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2016-03-16 18:2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田园诗隐士陶渊明

刘 功 珍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刘 功 珍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著名的隐士,他的隐逸思想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中是一个另类,也正因为这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才被后世所赞扬。他的隐逸思想大多体现在其田园诗中。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田园诗文风平淡、清新、自然,揭露了当时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体现了他对淳朴的自然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陶渊明;隐士;隐逸思想;田园诗;向往

陶渊明的作品中以诗歌居多,而诗歌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田园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他年轻时的经历和家庭的变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在经历了几次入世与出世的挣扎之后,他开始对现实绝望,开始厌倦、抵抗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田园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的田园诗中我们既能够读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又能感到他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颗孤独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

一、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由来

(一)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当道,社会等级森严,经济衰败不堪,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百姓苦不堪言,人们生活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下层阶级出身卑微的文人志士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国家的政权管理层面,找不到为国效力的出路。在这种极端压抑的环境下,许多怀才不遇的有志之人无奈选择归隐,做一名隐士,他们在隐居的同时做了大量山水田园诗歌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魏晋的这种动荡混乱的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活跃与发展。由于战乱频繁,事故多发,统治者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军事上,而对思想放松了控制,于是一些儒家思想以外的其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文人墨客,如谢灵运、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等,当然还有伟大的隐逸田园诗人——陶渊明。

(二)陶渊明的家庭背景

陶渊明出生于高官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将领。陶侃在平定王敦、苏峻之乱时,靠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并被封为长沙郡公。陶侃的晚年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他在晋朝自始至终得到褒宠[2]。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经担任过武昌郡的地方官,但陶渊明的父亲可能没有做过什么值得夸耀的官职,陶渊明只是称赞他的父亲很恬淡,很虚静,很少表达大喜大怒这样激烈的情感,这种性格多少对陶渊明会有一些影响[3]。陶渊明的母亲对陶渊明的气质性格、人生态度的影响似乎更加直接与重要。陶渊明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庭已经开始由富足走向衰落,在他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一直与母亲孟夫人、妹妹三人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总是为了生计发愁。他回忆少年时家里很贫困:“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尽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但是为了全家人的生存,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自尊与清高,踏上了仕途。在东晋孝武帝十八年癸巳,担任州祭酒,但又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但是迫于现实与生存的压力,陶渊明不得不“心为形役”,再一次返回官场。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但是陶渊明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总是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他几次往返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每一次都是迫于无奈但又抱着希望踏进官场,每一次又带着深深的失落与无奈而离开。终于有一天,他决定不再委屈自己,选择归隐田园,转身离开,从此留给世人一个孤独的背影。

二、隐逸思想在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体现

(一)对污浊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陶渊明13年的官场生活在辞去彭泽县令后正式结束。13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也许不算长,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却是那么的漫长。在这13年里,他想做的其实有很多,他也尝试了很多。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读山海经》)

这首诗歌颂了精卫不屈不挠、刚毅执着的精神,尽管机会渺茫但是仍然怀有雄心壮志,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陶渊明通过颂扬精卫义无反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志向远大,不轻易放弃的决心。他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改变那种黑暗污浊的社会环境,他想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次次地尝试但是又一次次地失望。年少时的鸿鹄之志最终没能打败现实,在黑暗污浊的社会环境中磨平了棱角。“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明他也有对仕途不顺、报国无门的焦虑,尽管他自己说是因为养家糊口的压力才走上仕途,但是我们能够看出他的初衷并非仅仅只是为了生存,只是因为经历了仕途不顺的挫折之后,他才选择归隐田园,并不是天生的隐士,生来就对社会绝望。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之四中写道“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由此可见年轻时的他有着伟大的雄心壮志和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奋力拼搏的勇气和决心,但是辞官之后的他却将自己的官场生活看作是“误落尘网中”,说明了他对黑暗的官场的彻底绝望和憎恶,与统治阶层彻底决裂。

这种无奈在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中也有体现,“桃花源”这个乌托邦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的讽刺和彻底否定,陶渊明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好来否定现实中的黑暗。人们之所以渴望“桃花源”似的生活是因为现实生活太过残酷和丑陋,这从侧面反映了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受到的黑暗统治下的压迫,同时表达了陶渊明对当时污浊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二)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隐逸既是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不满,也是对自己仕途无望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他隐逸的背后,隐藏着某些出世的成分。他的隐逸是在自己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没有成功,理想抱负实现无望之后的无奈之举,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其他的隐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他的隐逸不是一种退出,而是一种转变。陶渊明仅仅是换另一种方式去关心国家社稷,去关注黎民苍生的生存状况。也许他的关注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起到太大作用,但是足以表达他对百姓的关心和担忧。鲁迅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4]

