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薛婉雯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新形势下高校党外人才引导和团结工作研究
吴斌,薛婉雯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时代赋予新生代高校党外人才新的群体特征,面临新媒体和社会形势的新挑战,做好其政治引导和团结工作,在群体诉求和工作手段上存在的三对矛盾:思想活跃化与反馈机制迟钝化之间的矛盾,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引导手段一元化的矛盾,政治诉求强烈化与实现渠道狭窄化之间的矛盾。因此,本文认为要从加强组织建设,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作为党外人才引导和团结的纽带;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建设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深化对党外人才的教育入手;加强统战工作制度建设,将党外人才引导团结工作融入高校大党建格局。从而以满足多层诉求,不断增强政治认同。
高校;党外人才;政治引导
2015年4月,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第一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颁发实施,明确统一战线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方位,是做好各领域统战工作的政策指南,标志着党对统战工作的重视和准确把握迈上了新的台阶。高校党外人才队伍主体是党外知识分子,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校历来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据统计,在全国29个职称系列中,教育职称系列的党外知识分子是最多的,约占总数的43%;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专门从事教学的知识分子有48万人,其中党外约占50%以上。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态势下,做好高校党外人才的组织引导和政治团结工作,是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内在要求,是做好具有新生代特征的高校党外人才工作的时代要求,更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所需积蓄的人才保证。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具备了出国深造、开拓视野的机会;同时,国内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也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学成归国,以实现自身价值。与传统的高校党外人才相同的是,新生代依旧具备“三高”的特征:学历高、智力高、综合素质高。但由于成长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多元化,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个群体还具有新的特征,如学术视野更广,参政议政意愿更强,民主意识更浓,自我个性张扬更为突出,在自媒体公众号中的影响力更强,与青年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对高校的改革发展更为关注,心理思想更具差异化,以及内在诉求更为多元化等等。这些新的群体特征,是分析研究新形势高校党外人才的重要依据。
1.政治思想的新特点
(1)思想个性日趋自主化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市场经济主张弘扬个性,知识经济更注重激发人才活力,这些都为知识分子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提供了时代动力。从高校自身环境来看,高校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氛围浓厚,知识分子教学科研的安排相对自由和宽松,因此,他们可以最大限度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兴趣安排学习工作,参加社会活动,在时间分配和个人业务上,更多是注重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思想方面就是主体意识强,个性突出,强调个体权益,注重个人意志,注重自我价值。
(2)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本质上崇尚“学术自由”,研究各类思想文化,自然也会影响自身价值取向问题。高校党外人才普遍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批判精神,喜欢将学术研究中的思潮问题带入到现实工作。集中反映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两大体现,一是在行为方式上,乐于在多元思潮的撞击中通过甄别、分析,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不会一味服从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二是在结果上,他们普遍具有很好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家主权等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而在政治追求、理想信念则会表现出认知的多样性。当前,高校党外人才队伍总体上对党、社会主义制度是认同的,但也要客观看到,极少部分的党外知识分子受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有分歧。
(3)政治参与日趋高涨化
高校党外人才队伍中在技术、知识、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具有代表人物,并且这一群体的科学、政治素质普遍高于其他群体,学术自由的知识分子情怀也让他们成为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深化和推进,也极大增强了高校党外人才的政治热情和民主诉求。体现在现实社会领域,他们十分关心本单位的改革发展,主动寻求参与学校发展的政治渠道和民主途径。此外,还依托人大、政协等平台参政议政,为政治发展和经济建设出谋划策;或者通过科研项目,引领地方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到当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建设。
2.高校党外人才思想动态反映机制中存在的矛盾
(1)思想活跃化与反馈机制迟钝化之间的矛盾
高校党外人才队伍思想敏锐、活跃,思路开阔、深入,个性突出,利益诉求多元化,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工作机制进行组织引导,以满足这一群体合理的利益诉求,引导正确的思想方向。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的统战部门没有完全确立高校党外人才的利益表达职能,也缺乏关于其思想个性沟通、交流、反馈的有效平台,以致一些高校党外人才交流无门、诉求无处,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表达,从而导致思想动态反馈机制的迟钝化。
(2)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引导手段一元化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发的纵深发展,利益关系、社会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现实利益问题与理想信念问题的融合和冲突,导致高校党外人才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然而,我国关于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引导和思想教化的手段较为单一,更多是以简单说教为主,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方法和手段显得过于陈旧、简单甚至粗暴,与知识分子所渴求的尊重性、主题性格格不入,缺乏互动性、灵活性、针对性和说服力。例如,一些高校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党外人才,在实践中没有结合这一群体的价值取向问题,直接批判其它思潮;而不是通过思想交流,引导这一群体正确区分不同思潮的本质,从而使其真正将个人价值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吸收。
(3)政治诉求强烈化与实现渠道狭窄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高校党外人才政治参与的诉求较为强烈,迫切希望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政治思想情怀。传统上实现政治诉求的主要渠道有:①通过程序加入人大和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责;②积极参加以工商联为代表的各种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以团队的形式传达自身的价值观和政治诉求;③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党员的身份参加党内组织生活,参加党内外政治生活;;④通过大众传媒表达立场和观点。学者亨廷顿在其名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告诫人们:“如果政治体系无法给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冲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此,现有的实现渠道与当前高校党外人才政治诉求的差异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相比,还是显得不够宽泛,例如,作为学术代表的高校党外人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以及与政府沟通对话的渠道也还不够完善,他们意图将一些科技政策、学术资源以及政治建议提供给政府,但如何提供,政府如何采纳和反馈;都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实现渠道。
