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琳琳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对比《春思》英译文
许琳琳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春思》是李白的一首不可多得的爱情诗,但此诗英译文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赏析《春思》的英译文,比较各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最后得出了“整合适应选择度”比较高的译文。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得到了验证,李白诗歌的英译实现了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索。
关键词:《春思》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2008)。
译界较为青睐对诗人李白的译文研究,但关于《春思》的翻译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选取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研究视角,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与选择对李白《春思》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检验翻译适应选择论对诗歌翻译的解释力,并为鉴赏古诗词英译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翻译适应选择论利用作为人类行为的翻译活动与“求存择优”自然法则适用的关联性和共通性,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论证和构建了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2004)。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进行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春思》是诗人李白一首描写思妇的诗,创作于盛唐时期。这首五言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曲折委婉,一唱三叹,借助感春伤怀,独特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原诗如下: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这首诗篇幅短小,虽总共只有六句,但字字精雕细琢,安排精心妥当。诗人以少妇的口吻,用简练的笔法借景抒情。全诗紧扣诗名“春思”二字,由景及情。整首诗浑然一体,短短的六句诗表达出了闺中少妇睹春景思夫婿之情。这首诗语言明快清新,形象鲜明生动,确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本文选取了许渊冲和两篇网上译文,分别是:
(1)A Faithful Wife Longing for Her Husband in Spring
With Northern grass like green silk thread,
Western mulberries bend their head.
When you think of home on your part,
Already broken is my heart.
Vernal wind,intruder unseen,
O how dare you part my bed-screen!(许渊冲)
(2)In Spring
Your grasses up north are as blue as jade,
Our mulberries here curve green threaded branches;
And at last you think of returning home,
Now when my heart is almost broken…
O breeze of the spring,since I dare not know you,
Why part the silk curtains by my bed?(英语学习网)
(3)Yearning in Spring
Grass in Yan grows like green silk so slow,
Mulberry leaves in Qin have bent twigs low.
O dear,when you really think of my pillow,
Here my heart is broken in endless sorrow.
O spring breeze,each other we don’t know,
Whythrumygauzecurtaindoyoublow?(网友无心剑译文)
本文将分别从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维度来分析以上三个译文的优劣。
3.1 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时,要综合考虑“包括字音字义,措词搭配,语言结构等在内的不同层次的语言形式”(洪莉,2012:95)。
《春思》是一首五言诗,总共六句。纵观全诗,虽篇幅短小,但音韵协调,句式整齐。从用韵来看,诗人运用了音节押韵的手法及音韵重复手法。文中前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丝”、“枝”、“日”、“时”和“识”的最后音节[i]押韵并重复,具有音律美。
首先许渊冲的译文押的是aa,bb,cc韵,虽然未完全保留原文的韵脚,但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了原文的音韵美。译文形式简洁,具有原诗的风貌。他用“head”一词指代“绿枝”,别出心裁。译文(2)将第一句的“燕草如碧丝”译为“Your grasses up north are as blue as jade”,没有表现出原文“燕地小草刚刚碧草如丝,思妇所在的秦地已‘桑枝垂绿’”的对比。译文(3)六句全部押了同一个韵,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原作的音律特点。第一句的“燕草如碧丝”译为了“Grass in Yan grows like green silk so slow”,“grass”,“grow”与“green”三词和“silk”,“so”与“slow”构成了头韵,传递了韵律美。
3.2 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信仰和行为的总和”(Nida1993:105)。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春思》第一、二句中的“燕”、“秦”二字和三、四句中的“君”、“妾”都是文化负载词,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那么三个译文分别是怎样处理的呢?
许渊冲在翻译“燕”、“秦”二字时选用了“Northern”和“Western”两词,可以看出他也想适应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翻译“君”、“妾”两词时运用了简单的“you”和“my heart”,避免了这两个文化称谓词直译的困难,使读者更感受到了主人公对夫君的思念之情。译文(2)与许渊冲稍有不同,将“燕”、“秦”译为了“north”和“here”,翻译“君”、“妾”两个称谓词时,与许渊冲的处理方法类似。译文(3)翻译“燕”、“秦”二字时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三、四句中的“君”、“妾”两个文化称谓词的译法也与上两个译文相同。
3.3 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进行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要将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语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胡庚申,2011:8)。
《春思》一诗主要表达了一位少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逐层铺垫渲染,将思妇的愁绪逐渐表现出来,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力传达出原诗的交际意图。
首先许渊冲将题目译为“A Faithful Wife Longing for Her Husband in Spring”,体现了“少妇春日里的思念”。三、四句衔接紧密,五、六句简短有力,有效地传递了原诗中少妇的思君之情。译文(2)仅仅将题目处理为“In Spring”,没有传递出“思”的含义,前两句也没有表现出“夫妻二人各居一方”的对比,三、四句的译文不够流畅自然。译文(3)的“Yearning in Spring”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一定程度上传达了诗人的交际意图,最后一句“thru my gauze curtain do you blow?”中的“thru”表现了春风的“野蛮”,也传递了妇人思念夫君,怪罪春风拨弄帷帘扰乱自己心绪的情感。
通过翻译适应选择论解读《春思》,可以看到三个译文在语言、文化与交际维度上的得与失。译文(1)和译文(3)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都比较高,译文(2)则逊色很多。
本文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多维度地分析和比较了《春思》的三个译文,可以看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有效地分析翻译作品,同时对翻译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
[2]洪莉.生态翻译视域下的闽南文化负载词翻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3):93-97.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