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辉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审美探析
熊辉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摘要:民间剪纸的色彩自成体系,崇尚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色彩审美观,形成了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审美基调。受南北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影响,民间剪纸的色彩以单色或复色为主,这两种色彩形式都呈现出主观性与意象化的审美范式;它们都是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为解读民间剪纸艺术提供了一种文化语境。
关键词:民间剪纸;色彩审美;意象色彩;五行色彩
一、民间艺术的色彩审美渊源
色彩是一种光学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汉字中色与彩是两个词汇,说文解字:“色者,颜气也。”[1]原本的意思是指脸面的气色,后来指代一种变化的事物;凡引起变化之象皆称为色,继而才表示颜色之意。“彩,则表示纹饰、多色之意,即单位面积内的物体上颜色众多。”[2]色彩自古以来就有着生命的象征意义,原始人类在同伴的遗体旁撒上红色的矿物质正是寓意了色彩具有生命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人类早期对血液颜色的崇拜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崇尚“阴阳五行色彩学与五色审美观”[3],阴阳五行色彩观念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色彩视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阴阳五行色彩观念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色彩审美文化;它已经形成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思维范式。《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4]即受我国传统朴素的阴阳哲学观影响,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一种颜色色相,即:白、黑、青、红、黄五种色彩。这种朴素的“阴阳五行色彩观”初形成于先秦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至清代逐渐在民间传播[5],被底层民众广泛使用,从而为民间艺术色彩多样化提供可能。
民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被称为俗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正好形成对比。从某种程度而言,民间的俗艺术是对中国传统雅艺术的互补。在水墨艺术被崇尚为主流艺术的封建时代,皇家与文人雅士们喜欢一种淡泊之美,对“气韵生动”与“天人合一”艺术境界的追求,诉诸于绘画的色彩上表现为“墨有‘五色’和‘六彩’之说。所谓‘五色’即青、朱、白、黑、黄;‘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6]其实,这并非真实的颜色,而是水墨的变化过程,这种过于程式化的色彩表现,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传统色彩审美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局限了传统艺术对色彩多样化的追求。而民间艺术恰恰在这种色彩单一的背景下形成了自身的色彩审美体系,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表现正体现了这一现象。
二、民间剪纸的色彩审美形式分析
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表现有其本身的特色,在民间艺术“阴阳五行色彩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表现形式,它是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读与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前提。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常表现为红色与黑色。近现代彩色剪纸也分别见于河北蔚县与广东佛山,还有陕北部分地区。民间剪纸的色彩表现形式分为:单色剪纸与彩色剪纸。常见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如红色、黑色、蓝色、白色等纯颜色的剪纸。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色彩表现形式,如陕北地域彩色剪纸多为拼贴形式;河北蔚县彩色剪纸运用晕染的方法,颜色浓艳、给人留下大俗大艳的印象;南方的佛山剪纸用红色与金属色表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耐人寻味。
