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研究综述与反思

2016-03-16 21:32赵明星
文教资料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学者大学

赵明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大学精神研究综述与反思

赵明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精神的概念、内容体系、问题及原因对策、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比较深入广泛,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主要观点鲜明突出。但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概念界定不清,研究出现交叉混乱;重复研究较多,缺乏创新成果;研究内容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性、轻层次性;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指导性、现实可操作性和实践针对性等。

大学精神研究成果反思

一、研究内容及成果

(一)概念研究。

科学概念界定是大学精神系统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学者们对此可谓见仁见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规范体系和所体现的独特气质[1];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稳定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认同的价值观、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的灵魂所在、科学文化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2];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高级表现形式[3];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4];大学精神指大学校园共同体在一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等整体精神面貌,也是一所大学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5]。由此可见,学者们关于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已基本达成共识:大学精神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学精神是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综合体现;大学精神对大学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对大学和大学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精神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共同意识和价值规范体系。

(二)内容体系研究。

大学精神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孕育并不断发展。有学者指出大学精神应包括自由、独立、人文、科学、创新、批判等基本内容[6]。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具体应包含自由民主、人文科学、批判创新及对人与社会的关怀等精神[7]。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应包括创新求异之思维、自由民主之思想、求真至善之传统、“育人优于教书”之理念、批判超越之精神、关爱生命之品格[8]。有学者论述大学精神时强调21世纪的大学精神应凸显人文关怀、文化自觉、科学理性、卓越意识、开放包容、独立自治的精神[9]。有学者提出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学术自由与服务社会的统一;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开放与包容的胸怀[10]。还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应包括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开放兼容的认同精神、隆法明德的治校精神[11]。综上所述,大学精神应当涉及自由与自治、人文与科学、批判与创新、关怀与包容等内容。

(三)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1.问题揭示:中国大学精神有所失落。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失落主要表现在大学人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水平下降等[12]。有学者论述了大学精神失落的表现为功利主义色彩浓厚[13]。有学者揭示了大学精神失落之现象是盲目升格等,使一些不具备人才培养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大学出笼[14]。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精神衰微主要表现为:缺少学术自觉精神和坚持真理精神;社会批评无力[15]。

2.原因分析: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失落的原因有:中国大学先天精神性缺钙、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不足、大学经费不足、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16]。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失落的原因包括:政府投入不足、大学自身缺乏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和信仰等[17]。

3.对策探讨。有学者认为大学应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目标和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方针,以多种途径着力营造培育大学精神的校园环境,提出特色校训,促进大学精神制度化发展[18]。有学者认为应重新认识大学性质和理念,改革大学管理体制,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增加经费投入,促进大学精神重塑与发展[19]。还有学者认为,培育大学精神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教师与学生等关系,因此在培育大学精神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提炼弘扬富有时代特色和学校个性的校训;加强建设优良的校风;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和阵地;重视大学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20]。

(四)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探究大学精神的形成规律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大学群体更加科学、富有针对性地构建大学精神并促进大学健康发展。有学者指出,大学精神最初是在大学校长或大学创办人提出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蕴含着;大学精神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起始于认识,形成于实践,完成于再认识和再实践;从形式上看分提出、认同内化和提炼归纳、完善定型、传播肯定三个阶段[21]。还有学者认为,一所大学的精神与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国家意向与社会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22]。可见,大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过程并呈现一定的规律,而关于这一形成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且存在一定难度。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可能遵循以下线路:大学产生并发展→制定规范、约束大学人行为、内化为价值观念→积极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发展并得以传承→大学精神得以初步形成→在继承原有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社会和大学自身需要不断革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在此基础上呈现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结构模式,不断发展并得以完善。同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学精神受个人(主要是校长和大师)、大学自身、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此外,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还涉及大学精神的演变历程、功能及意义、特征、中外大学精神的比较、中国大学精神的源头探析等内容,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故不再赘述。

二、存在问题及反思

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辩证、客观地分析大学精神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大学精神的系统理论研究。本文在综述、审视并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供商榷。

(一)相关概念界定不清,研究出现交叉混乱。

在大学精神研究过程中,存在对相关概念不做界定或界定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上。笔者在研读已有研究文献过程中发现,不少学者对大学精神的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时很少甚至不做相关概念界定抑或界定不清,从而导致其研究出现交叉混乱的现象。研究大学精神时,研究者首先必须进行核心概念(“大学”“精神”)的界定,否则在研究过程中容易混淆概念,导致其观点论述不够严谨,研究结果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比如,在已有关于大学精神培育和重塑问题的研究成果中,由于其缺乏对“大学”概念的具体界定,最终导致探索大学精神培育策略时出现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雷同现象。因此,学者进行中国大学精神相关研究时应当首先针对其核心概念加以明确界定,从而提高文章观点论述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重复研究较多,缺乏创新成果。