并不是真的了无牵挂,而是因为这社会让他失望所以选择离开,却又不是真的离开,即使人早已归隐田园,但却依然心系百姓安危,以一个世外人的角度观察着世间冷暖,那颗孤独的心,其实从没离开过。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觉得他伟大,才觉得他与别人不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可以划分为6大类,分别是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以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另外由于金融债的特殊性,将其单独作为一类。54只绿色债券资金投向多个类别的用途:其中有45只属于金融债,规模为1294亿元;9只非金融债,规模为59.74亿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诗的前四句叙述自己“误落尘网”在官场挣扎,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羁鸟”“池鱼”,把辞官归隐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我们从中读出了一种不幸和遗憾,也感受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鄙视与憎恶。接下来的两句隐喻说明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中间的八句描述田园生活幽静自然的环境,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接体现出诗人对官场的讨厌,他渴望突破社会的束缚,想自由自在的活着。回归不但没有对仕途和官场的留恋,反而有一种迷途知返和悔悟恨晚的意思,因为他对黑暗的世事早已经忍无可忍,已经不想再在这潭浑水里趟下去了。这充分体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过着自给自足、安贫乐贱的田园生活。像所有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喜怒哀乐由田里的庄稼决定。“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节操,这样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是之前从来都没有过的,特别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有价值。

(三)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理想社会;陶渊明追求的人生是淡泊高远,与世无争,能顺从自己内心而活的人生;陶渊明喜欢的生活环境是恬静安宁、平淡和谐的自然风光。总之,宁静淳朴的乡村生活和美丽淡然的自然风光是陶渊明一直追求的,正是出于这种追求,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一种冲淡平和、宁静悠远的风格。他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很多田园诗中都有很深刻的体现。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获早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人活在世上,真的能超脱现实,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做到心无旁骛,超凡脱俗吗?或许陶渊明也不知道,只是他真的做到了。他坚定地相信,真正的隐居不是明哲保身,不是与世隔绝,更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心灵的隐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即使身居闹市,依然能够获得一份安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一直所向往的生活,因为有了那种“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能够悠闲地在篱下采菊,一抬头不经意间看见了山,多么地怡然自得,多么地超凡脱俗啊!人生不就应该如此吗,不被外界的环境扰乱自己的心,不为了世俗的名利纷争而忧虑,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只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忙碌,这样的生活谁又不向往呢?

三、陶渊明隐逸思想对田园诗歌的影响

(一)隐逸思想对田园诗风格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全新的题材,给当时沉闷压抑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文风,在当时的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田园诗”,简单地讲,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一般通过描写田舍园林、自然风光和农耕生活来展现自己隐居田园后自由、惬意的生活和宁静淡然的心境。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总结了陶渊明在其所处时代独特的思想观念——“新自然说”[5]:“…渊明生值其时,既不尽同嵇康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如山、王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之旧自然说殊异,为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语),而无沈湎任诞之行及服食求长生之志。”

陶渊明的自然是异乎寻常的,他把“自然”提升到一种更高级的境界,使诗歌创作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相结合,并且把田园诗发扬光大,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陶渊明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他对自然的爱已经融到了骨子里,大自然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将自然风光作为心灵的寄托,因此他的作品也是恬淡自然的,连同他的性格和他的所作所为都显得那么自然。其实,陶渊明的自然并非仅仅指大自然,它还象征着自由自在,顺应内心的一种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清新平淡、闲静旷达的风格,体现出诗人一种超越自我的人格追求。虽然他并没有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而是在平淡自然中,隐藏着身处乱世中既无法施展才能、为国消忧解难的无奈痛楚但又无法真正从内心放下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田园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隐逸,所以能够享受自然,过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所以有了田园诗。

(二)隐逸思想对田园诗思想境界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陶渊明诗歌传统的继承者。陶渊明田园诗旷达洒脱,清新自然的风格也影响了后代的很多诗人,使得田园诗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诗人一往情深地赞美依恋田园,将满腔的情和爱倾注在田园上,他常用的田园意象有日暮、飞鸟、草木、桑麻、庐舍、林竹等,这些田园意象是他的精神寄托,营造出一种自然优美,舒适安宁,旷达开阔,和谐自然的意境。诗歌描写了诗人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悦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甘愿受苦受累,即使自己身体再疲惫,只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就是值得的。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对田园风光的热爱清晰明了地表现在田园诗中,并对田园诗的风格和思想境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平淡自然、淳朴恬静的艺术风格和热爱自然、热爱田园、宁静高洁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2]魏铭.陶渊明与田园诗[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王青.陶渊明[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鲁迅.题未定草[C]//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286.

[5]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C]//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351-352.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张连军)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4.013

收稿日期:2016-06-22

作者简介:刘功珍(1989-),女,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4-0049-04

猜你喜欢
田园诗隐士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田园诗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隐士的文艺范儿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