(一)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指一幅剪纸仅用一种纯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剪纸。它是最常见的剪纸色彩艺术形式。因其色彩单一、纯洁、取材方便,又能节省材质,所以传统剪纸以红色或黑色居多。单色剪纸有色彩对比强、视觉冲击力震撼、形式感强的特点,要求造型精准、细腻。单色剪纸依赖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来塑造形象,营造单纯且有力量感的画面,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一般在传统的节假日或喜庆场合运用红色的剪纸,大红色是代表中国传统的颜色,红色又叫赤色,象征着吉祥与美好。结婚又叫作红事,新娘新郎都穿着红色衣服以表吉祥之意;生日祝寿,用红色表示大富大贵,春节守岁,也用红色寓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红色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民俗寓意,这反映在民间剪纸上,可表现为红色的剪纸窗花,结婚所用的喜字等。在丧事上则运用白色与黑色剪纸,黑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反的颜色,黑色寓意严肃与静穆,表达对逝者敬畏与悲伤的情感。白色代表苍白无力的荒芜感,寓意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光明。黄色剪纸常用于祭祀与巫术活动之中,象征着和谐与祈求,在封建时代表达底层民众对社会生活的虔诚之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色剪纸原有的色彩象征寓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受社会各方面文化影响的结果。如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在论述“期待视野”时所说:“一部文本存在着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这一具体化活动中才能填补空白,转化为‘一部作品’,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所以从‘本文’到‘作品’的转化,还有待于读者去创造,去完成。”[7]色彩作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文本,色彩的完善与发展是观者填补文本空白的结果。单色剪纸以其纯净的色彩造型而取胜,静谧与简洁的色彩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单色剪纸也会给人造成一种单调乏味的视觉感受,易造成视觉审美疲劳。
(二)彩色剪纸
彩色剪纸又被称为复色剪纸,即一幅剪纸画面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中国的彩色剪纸受传统“五行色彩”影响,剪纸的色彩表现形式在不断丰富与更新,剪纸受传统的程式化色彩制约逐渐减小,从而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彩色剪纸表现方法。没有色彩禁忌与顾虑,剪纸艺人的色彩表现范围更加自由了,虽然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色彩学训练,但是凭着对色彩的直觉,创造出了古朴、鲜亮、和谐、大方、染色细腻的剪纸作品。采用阴刻图形形式,便于染色。色彩对比鲜明、色调搭配协调。著名蔚县剪纸艺人任玉德编过一首蔚县剪纸歌诀:“蔚县剪纸有标准,阴刻为主色趣浓,主体形象需阴刻,尤其人物与生灵……阴刻点染,阳刻功,不能一时图省功”[8]。从这些口头流传的描述中能够清晰地看出蔚县彩色剪纸的几个特点:用色浓艳,阴刻为主形成大面积的色块,视觉冲击力强;色彩点染类似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施色技巧;精雕细琢,有一定的程式化要求。反映了世代蔚县剪纸艺人对色彩艺术的执着追求。
陕西安塞也流行彩色剪纸,黄土高原之上,冬天特别漫长,天地之间没有一点鲜亮的颜色,显得没有活力。彩色剪纸增添了黄土高原的生活情趣。当地人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女性大多数从小就开始学习剪纸等手工活,为了把家里装饰的好看些,窑洞室内的剪纸用具随处可见。他们也口头流传了一段剪纸配色口诀:“粉红, 收真红;撒洋蓝,收深蓝;撒黄绿,收墨绿”[9]等。这些顺口溜实际是颜色的渲染方法。民间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剪纸配色方法,用低明度的颜色配高明度的色彩,她们不懂色彩和谐搭配的原理,但总结出了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对比规律,如“黄见紫,恶心死;红见蓝,狗都嫌;红绿相随,相互照应;红显大,绿丑差”等。艺人们以色彩和谐作为基本的视觉要求,生产生活实践使得他们积累了朴素的色彩审美观,这正是几代人为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极大的贡献。
(三)剪纸的意象色彩
民间剪纸的意象色彩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是主观性,其次是意象性。这两种色彩特点分别表现了不同的色彩审美文化背景。二者都注重剪纸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意象色彩作为文本对象,需要剪纸创作者与观赏者的心境合二为一,或者需要观赏者具备审美经验的前结构,这种前结构是观者理解民间剪纸作品之前的定向期待,要求观赏者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生产生活经历。民间剪纸艺术色彩作为一个特殊的色彩体系,在各民族与地域所表征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主观性与意象性是理解民间剪纸色彩的基本前提。
意象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第一次完整地使用“意象”一词,“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开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0]。至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意象”概念正式形成。
