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汕头港口管理局福建汕头515041)
推进汕头市“头号工程”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刘 伟
(汕头港口管理局福建汕头515041)
汕头因港而立,因港而兴。近两年来,从国家层面到汕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再次给汕头港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本文介绍了汕头港的历史、现状,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并就如何加快推进港口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提出对策建议。
机遇;头号工程;重要门户
近两年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港被列入加强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行列、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港口建设作为汕头的“头号工程”加以推进、《粤东港口群发展规划(2016—2030)》正式印发实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汕头港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为此,汕头港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将港口这一核心战略资源转变成为汕头市最具竞争力的战略优势,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汕头市因港而立、因港而兴。汕头依靠港口区位优势突出商贸活动聚集,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百载商埠”,最终成为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可以说,汕头港的发展历程是汕头市发展演变的依托。
据专家考证,潮汕地区早在秦代以前就出现了航海活动,一直是中国古代海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对外贸易非常活跃。汕头澄海的樟林、潮州的柘林湾、汕尾的白沙湖,曾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中继站。自宋朝开始,南澳岛因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航海条件,成为沿海中外商船南上北下或进出闽粤的咽喉之地,并为其提供补给和中转,从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相关水下考古表明,在南澳岛域1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历代古沉船就达200多艘。出水文物达数万件的“南澳一号”古沉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舱位最多的明代沉船,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汕头器”的船,从而充分展示了潮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以及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汕头港于1860年开港,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称誉。至20世纪初,汕头港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商贸港口。20世纪30年代,汕头海运商贸达到了鼎盛时期,往来外洋船舶艘次及总吨位吨数均占全国港口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广州。
有别于其他古代港口以贸易为主,潮汕港口还是我国古代屈指可数的移民口岸,是粤东乃至周边的移民中心。在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与欧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港口通航发展贸易的同时,大批潮汕人向海外移民。最早可追溯到隋唐,初具规模始于宋末元初,大量移民则发展于清朝解除海禁之后,汕头开埠以后,成为粤东乃至周边的移民中心和航运中心。现在有一千多万人海外潮人遍布世界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遍布全球的潮汕籍海外侨胞在当地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影响力。潮汕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而汕头港一直是潮汕地区与潮籍华侨联系的重要门户和纽带。
汕头港是沿海25个国家级主要港口之一,是中国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广东五大枢纽港之一、广东省首个对台直航港口。至今,汕头港已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72个港口有货物往来。现有7个港区,500吨级以上泊位89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9个,通过能力4747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76万标箱。2015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180.9万吨,集装箱完成117.9万TEU,分别占粤东三港总量的56.5%、99%。其中,汕头港集装箱是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等沿海经济中心之外,为数不多的超百万标箱港口。
汕头港航线网络日臻完善,已开通至地中海、中东、菲律宾、南美、西非、东南亚等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内贸集装箱航线共计25条。近年来,相继建成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7万吨级和15万吨级煤炭泊位各一个、5万吨级和10万吨级深水航道各一条。此外,交通运输部和省重点项目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广澳港区二期工程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一个2万吨级石化码头正加紧建设;广澳港区航道二期工程计划2016年年底开工;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汕头港建港条件优越,拥有广澳湾、海门湾、烟墩湾等一批自然水深大、泥沙回淤轻微、靠近国际航线、掩护条件好的优良岸线,具备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5万吨级煤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大型深水码头的条件。远期规划通过能力达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200万标箱。
近年来,汕头港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相比国内及周边大港来说尚有不小差距。汕头港的建设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港口通过能力适应度偏低、现代化港口泊位不足,难以满足腹地货物运输需求;港口发展环境与周边大港尚有差距,腹地货物宁愿弃水走陆、舍近求远;港口后方集疏运通道有待完善,汕头港的中转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等。
1.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关政策的批复》(国函〔2014〕123号),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被赋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重大使命。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构建区域现代化物流中心,强化汕头港的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功能,建成辐射粤东、服务周边、连接港澳台与东南亚、通达世界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2015年3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汕头港被列入加强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行列。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整合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产业投资和经贸合作,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广东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汕头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5个主要港口之一,有利于加快构建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国际物流体系,提升汕头港在国际运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2015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莅汕临调研时指出,要把港口建设作为汕头的“头号工程”加以推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汕头港建设,市委、市政府随即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市有关领导参加的港口建设指挥部,集中全市力量,迅速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加快打造粤东交通航运中心的步伐。
4.2016年8月,由广东省发改委、交通运输厅组织编制的《粤东港口群发展规划(2016—2030)》,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明确,汕头港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公共物流枢纽港,广东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和海上通道重要支点之一。同时,明确汕头港广澳港区为粤东港口群的唯一核心港区和粤东公共物流枢纽港区。汕头港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有效避免粤东各港低水平重复建设及同质化竞争的现实问题,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为此,汕头港应紧抓机遇,解放思想,主动作为,以建设东南沿海亿吨大港为目标,加快推进港口建设发展步伐,提升港口核心枢纽作用,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1.完善战略布局。一是配合临港经济区建设,完善港口配套服务措施和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统筹广澳港区、保税区及临港周边区域资源,协调好广澳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临港产业规划、保税区规划等相关规划,依托港口资源制订临港产业规划和发展政策;二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汕头港发展战略研究,深入调研粤东及内陆腹地货源情况,做好汕头湾内码头搬迁及广澳港区建设的时序安排,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发展重点,为汕头港今后建设与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三是优化广澳港区布局,尽快完成《广澳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工作,为广澳港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依据。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充分发挥市港口建设指挥部的作用,各相关部门切实转变作风,振奋精神,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万吨级石化码头、广澳港区航道二期工程2017年完工。同时,抓紧开展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分批启动建设,为“十三五”规划建设及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形成“在建一批,筹建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梯队,滚动发展,补齐汕头港硬件设施短板。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积极与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集团,特别是有港航资源背景的企业合作推进港口建设运营;积极引进临港产业工业项目,特别是能形成临港产业链条的大型项目。
4.高度重视港口运营。一是要认真落实好市政府扶持集装箱发展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挖掘现有码头能力,逐步将腹地内流失至周边港口的货物回流到汕头港进出;三是要加快推进广澳港区口岸联检大楼装修并尽快投入使用,尽快实施口岸通关“一站式”服务;四是要加强与口岸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推进口岸通关与港口行业管理、港航企业运营服务等信息互通共享,提供港口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
5.发挥汕头港务集团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港务集团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拓宽投融资渠道,以港口运营、仓储物流为基础实现多元化运营发展,积极开展临港工业、商贸物流、物流地产等经营业务。
责任编辑:张明
据悉,汕头海关在汕头港试行“先装船后改配”改革,已放行货物可实现24小时改船作业,此举将有效提高货物通关速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此次改革后,对海关已经放行的出口货物,在船代企业非工作时间段无法及时发送改船报文的情况下,可通过码头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先装船后改配”业务模式,由码头根据物流实际情况先予装船,第二天船代企业在工作时间补发改船报文,海关对应办理相关手续,实现码头出口已放行货物可实施全天候24小时改装船作业。此项改革不但能减少船舶停港时间,加快船舶周转,还能提高船舶舱位和码头泊位利用率,在空余舱位安排非本航次货物装船,缩短出口货物滞港时间,提高货物实际通关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