-04-01.

[4]新疆社会科学院塔城课题组.和谐促发展发展助稳定确保长治久安[N].塔城日报(汉),2011-05-30.

[5]杨鹍飞.“混居”不是“互嵌”[N].中国民族报,2015-02-13.

[6]青觉,马守途.论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EB/OL].新华网.2009年9月2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09-09/21/content_12090105.htm.

[责任编辑:温开照]

D633

A

1671-6946(2016)04-0073-05

2015-2016年度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项目(XT201536)

2016-07-26

周宁宁(1983-),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新疆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