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楠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孟楠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职业指导是为学生择业、获得职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个人求职与职业困惑,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分析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对职业指导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技能不足、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足、职业指导实践性不足等,提出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从而促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职业指导 存在不足 工作措施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提供指导一方(指导者)根据需要指导的一方(求导者、受指导者)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追求、职业目标、职业经历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等),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其提供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等服务[1]。
高校职业指导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对其的职业指导近于就业指导,但又不完全等于就业指导。作为新成长劳动力,大学生就业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殊性,因此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从而让学生学会设计、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严勇等将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定义为:为学生择业、获得职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个人求职与职业困惑,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具体来说,该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强调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就业;第二,强调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年级或大学某个阶段;第三,强调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还具备教育和给学生提供解决职业问题思路和方法的功能[2]。
美国高校职业指导发展历史悠久。20世纪初,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Parsons)教授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这一概念,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帕(Super)如此定义职业指导:“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体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造福社会的过程。”[3]2005年,美国咨询协会将职业指导的任务规定为:解决与学术成就有关的情绪或其他问题;开展满足于学生个性需要和职业目标的项目计划;向学生提供财政资助和其他扶助资源;确保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4]。
美国高校职业指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和求职技能训练,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第一学年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其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学年重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而帮助其选择发展方向;第三学年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情况;第四学年指导学生写求职材料,传授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职业指导已经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但与发达国家完整成熟的职业指导体系相比,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
1.对职业指导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数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设立为选修课,想通过十几个课时或几场讲座,就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技能,从而完成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这显然是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此外,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计划多变,教学内容随意,教学研究缺失,也导致教学效果欠佳[6]。
2.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技能不足。
高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相关师资队伍中很少有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理论背景,专业化程度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卓有成效的职业指导教学,没有足够的精力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指导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这种兼职任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效果的优化。此外,高校职业指导者自身的职场阅历与实践经验不足,任课教师往往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学生工作,对职场了解甚少,甚至难以对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3.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足。
部分高校仍以单纯的就业指导代替职业指导,导致大学生不重视职业规划课程学习,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规划,甚至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4.职业指导实践性不足。
高校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机会十分有限,且缺少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这导致大学生的职业实践锻炼明显不足,难以达到职业指导的预期效果[7]。
高校职业指导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如新生入校后便开设职业指导选修课,结合所学专业,依托学生活动开展指导,寓指导于教育教学环节之中;专业课教师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职业指导的工作和作用,认真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部署和方案,并能够将职业指导渗透于教学环节中;培养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科学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涉及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的学科与知识,要努力推进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就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加大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质量,增强职业指导人员工作水平的专业化。职业指导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理论素养、专业意识。要定期组织教师走进用人单位实地考察,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对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听取他们的成才成长经验以及对师妹师弟的建议和忠告[8]。
同时,要求学生家长能够接受高校职业指导的理念,理解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和左右,并督促学生积极参加高校职业指导的相关工作中。此外,对于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家长,还可以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
高校职业指导也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参与,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及时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岗位信息、用人单位开展校园宣讲、优秀校友代表介绍求职经验和工作经历、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开发人力资源、社会化的宣传扩大社会认知等。
此外,在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指导,并做到点面结合。
1.了解职业,认识自我。
当代的高校学生,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没有充分的了解,对职业的了解也相对模糊,更有的学生大学就读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由家长帮助选择或由高校调剂确定的,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因此,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尽早开展职业指导,通过讲座、班会、座谈等形式进行职业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职业的文化、存在的利弊等,同时也可以结合职业的需要,促进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人格和能力,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对个人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局限,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对职业的了解、自我的分析,学生的择业标准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更多人开始以更理性的态度选择职业。
2.政策法规指导。
政策法规指导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对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在就业时往往带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错失了一些更好的就业机会。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有关部门及省市制定的各项政策,如《劳动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自主创业政策、就业援助政策,等等,并引导他们根据国家的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
3.就业心理指导。
高校学生就业过程是他们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临近就业面试,急躁焦虑,临阵怯场;面对多个就业机会,患得患失,难以抉择;遭受挫折打击,自卑自弃,一蹶不振,等等。所以,在职业指导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他们尽快地适应职业,完成角色的转换,实现人生的价值。
4.就业技巧指导。
就业技巧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包括个人形象设计、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计划撰写等。在高校高年级学生中,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传授各类就业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减少初次求职遭受挫折,保证顺利就业。此外,还可以与日常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大赛等学生活动,寓教于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就业技巧。
5.社会适应指导。
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角色状态,做好工作以后的心理调适,这也是高校职业指导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指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尽早进入新的角色状态,尽快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树立信心和责任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乐业、敬业,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
6.就业信息发布。
就业信息是学生求职择业的基础,是高校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的供需矛盾,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时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充分了解市场,了解需求,并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从而实现人职合理匹配。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可以把传统方式与新技术、新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信息量大、途径多等优势,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增强职业指导工作吸引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校可以利用网站、飞信、博客、微博、QQ、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向广大毕业生提供实时、准确、针对性强的招聘信息、通知等,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9]。
7.特殊学生特别指导。
高校中有部分学生家庭收入较低,甚至难以支付大学学费及正常生活费,这部分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但也缺乏自信心;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的某些因素,他们在兴趣爱好、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差距,从而引起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抑郁、自卑、自负、依赖等心理异常;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有疾病或生理有缺陷,在求职中屡屡碰壁,即使他们专业成绩很优秀,也很难获得工作机会。高校应该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认清社会,认识自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端正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理念。此外,高校还可以为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如向学校的用人基地优先推荐,为贫困生参加外地招聘会报销车费等。
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由于其主观努力程度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喜欢所学专业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等个人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差、专业素质差、无法正常毕业或成绩不符合要求,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不被用人单位青睐[10]。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专业课教师辅导、学生“一对一”帮扶、家校联动等措施,督促这部分同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素养,为今后就业提供核心竞争力。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类高校学习。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同学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学习基础薄弱,文化素质较低,知识面较窄,普通话沟通能力较弱。高校应越来越重视对这部分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鼓励他们回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和岗位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的工程,只有提高认识,形成合力,不断拓展新途径新方法,才能更全面有效地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68-120.
[2]严勇.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9-11.
[3]杨进军.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启示[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06:97-99.
[4]陈婧.美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理论支撑及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4:94-98.
[5]邓宏宝.美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11,08:27-29.
[6]杨金卫,杨兴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9:90-91.
[7]彭筱.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09:130-131.
[8]吕芝,赵文亚.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87-88.
[9]梁杰芳.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五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4,23:108-109.
[10]彭小萍,李林琳,闫新华,吕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重点群体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4,S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