意象色彩的“意象”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意”是思想观念,“象”是客观物象,是超越了主客观存在的另一种存在[11]。它是广大底层剪纸艺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存在的剪纸色彩的对立统一,是感觉与情感反映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这种色彩表达完全依靠剪纸艺人自己潜意识中对所要描绘的客观物象的主观能动反映。它不依附于现有的色彩理论,一部分遵循个人的心理感知,另一部分遵循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的色彩观念。剪纸艺人自己觉得合理即可,这种意象色彩表现形式在民间剪纸艺术中显的尤为重要。民间剪纸艺术中意象色彩的代表是陕北剪纸艺人库淑兰,她的剪纸属于彩色拼贴形式,色彩装饰感强烈,充满一种纯朴自然、神秘怪诞的感觉。她的剪纸常用高纯度颜色如:黑、红、蓝、黄、绿等,她总结了一套自己的配色口诀:“为主的配成上色,其他的配成下色。”她所说的‘上色’与‘下色’,即颜色对比艳丽的是上色,不鲜亮就是下色[12]。她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来搭配颜色,并不懂色彩学知识,但是她对每一种颜色的运用,早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意象。这种意象色彩是在民间艺人生产生活实践、社会环境与地域环境的影响中形成的一种视觉审美程式。
(四)彩色剪纸的其他形式
其他彩色剪纸与纸张有关,一般是指用彩纸剪刻的剪纸作品。常见的彩纸有:彩色宣纸、毛边纸、大红纸、蜡光纸等,每种纸材都有自己的物理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彩色剪纸包括以下这些类型:拼色剪纸,就是用多种彩色的蜡光纸拼成一幅剪纸作品,使剪纸的整体色彩效果赋予变化。一次能够剪刻多幅作品,然后对蜡光纸进行拼接。套色剪纸,在剪纸后面套上颜色各异的色纸使剪纸的色彩更加丰富。可以局部套色,或者整体套色,整体套色多以黑色或者金色的阳刻剪纸为主稿。最后再进行相应的粘贴、理顺;衬色剪纸,就是在剪纸的下方垫上不同颜色的剪纸,使之呈现不同的色调;点色剪纸,即点染上色。就是在白色的宣纸上面点染各种颜色,对颜料加兑白酒调和,以增强颜色的渗透性,使剪纸颜色类似于画中国水墨画的效果;填色剪纸,就是把剪纸贴在白纸上,再在其空白处根据需要用毛笔填画上各种需要的颜色。填色剪纸要求精细,多为阳刻剪纸;勾绘剪纸,是剪刻与彩绘相结合的彩色剪纸表现形式,多用毛笔勾绘,造成一种“有剪有绘”的色彩效果;木印剪纸,先模刻所需要的图样,再进行木印表现,这种剪纸类似于木板年画的色彩效果。使剪纸呈现出既有剪纸的味道又有民间年画的风韵[13]。这些彩色剪纸的表现形式是民间艺人们世代传承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的文化遗产。剪纸的色彩记录着劳动人民对多彩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人类进步的思想。
结语
色彩是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无形载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凝聚着各民族民间艺人千百年来所创造的色彩表现程式,是民间大众集体创作的文化积淀。对民间剪纸艺术色彩审美形式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有利于民俗文化理论的梳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与审美水平的提高,民俗艺术与主流的绘画艺术不断融合,观者需要更多的民俗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发展也需要不断吸取各民族特色,希望民间剪纸色彩审美探析能为华夏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福保,吴敬恒.说文解字诂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4030.
[2] 宋建明.试论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成因[J].装饰,2008,(02):66.
[3] 周跃西.略论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J].中原文物,2003,(05):76.
[4] 张继东.从民间剪纸看中国民间美术图式的意象性[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02):137.
[5] 周跃西.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的色立体[J].美术观察,2006,(01):89.
[6] 杨晓艳.笔墨精神——浅谈工笔画的用笔、用墨、用色[J].美与时代,2005,(04):30.
[7] 谢林霞.论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4):249.
[8] 贺保贵,于丽娟,等.蔚县民间剪纸[J].中国文化遗产,2008,(04):93.
[9] 方李莉.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J].文艺研究,2003,(03):128.
[10] 张继东.从民间剪纸看中国民间美术图式的意象性[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02):135.
[11] 崔萌萌.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2] 薛阳春.浅析库淑兰剪纸的艺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21.
[13] 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349-350.
(责任编辑:高曼)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4.024
收稿日期:2016-06-2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皖西民间剪纸艺术研究”(SK103762015B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熊辉(1985-),男,河南信阳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4-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