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论”及其现实意义的反思

2016-03-16 19:11:35陈娟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冲突文明国家

陈娟



“文明冲突论”及其现实意义的反思

陈娟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国家关系,理解国际事务的新视角,但其主要论点及其基本概念又令人质疑。到底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化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融合?在国际冲突之中到底是不是文明冲突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理性的审视和反思。

文明的冲突;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文明的冲突是亨廷顿针对研究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所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与分析手段。“冷战”两极格局随着原苏联的轰然解体而结束,人们逐渐终结了冷战思维,美国需要在21世纪的新千年里寻找危及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潜在对手,故而需要造就出观念中的假想敌,那么作为世界不可或缺的各个力量都成了其假想的对象。亨廷顿以文化作为基础依托,将世界格局分为了8大主要文明区域,而中华文明便位列榜首。在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在文明认同上无所适从的国家,如俄罗斯、墨西哥和土耳其。这些国家在认同上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两种文化认同之间经常徘徊不断。譬如俄罗斯应将自身归于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经常模糊不清。亨廷顿提出冷战后时代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导未来的国家间关系。在提出这些论断之后,我们不得不对于其观点打上大大的问号,文明的冲突是否会在未来成为主导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是“文明”还是“文化”?

“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文明化的是好的,非文明化的是坏的”。①对于文明这一概念有很多解释,以下几点即是从不同方面对文明进行的阐述:

1.文明被看作是工具,其旨在解决某一时期人的生存问题;

2.文明被看做是一个文化实体;

3.文明具有两面性;孙中山认为:“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②

4.《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明的解释:“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③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观点大都是对文明事实表现的直观描述,并没有从社会历史的演变中看到文明变化的形态,也没有真正认识到文明的本质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在讨论具体对象时,应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和历史范畴之内。据此笔者认为文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摆脱自然的奴役,从而在自然的基础之上所创造出的不同于自然本身的事物,这种事物内部包含了大量人类智力和体力消耗的因子,并以新事物的面目出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即文明是一个过程,文明是一个整体,文明是人类理性的完善,文明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差异绝非是文化的不同,文明旨在描述人类社会的状态,并无过多的价值选择的属性,而文化却具有引导人民、教育人民的功能。文化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继承,而文明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是文化创造的外观体现。

文明应该是包容的而不是狭隘的,是进步的而非落后的,是国际的而非区域的,在文明不断演变进步的过程当中,人民总是摒弃以往落后陈旧的观念,进而不断从人的本身出发思考问题并作出决策,他所着眼的应该是人的本身而非区域性的利益。文明是一种状态,一种不断进步变化的状态,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知识结构与文化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与以往自私自利,蒙昧无知的状态相比较下,人们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平和,区域间的交流变成了世界性的往来,狭隘的心理变得更加宽广,文明间的合作变得日益紧密,人们逐步在对话交流的平台上得到了发展。所以,文明应该是融合的理由而非是冲突的原因。

二、是“冲突”还是“融合”?

1985年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高度概括,他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促进这两大主题进步的因素无疑是世界范围内的借鉴融合与学习。④虽然区域间的冲突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且亨廷顿根据自己对于世界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动态的判断得出,文明的冲突将在两个层次上发生,并且无论哪个层次冲突的发生都是基于其本身的利益主张,文化间的断层只是其疆域与利益的一种表现形态。但是,实际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领土与经济等非文化因素似乎成了冲突的主导作用,混淆之后我们将难以辨明文化到底是否在冲突之中起到真正的主导性因素。政治、文化和宗教间的不同主张只是以文化的载体表现了人们对于本身利益的追求,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实际上仍然是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对外政策所追寻的目标,也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

纵观人类历史,凡是人类存在生活的地方就会产生冲突,伴随这些冲突同时进行的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团体之间的不断融合。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宗教习俗,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生活习惯,人们在相互交流之中达成共识,在相互关系中形成各种关系、观念等等。诚然,现实性的冲突的确存在,但是我们也不能以现实存在的冲突为基准,构想未来社会是“文明的冲突”,这种本末倒置的观念实在是天方夜谭。我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社会,也是文明古国中历史不曾中断的古老国家。“三教合流”即是在这历史长河之中闪现出的具有中华文明包容性性格的典范之一。在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引导利用过程当中,实现了儒道佛三家的和谐相处。虽说在不同的时代,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可能占据的分量不曾相同,但是基本上实现了求同存异,共同生长。我们都知道,美国社会的本身构成是世界人种的大熔炉,有色人种一度不曾拥有任何属于自己自决的权利,正是因为有了为权利而战的冲突,才使得美国社会本身释放了更大的能量,每一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天赋才能,社会的创造力也变得像不可退却的潮水一样,疯涨开来。所以,冲突的背后除了不为人知的集团利益和目的之外,无形之中的力量同时也正在推着历史向前悄悄前进。同时,从人类历史学发展来看,文明种类也在减少。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在人类以往所存在的21种主要的文明群体,随着历史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人们在频繁的交往之中已经逐渐消减了各自间所存在的差异和不同,在文明群体的宏观表现上,已经由21种文明群体消减变化为6种文明群体,其他15种已经成为历史而存在于过去之中。而且,这6种现存的文明群体的歧义性也在缩小,这也说明了文明种类在减少,文明在趋同。