3.社会发展新态势给高校党外人才的引导和团结带来新挑战
(1)新媒体对传统引导和团结工作阵地的挑战
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快速性、交互性、虚拟性、个性化、海量性等特点,迅速改变了社会的沟通交流方式。新媒体为高校统战部门加强和党外人才的沟通提供了新渠道。但同时,新媒体也对高校做好党外人才的引导和团结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以往的高校统战工作,更多是在现实领域,网络阵地运用的更少,对于如何将新媒体转化为高校党外人才引导和团结工作的新阵地,需要克服新挑战。例如,新媒体信息和平台良莠不齐是需要警惕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此混淆是非,渗透西方的“民主”、“人权”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特征明显,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一些敌对势力通过新媒体进行别有用心的渗透,表明统战工作巩固新时期高校党外人才的思想政治基础任务更为艰巨。
(2)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对传统引导和团结工作的新挑战
统战工作是与时俱进的工作。社会形势的发展纷繁复杂也给高校党外人才的引导和团结工作带来新挑战。在国内,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冲击下,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并伴随着收入差距拉大、民生热点问题等系列社会问题,导致极少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思潮所蛊惑,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高校知识分子这一具有社会影响力、又能引领青年学生的特殊群体,进行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当前很多党外知识分子都是“海归”或者大部分都有出国进修的机会,国际的学术交流更是日益频繁,更容易受到西方各类势力和思潮的误导。
4.高校党外人才引导团结机制的创新
(1)加强组织建设,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作为引导团结的纽带
组织建设是开展高校党外人才队伍引导和团结的基础。高校党委应整合资源,建立并完善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并由统战部门支持和指导其开展工作,从而通过联谊会这一联络感情、沟通失业、交流思想、发挥影响的平台,将广大的党外人才凝聚起来,营造良好的尊重党外人才、参政议政民主氛围,真正成为党外人才与高校党政共商校情、共谋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联谊会要通过规范化建设,积极针对党外知识分子的诉求,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联谊、学术和政治活动,以活动的方式沟通,在交流中明确政治方向,增进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感。
(2)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建设高校社会主义学院深化对党外人才的教育
高校党外人才的政治素质需要不断加强,才能为做好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工作提供思想基础。要给高校党外人才的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保障,确保他们与中共党员一样接受系统的政治理论培训,为他们实践锻炼提供良好的载体,通过这些途径,培养一支政治思想正确、能发挥业务作用和传递正能量的优秀高校党外人才队伍。当前,高校统战部门主要负责实务工作,尚未出现类似高校党委党校的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党外知识分子及统战成员系统教育培训。2010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 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同时强调“各级党委统战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指导”。当前各省和地方党委设立了社会主义学院,高校成立的极少。事实上,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党外人才多、师资力量强大、教育教学基础良好,完全有条件创办高校的社会主义学院,构建多样化的教育引导平台,确保高校党外人才的学习教育经常化、系统化。
(3)通过满足多层诉求加强高校党外人才的政治认同
高校党外人才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对党外人才的政治领导,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这个群体的利益作为提高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第一,要满足精神诉求。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保持与党外人才的沟通联系,主动贴近这一群体。第二,要满足实际需求。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实效性,这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要使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从内心里接受党的领导,认同党的执政理念。第三,要满足政治诉求。党外人才参政议政意识强,高校党委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主动就学校的改革发展问题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影响力强的党外人才,要按照程序,推荐到各级人大、政协和团体发挥作用。总而言之,要贯彻党的统战政策,为党外人才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和平台。
(4)将高校党外人才引导团结工作融入大党建格局,加强统战工作制度建设
高校党外人才的引导团结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党委的工作职责。高校党委要结合实际,以制度化建设的形式,创新党外人才引导团结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建立和巩固大党建格局下的统战工作格局。第一,建立健全党外人才引导工作情况通报会制度和定期听取汇报及研究的工作制度。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党委和党外人才联系畅通,便于达成共识。第二,建立健全征求党外人才意见制度。定期就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甚至以调研课题委托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度参与,确保学校决策的科学性。第三,建立健全完善谈心交友制度。学校党政领导要和党外人才广交朋友,在增进情感中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妥善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第四,建立健全高校党外人才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制度。适当安排党外人才中的代表列席学校党代会、教代会、职代会及其它重要会议和大型活动,便于他们掌握学校改革发展动态。第五,完善党外人才举荐制度。将政治素质好、综合素质高、表现优秀的党外中青年优秀人才,选拔到校院系领导班子或推荐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岗位,举荐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其政治安排,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政治制度,在高校得到更加充分体现。
[1] 贾玉芳,商桂珍.新世纪高校统战工作要与时俱进[J]. 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3,69-72.
[2]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21.
[3] 孙士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与政治引导[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 : 05-08.
[责任编辑:杜联藩]
D613
A
1671-6949(2016)04-0065-04
2015年度广东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课题,华南农业大学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专项课题重点项目(TZ2015001)
2016-09-26
吴斌(1982-),男,湖南道县,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和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薛婉雯(1982-),女,广东四会,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务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