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峰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
胡海峰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215006)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颇为重视。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运用合理的机遇来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还存在不少误区,本文从学生、高校、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其有待完善之处并提出整改措施意见,以期提高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职业生涯的概念就已被提出,其主要指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随后,职业生涯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和概念,“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对其一生中所要从事的工作、相应要经历的学习培训以及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1]。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整体职业道路进行科学设计,为个体的优良发展提供规划,便于个体在工作中明晰目标,发挥个人能力。职业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职业的发展与个人的收入、地位、价值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故而职业规划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的“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该课程是由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提出并付诸实施的。1924年更是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理念推动中小学建立“职业指导委员会”,扩大“职业指导员”队伍指导学生进行理性职业抉择[2]。可惜在之后的数年中,由于战乱,一切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停滞不前,与国外此领域脱节。从国内的现状看,当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发受到重视,但其发展形势仍为缓慢,覆盖范围不够深远,在学生自主性方面我国素质教育还是面临很大的瓶颈。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则相对比较成熟。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该类机构就协助大学生规划其职业生涯,他们为每个学生详细制定一份记录着各自生理状况、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倾向、性格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档案[3]。同时,学校会聘请职业指导老师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相关职业计划指导。国外很早之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公司在针对职员的个人情况的基础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洗礼,职业测评考试制度在许多国家已展露成效,说明这些国家的国民职业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相对完整。
(一)从学生角度看
1.大学生缺乏自我评估,不能准确定位。
自我定位旨在基于自身性格特点、所处周遭环境、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对自身向往或者合适自己的职业追求、目标和整体职业规划的一种长远考虑及对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客观、完整、科学的自我认识,相对地确认自己进入职场后所应有的合适位置。但是大学生毕竟没有真正踏入社会,对于社会复杂的真实环境涉足未深,部分仅凭在学校中积累的阅历无法客观衡量自己在职场中应有的位置,造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偏差,认为自己在学校十分优秀,带着高傲踏入社会而后屡屡碰壁;除此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恰恰相反,他们缺乏一位大学生应有的自信,规避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因此丧失了较多机遇。以上两种现象可以涵盖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概况,是大学生自我评估不完善定位不明确而造成的。
2.大学生受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少,确定职业目标存在投机心理。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还没有为学生单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于是就形成了业内专业指导老师少、专业课程不专业等现象。专业素养的匮乏使得大学生所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稀缺,同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问题:受到这类不完全职业生涯教育熏陶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职业投机心理。大学生虽通过大学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但面临找工作的现实问题时,就会出现例如从优考虑如果能顺利考上公务员就踏入政界,不管自己适合这份工作与否,盲目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由于学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评估时不认真考虑自身的专业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反而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产生严重的投机心理,给理性职业规划带来严重障碍。
3.在路线确定和策略制定上缺乏长远眼光。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目光短浅,往往追求眼前利益。仅仅满足于找到一份工作或者着眼于当下能够比同时期的同学占有先机。例如很多大学生追求工作的稳定和地位的突出报考公务员,这却成为他们最后的终点。进入体制内之后不寻求更好地发展整天混日子,到最后发现同期工资待遇或者社会地位本不如你的同学反而更有发展潜力时已经于事无补。
(二)从高校角度看
1.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和专家团队,取而代之的则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他们会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仅仅满足于浅薄的概念层面,无法深入根源从专业角度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但这些老师平时根本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熏陶和任何相关培训。造成诸如此类的现象,是由于规划指导老师对课程的整体评估规划科学性不足,不具有相关的知识,同时高校学生队伍庞大冗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严重缺少科学性的现状。
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扩招,相应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国内大部分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期缺失。其二是当前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中缺少市场调研,忽视了市场的需求。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专业开设时没有做过市场调研,没有根据市场对该职位的实际需求而相应明确该学科的招生人数,从而光追求新专业的开设而与实际需求相悖,造成社会需求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形成错位,大量毕业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个人职业发展的职位。因此,高校在开设专业时,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专业的设置及其学习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切忌脱离社会需求谈所谓的学习生涯规划[4]。
(三)从社会角度看
1.社会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
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构成了的巨大障碍[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仅在高校教育界存在问题,更是全社会一致认为的大问题。据有关部门反映,就国内而言社会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关心程度尚不高。家庭因素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家庭背景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职业规划的好坏。所以由于社会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缺失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贫困或者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有一种自卑和畏惧心理,造成这种极端心理的最主要原因亦是社会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不够重视,如此将导致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源的丢失,阻碍其生涯发展。
2.资源配置不够完善。
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另一个盲区。尤其对于贫困生,表面上贫困同学和普通同学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但是在重要人际关系的建立,譬如在于用人单位的专业培训,往往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有很严重的消极心理,这种心态的形成并不是他们自己不愿意而是受制于经济方面的原因;由于近些年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已从稀缺资源转化为丰富资源,此种情况下,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基础好的家庭则可以通过其条件获得更好的职业规划渠道。故而,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完善俨然已经是制约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阻碍。
(一)学生个人角度的加强与改进的对策
1.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环境分析能力。
自我规划意识的提升是提高职业规划能力的前提。而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和环境分析能力则是提升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要从提升职业生涯方面的自我认知水平做起,其中要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性格特点有个很好的掌握;认识到自我分析和性格的重要性,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为此客观了解自身适合的职业。为了找到自身条件要求与社会客观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采用相应措施与做法弥补自身不足,从而满足具体的职业规划要求方向。
2.提高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越发严格,过去单一的专业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格健全与否,是否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对于工作热情与否,对于情绪的掌控与否,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复合型的要求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重视。文化素养的高低对于职场人际交往也越发重要。此外,大学生更应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习一种专业特长并把此与工作相结合。所以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长,将这种核心竞争力融入职业规划教育中。
(二)学校层面的改进与加强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契机,服务大学生为主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向就要牢固树立其为大学生服务的目的。辅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发挥思政教育的实际平台。强调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是因为多数用人单位重视应聘者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素养、沟通表达能力等。用此种形式,指引大学生把思政的重要性与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这样做既能把大学生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又能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辟新的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同时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建立全面、多维、覆盖面广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从了解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做起,以此增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解读。大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目标拟定一份长期的专业计划,按照相应要求考取各类证书和技能凭证。在掌握强大专业性技能的同时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此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然后,根据目标与实际进程的差别及时调整计划的进度,加深如职业技能的运用和熟悉程度。最后,指导学生对之前目标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认真总结,明确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用人需求,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职业定位。
(三)社会层面的政策支持
1.利用社会资源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大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和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源,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资源不仅包括以父母为来源的关系,还包括以师生、同学及学长学弟为代表的关系圈,父母的关系网是大学生社会资源的基础,在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以师生、同学及学长学弟为代表的关系圈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信息,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
2.利用学生实践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校院各级团学组织、班级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文体艺术、社团活动等,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推行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生涯指导,推动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在实际运用中结合自身性格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最终形成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作为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仅以学校课堂作为获取知识的根本,而应发现知识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可以通过参加实践、社会调研、体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对社会职业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多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3.
[2]杨博艳.陕西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3.
[3]王熠辉.车到山前必有路?——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1):70-71.
[4]韩燕.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2(4):7.
[5]丁旭.浅谈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