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倩娟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初探
庞倩娟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语文课堂应实施审美教育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应遵循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关注情感体验,构建双向互动,尊重个体差异原则,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美,与学生合作品评文本鉴赏美,利用多种形式和活动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培养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审美能力,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学校所有的课程,都与美育有关。语文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因素。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情感态度的体验。一些急功近利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堂陷入模式化,使学生缺乏接受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机会。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端,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继而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为今后的审美活动打下基础。
1.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文质兼美,贴近小学生审美的需要,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促进小学审美素质的提高。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将拼音字母儿歌化,让学生感受节奏、节律美;在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形态特点,感受汉字的简约、中和、神妙、气韵之美;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作品中精炼生动的语言、巧妙严谨的结构、形象鲜明的人物、典型突出的事物、生动奇特的事件,让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形象美和社会美。
2.关注情感体验。
西方体验美学认为人类是靠体验来生存和发展,人类的情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生成。“体验”一词贯穿于2011年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是注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体验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将语文课堂教学由知识技能本位向体验本位转变,主动唤起学生产生的审美体验,理解学生体验的丰富多样性,尊重与欣赏学生的不同审美体验,呵护儿童的审美体验。当师生共同沉浸于美的世界中,语文课文蕴含的意义就如清泉般融入学生的情感,叩启他们的心扉,这些课文便会驻在儿童的心里。
3.互动性。
互动性,即双向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教师根据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审美经验,对教材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中通过教学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同时,学生自己形成的审美理解,通过与教师对话、课堂讨论等方式传递给教师,对教师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不是单向的教育,更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的双向教育。只有在双向互动,审美教育才更具效果。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面对相同审美对象时,由于每个学生在早期经验、感情、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别,每个学生对同一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表现出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要求我们对学生的不同审美见解和体验给予尊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独立的审美主体的身份进入审美的世界,以他独特的心灵感受艺术作品中的另一个心灵,获得独属于他的那一份美感体验。
1.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各种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所有的审美体验都始于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作者感知多姿多彩生活的结果,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对课文的感知。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必须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呈现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细读文本,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教材文本。细读文本,亲近言语,走进文本,才能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才能感知文本中呈现的各种美,获得审美体验。细读文本的主角是学生,鼓励学生课前多读几遍,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美;课中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美,然后教师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语段再细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引导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自己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美和体验美的过程。
2.教师与学生合作品评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指审美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能力。要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因此,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主要从3-4年级开始。
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语文教材把大自然美、社会美、人类创造的艺术美再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一特点直接决定语文审美教育必须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即在细读文本之后,与学生共同合作去品味、分析字、词的妙用,从而充分理解作品语言所蕴含的内在意境美。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品评文本、鉴赏美的各种形式,是美育的更高层次。
3.利用多种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我们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美,特别是创造美的能力。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美读、说美、表演美、创作美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读,即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把美表达出来;说美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交流自己所理解和体验到的美;表演美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走进课文美的意境,获得深切的体验;创作美则是用写作来表现美、创造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
1.营造和谐的审美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审美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到轻松与自然,才能投入精力进行文本的辨析,投入情感深度理解课文,在多种审美活动中感到愉快与满足,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态度、情感与判断,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审美。面临相同的审美教育资源,学生有不同的审美视角和审美方法,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还审美空间给学生。尤其是初期,学生个体的理解、判断与评价摇摆不定,教师在尊重其审美观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的审美情感与体验,加以适当的启发并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一味地按照之前设定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审美模式只是教师模式化思考的翻版,这比学生自己审美解读的意义要少得多。
2.教师多维视角细读文本。
深入细读文本,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美,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指导学生感知美。细读文本,教师首先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让自己读进去、多读、读出形象,寻找与感受文本中呈现的各种美,问自己喜不喜欢,体验自己的感受。其次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视角亲近文本,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用学生的眼睛发现文本中儿童能理解和感受到的美,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最后,以一名教学实施者的视角审视文本,品析词句,思考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注意美、感知美,思考怎样解读文本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美。总之,教师应从读者、学生、教师等多维视角细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中的各种形式的美,帮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美,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导语入境,吸引学生融入文本注意美。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如果学习那些脱离有意义情境的知识,他们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具有意义的课堂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感知审美的状态中。
导语入境能快速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审美活动的情境,感知审美对象,展开想象,获得审美体验。但导入语的设计应注意:一是把握课堂导入的时间,应该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否则导入过长,显得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进程。二是导入语设计的情境应该紧扣课文内容,同时具有新颖性、对比性。三是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导入语,或创设情境,或设疑引趣,或故事引入,或导游解说。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创建思考讨论、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自由陈述观点,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味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状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教师发挥引导、支持和评价者的作用,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功能。教师鼓励学生先充分自主探究,再展开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互相启发,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在交流和讨论中无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5.课外拓展阅读,累积文化知识。
审美鉴赏力跟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可以是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也可以是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语文教师可以联合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80-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3]刘华.学习观转型与教学变革深度推进[J].全球教育展望,2011(6):23-27.
[4]牛卫红.论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13(1):78-81.
[5]刘改红.开展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2(17):63-63.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