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妹
(安庆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市建筑工程学校,安徽安庆 246003)
例谈教师的自我反思
杨贤妹
(安庆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市建筑工程学校,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教师要勤于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博学多识、吃透了教材;反思自己是否钻研了教法;反思自己是否充分了解了学生。善于反思,教师就能有效提升教学能力,打造高效学习课堂。
关键词:自我反思教材教法学生
我国自古就有反思的传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可见反思随时都可进行,也随时都应进行。
圣人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自己,凡人更应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做到时常反思呢?我想,以下几点是我们需要反思并督促自己做到的。
“学高为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常常反思自己是否博学多识,是否吃透了教材。除了学科知识外,教师还需要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教育研究人员Widdowson认为:“教学的成功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1]语文教师还需要大量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学生时代,我特别喜欢优美的诗词和散文,这使我选择做语文教师。可是上班后,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忙于工作”已成为我不读书的借口。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学生在台上声态并作地背诵一首经典的长篇叙事诗,我在一旁默背,却惊慌地发现:这首自己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诗篇,如今竟然忘记了。从教十几年,我看到过有的同事上课只带教师用书而没有备课笔记,在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就打发完一篇课文。反思自己,也只是略微做得好些罢了。无非是阅读教书用书后,多下载几个课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件东拼西凑,往往是面面俱到而没有取舍、缺少条理,局囿与别人的见解而没有自己的独见。这种对别人材料的拼凑整合算不上真正的思考,更无创新可言。我在教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前,对于孔子为什么独赞曾晳的疑点,在教师用书上找到了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这是由于曾晳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屡屡不得志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一种认为曾晳流露了追求太平盛世的社会理想,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上课讲到这个问题,我也就照本宣科,将两种观点不加倾向地都灌输给学生。课后反思一下,两种观点相差甚远,学生不会糊涂吗?虽说没有定论,但我至少也应当选边站吧。当然,这种选择需要思考。我想,曾晳是曾参的父亲,是孔子早期的弟子,难道早年的孔子会有这种不问政治的道家思想?再者,是孔子主动询问这四位弟子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都与治国有关,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也还是认可的。我又看了《论衡明雩篇》中王充的见解,认为他的理解能让全篇文意贯通,孔子的赞赏还是源于礼治。第二天课上,我就此事告诫学生,学习不能一知半解、得过且过。回想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一课时的文章都要花三个小时备课,到处找资料,先写笔记,再制作课件,虽然经验不足,却有自己的思考,现在经验有了,却没了钻研精神。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显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孟子曰:“行有不得着,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他认为凡自己的行为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应该自我反思。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上课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教学环节衔接很流畅,课堂显得很高效,一节课不知不觉中很快就结束了;有时感觉一节课上得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巴不得早点下课。为什么会这样呢?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我们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上课睡觉的学生,与其一味地批评他们,不如深入反思我的课为什么不吸引人。现在提倡“以学论教”,这儿的“学”,不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上课不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讨论发言、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即使你自认为备课充分、讲解精当,教学效果肯定也是大打折扣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在教学方法上动脑筋。拿文言文教学来说,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情况等是每篇课文必讲的,我们教师也兢兢业业,一点一点地强调,唯恐遗漏,可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枯燥、需要死记硬背、前文已学习过,这些都是原因。怎么办?反思一下,这些文言词语、句式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的兴趣。为此,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调动学过的知识,结合上下文,针对重难点词,通过讨论得出解答。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讲解,其他组的学生点评。同时,教师采取提醒、比对、鼓励等方式,教会学生讲,创造条件让他们讲。这样,就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作文教学中,我也有过苦恼。改一次作文,费时费力费脑子,还要花一节课评讲,自认为做得不错了,可收效甚微。后来,我调整了方法。收上作文后,我快速翻阅,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挑出优秀习作。作文课上,我让优秀作文的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习作,读后谈一谈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再请全班同学自由地评点这篇文章,我随后谈一谈自己的意见,有时也朗读一篇范文进行对比。之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交流习作。课后作业是学生修改或重写此次作文,我再收上来检查批改。坚持这种方法后,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技能在逐步提高,尤其是讨论和动手写的兴趣大大增强。可见,方法有好坏之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不了解学生,就无权评价学生。就拿批评学生来说,批评不是为了泄我们一时之气愤,而是为了指出学生的问题。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知道每一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异和行为表现,从而“因材施批”。“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作为教师,不怕学生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学生。“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或不要违背礼,或要为父母的疾病担忧,或要敬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孔子依据对三个学生的了解,分别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孝”,对他们加以教育,这对我很有启发。在对一些完成得不好学生作业,虽然都不符要求,但有的是态度不端正造成的,有的是粗心的性格造成的,有的是能力不强造成的。对于态度不端正的,要严肃批评,不能轻易放过;对于粗心造成的,要及时指出,提醒注意;对于能力不强的,要耐心加以讲解,给他开小灶,甚至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在批评学生时,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尊重事实。我曾看过一篇名为“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的报道,一名后进生通过努力终于取得一次好成绩,但教师竟然怀疑他是抄来的,使那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我也曾有过因主观臆断而伤害学生自尊的教训。一次作文训练,我觉得某位学生的作文语言优美,不像是她的文笔,因而在课堂上流露了我的怀疑。课后她拿来几经修改的草稿找我理论,我才知道她是一个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学生。我很难堪,她很难过。
理解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学习已达到的水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上的难点和缺漏,从而帮助学生确定进一步学习的对策和措施。学生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督促和表扬,更需要教师因人而异的个别指导。钻研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特长。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个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2]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规格需求,促使我们不断拓宽发现的视角和渠道。钻研学生,需要坚持与努力。我曾看过一篇名为《孩子,我看着你长大》[3]的文章,一名叫吴樱花的老师,用一千多个日子的坚持与守望,写下15万字的教育日记,将一个“问题学生”培养为一名出色的学生。反思自己,三年下来,我对班上一些学生的印象还是模糊的,我想,他们对我也是如此。
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认为:“它(反思型教学)要求教师备好一节课并实施备课计划。此外,它要求教师去了解学生学习的怎样,他们是否满意教师的教学。”[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要求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教学绝不是教师一味地知识传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积极听取学生的声音,换位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学生产生共鸣,乃至争鸣。
泽滋纳认为:“反思是理解课堂的复杂性的一个基本因素。”[5]教师的反思是在教学的反思和反思的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的,今日的反思要转化为明日的经验。我们每天都应问问自己:我是否学习了,是否钻研了教材教法,是否了解学生,是否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我相信,只要善于反思,我们就能有效提升教学能力,打造高效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维.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重庆:西南大学,2006.
[2]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3]梁伟国.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人民教育,2004(7).
[4]高天明,金南山.质效教学研究: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5]龙小平,尹平彪.反思性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企业教育,200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