笔者在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已有研究成果呈现高重复率、低创新性的特点。其中,关于大学精神的概念、内涵、问题、对策研究比较集中,而对大学精神的源头探析、历史演变、中外比较等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成果重复繁多,学者观点相似度很高,内容创新度较低。因此,在大学精神研究过程中,学者应能在借鉴和参考他人已有研究成果及观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有所创新,从而不断丰富和创新已有的研究内容体系。此外,虽然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概念、内涵、意义、特征、现状、问题、培育对策及中国大学精神的源头探析、历史演变等方面。但是,其研究深度有限,研究方法和视角相对单一,主要局限于文献研究和重复性研究,而关于中外大学精神的比较和借鉴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进行大学精神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应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尝试多视角、多维度和多方面研究大学精神。

(三)研究内容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性、轻层次性。

共同的大学发展理念、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统一的国家建设目标等因素使得中国大学精神具有其共性、统一性。但是,大学与大学之间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中国大学精神必然呈现其个性、层次性。然而,不少学者在其研究过程中倾向于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性、轻层次性。一方面体现在对大学精神内容的总结概括上莫衷一是 (学者们关于大学精神的内容体系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大学精神应当涉及自由与自治、人文与科学、批判与创新、关怀与包容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培育大学精神的策略建议上大同小异 (主要集中表现为培育策略空洞模糊,策略选择多集中为重识大学性质、改革大学管理体制、增加经费投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笔者认为在进行大学精神研究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历史传统等寻求中国大学精神共性的一面,同时全面联系大学自身实际(涉及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文化传统以及办学特色等),构建其大学精神特有的个性。

(四)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指导性、现实可操作性和实践针对性。

从大学精神的培育策略研究可以发现,不少学者提出的方法和措施比较宽泛,很多甚至只是空谈口号、唱高调,论述含糊不清,缺乏针对性。所提策略与现实的背景、实际不相适应,其理论指导性、现实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大。笔者认为应当揭示并审视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结合实际提出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培育策略。由此可见:要解决大学政治化问题,必须改革大学管理体制,逐步实现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去行政化”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但是在现实情境下最好的方法是寻求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平衡,绝对的行政化或学术化都不太可能,而这仍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研究);要解决大学经济化问题,必须增加大学经费投入,国家应当加大财政拨款额度,实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支持高教事业(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增加大学经费的措施:将企业税费和个人所得税与其向大学的捐款额度挂钩,巧妙运用捐赠减轻纳税人税负增加大学经费收入);要解决大学学术腐败问题,必须改革大学评价机制,主要应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在教师评价机制中除了应注重科研能力外,还应考察其实际教学水平而不能偏于一隅,在大学评价机制中既要强调其科研成果的数量更应重视其在实践过程中的效益。目前,大学恶性循环的评价机制表现在:评定教师职称(涉及福利待遇)、决定大学排名→强调科研成果数量 (科研论文、发明创造等)→不得不搞科研、出成果→当确实无能为力时,不得不学术造假、学术抄袭→滋生学术腐败并愈演愈烈。此外,在建设大学精神文明、培育大学精神过程中还应当紧密结合学校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和自身科学定位的实际,重视校长办学理念的培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等。

[1][6][12][16][19]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15.

[2][9]大学精神与教育创新课题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64-67.

[3][18]刘焕彬,陈中文.大学精神的塑造及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6-17.

[4]刘尧.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55-58.

[5]李有亮.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5):1-6.

[7]朱永东.解读大学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53-55.

[8]陈公水.重塑现代大学精神[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52-53.

[10]杨路.关于现代大学精神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44-46.

[11]张文显.把握核心要素,凝练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14.

[13]高建勋.大学精神的失落及其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76-178.

[14][17]沈会玲.刍论大学精神之失落及其重塑[J].理论导刊,2006(12):38-40.

[15]梁金兰.大学精神衰微的理性解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8-40.

[20]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20-23.

[21]唐耀华.试论大学精神的形成规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9-12.

[22]温宁,盖志毅.关于大学精神形成因素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6-127.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学者大学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学者介绍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