三、如何对待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以其独特的面孔出现在20世纪并延续至今,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充满了争议。文明冲突论不仅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而且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文化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1.理性认识文明冲突论的实质

文明冲突论这个观点为重新认识世界局势,研究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探究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敲响了警钟。在侵略与反击当中,武力争执、兵刃相见扮演主角的军事时代是否会成为历史的古董,而文化又是否真正会占据冲突的根源,这给我们很多人提出了不一样的思路和看法。但是就算再过精明的论述,也掩盖不了亨廷顿所构建的意识形态战略,它的本质还是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人们告别了以往由于地理限制而导致的往来上的不频繁,人们现在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拥有网络的地方分享信息,文化的力量显得更加重要。是的,自从苏东剧变,人们就深刻地意识到所谓的西方的“和平演变”,意识形态的角色变得举足轻重,它不容置疑地成为维护一国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的概念、价值和符号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并且它能够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对未来社会提供理想的模式,以及指出政治变迁是如何发生的,指出人们如何改变现实”。⑤意识形态在凝聚国民情感,实现价值输出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们更愿意实现文化的“同化”,从而实现其本身的国家利益和政治主张。意识形态的骨子里天生带着阶级的思想,没有人能摆脱自身生活的时代环境和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给予的价值观念以及各种脑海里形成的知识、习惯、习俗等等。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阶级性,文明冲突论的这种烙印也是非常明显的,美国不仅要做维护世界的“世界警察”,而且还要做全球文化领导的霸主,从而积极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实现其国家本身的战略意图。

2.加强我国自身的文化建设

文明冲突论的出现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更加重视自己文化领域的建设,而不能在我们民族文明和西方文明碰撞之前就惊慌失措,熟视无睹,甚至无所作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生存的烙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下,我们首先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我国优秀传统,制定扎根于我国民族特征的文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⑥从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党和国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历史定位,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领域的改进变化,例如,立足于传统文化推进法治建设,立足于传统文化推动孝文化建设,立足于传统文化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既充满了古韵古香又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其次,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积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努力挖掘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鼓励文化创造,文化更新,构建起我国本土的文化阵地。第三,我们必须重视国家的文化安全,充分估计到文明冲突论对于西方国家的政策影响。毛主席认为,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防微杜渐才能实现真正的未雨绸缪,因此我们除了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外,还要剔除和防止那些图谋不轨的意图,真正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增强了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使自己处于主动的位置。

3.积极弘扬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社会和个人,从宏观的层面到微观的层面,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进行要求,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自身的改善,而且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

4.立足创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文明的形态需要外在的载体进行表现,缺乏载体的文化终归成为影响不大的存在。所以,在构建我国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更新,通讯设施的完备,交通工具的改进,这都利于我们在各个领域得到突破和进步。除了这些,我们更应该积极宣传,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使得我们自己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稳稳地掌握住话语权。在今天,中华文明也会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的建设以及海外众多的“孔子学院”而走向世界。文明的载体多种多样,那些人们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基本上都饱含了人类文明的因子,饱含了自己本土文化的精神。它们的产生需要文化,文化的传承也要依靠它们。

总之,我们除了认清文明冲突论的不足与本质之外,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并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批判地认识问题之目的并不在于批判本身,而是在于这样的过程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为我所用。自古以来,文化的作用就不曾被忽视过,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足以证明古代帝王对于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交流碰撞日益频繁激烈的今天,文化毋庸置疑地成为我们更加重视的对象之一。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明会更加发扬光大,伟大的中国梦也会在这些优秀的人们的共同耕耘下实现。

引文注释

①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②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⑤张纯厚.历史终结论的终结[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26(1).

⑥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28

猜你喜欢
冲突文明国家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漫说文明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对不文明说“不”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文明歌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