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式教育的价值浅析*

2016-03-16 18:19:15马文杉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仪式大学生教育

马文杉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高校仪式教育的价值浅析*

马文杉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43)

自古以来,学校仪式就作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形式而被延续下来,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仪式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价值是基于仪式教育的整体价值而言,微观价值是基于受教育者个体而言。仪式教育方方面面的价值与其特点和类型有很大关系,例如,通过仪式教育主要是具有身份或状态转换的价值。文章通过明确高校仪式教育的价值,为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育人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高校仪式教育;微观价值;宏观价值

仪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承载着文化传统的程序或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1]高校典型的仪式教育有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颁奖典礼等。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教育彰显大学精神,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仪式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宏观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保存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

社会思想本质上必然是一种记忆,它的全部内容仅由集体回忆或记忆构成。[2]仪式是记忆的载体,是展演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有效载体。绝大多数的仪式都是一定民族、族群和群体历史传承的产物,是一定文化传统的沉淀与表述,它包含着生产、宗教、艺术、政治、信仰、娱乐等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又因为仪式不仅属于一种“历史的容器”,可以装载变迁的历史内容,同时,它也在历史的变化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样态以适应历史的变迁。[3]因此,仪式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对一个特定的民族、国家、社会和传统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英国君主制在公共仪式中的盛观显得是如此古老,并仿佛与无法追忆的往昔紧密相连,在此方面没有任何事物能与之匹敌。[4]历史记忆分为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基本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简单来说就是集体记忆将“我群”与“他群”区分开来,并增强对“我群”的认同。

校园仪式教育也是历史传承的产物,一方面受到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具有民族象征的仪式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场域内具有民族象征的仪式教育蕴含着明显的国家的、政治的象征符号,通过此类仪式教育,大学生们也反复重温着一段段中华民族共有的记忆。仪式教育除了储存集体记忆以外,还通过将历史与时代结合的方式,实现历史重构。以端午节纪念活动为例,仪式教育不仅体现历史故事和历史内涵,也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练,以及当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受校园自身特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具有大学精神的各类仪式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仪式是大学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包含了高校内部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和内容,如校旗、校歌、校徽、校史、大学文化中的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等。这些既是一所大学的历史,也在书写着一所大学新的历史。

(二)个体社会化价值:加强思想观念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5]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生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又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塑造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相对于从周边社会环境获得社会化来讲,学校教育使社会化的推行趋向于有明确的目的和完备的计划。现在高等教育是新的思想、更高的技能、文化的传播、个人抱负的提高和满足、不同意见的表达以及培养领导能力的重要来源。高等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作为一个结果,更少脱离社会,在将来这很可能越来越正确。[6]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在促使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主要体现在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两方面。高校仪式教育的个体社会化价值在这两个方面也都有体现,且仪式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形式,使得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过程更加丰富和生动,有利于将社会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身要求。

仪式教育促进大学生政治观念社会化。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充满向往,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情感的培养与激发离不开重复性的仪式操演。大学生参观纪念日、纪念碑、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政治实践活动,都旨在培养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除此之外,革命歌曲、爱国主义影片、历史事件图片展、英雄事迹报告会、重走革命先烈路等也都是给参与者提供一个重温这些故事并将之与现在联系在一起的机会,从而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国家意识。仪式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社会化。高校仪式教育的集体性质决定了其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各种类型的仪式教育都倡导具有普遍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比如仁爱、奉献、正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志愿者表彰、母亲节活动、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都蕴含着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区分善恶、美丑与是非的能力。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水平有着较高的期待,仪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履行社会角色,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人格。

(三)社会凝聚价值:促进群际冲突的化解

仪式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群体,是一种具有集体性质的教育活动。在形式上表现为集中的时间,集中的地点,集中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投入的最大效益。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所以,仪式教育的集体性质在内容上表现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同一化,以及参与者对这种集体价值观念的共享与认可。并且参与者作为集体的一员,往往会在仪式教育中产生一种归属感和集体意识,将微弱的个体力量提升为强大的集体力量。这种集体的统一性和整合性有助于群际冲突的化解,从而凝聚社会力量。此外,仪式教育通过其反结构性也能化解群际冲突,助力社会凝聚。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提出的仪式进程包括三个步骤:分离-阈限-重合。分离即是与日常生活的各种事物分离; 阈限是指过渡到仪式空间里;重合即是最终又回到日常生活的世界里。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区分了阈限。他把在仪式空间里对日常生活结构的设定既受到阐明又受到挑战,称为结构与反结构。在第二个阶段,通过含有颠覆社会性和逆反仪式性行为,日常生活结构受到对抗。如在仪式空间中社会关系的颠倒,学生扮演老师,学生扮演家长,后进生扮演优异生等。通过仪式空间中的反结构可以暂时消除不平等,重塑社会地位的差异结构,促进校园人际冲突的化解。由于校园仪式活动中存在着反结构性,需要仪式设计者和参与者具有一种“游戏”心态,在这样的游戏场中,参与者可以获得新鲜体验,使生活中无法宣泄的消极情绪得以合理的释放。[7]

二、仪式教育的微观价值

(一)回归现场,获得个体情感陶冶

仪式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营造一种参与到过去或者未来的现场感,促使参与者达到身心一致的状态。即参与者在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中,暂停日常生活的节奏,进入回忆过去、思考未来,或是其它的满足参与者一定情感诉求的状态。这种仪式空间似乎是虚拟的,但又真实地平行于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离不开现在。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别于刻板说教,更具触动性,更容易调动参与者的各种想象和情绪,增加个体对生活的体悟。并且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发、催化作用,可以保证人们形成强烈的动机,影响人们对价值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判断。[8]如同宗教仪式是宗教产生神秘力量的重要方式一样,直观体验后的教化与感化也能产生伟大的教育力量。当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纪念馆的各种场景布置,色调、音乐、文物、文字和图片记载等会让参观者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激发参观者用心去感受和铭记同胞们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并感到压抑、震撼、敬畏等情感。校园颁奖典礼的热烈氛围、榜样示范、奖品奖金等仪式元素会渲染、暗示,甚至是强制启动每一个在场者心中的情感。通过对颁奖典礼的体验与感知,仪式提醒我们关注下一刻,也在暗中帮我们积蓄力量。因此,有些人认为仪式感是一种人工干预的心理暗示。总之是在充满意义的仪式情景中,人们重温或体验这些意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仪式活动不仅是在举行过程中会给参与者营造一种现场感,有些仪式活动在举行前便通过人们的期待感,投入了想象与感情。例如,元旦庆祝晚会在举办之前,人们往往就开始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新一年的企盼。元旦庆祝晚会或其它与元旦相关的仪式性场景,主要是使这些回顾与企盼变得真实,并且得到了强化。

(二)凝聚人心,培养个体归属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仪式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涉及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仪式的群体性不只是人数量上的集合,更是文化观念的共享与认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把民族国家看成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实仪式也可以被视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说它是想象的,那是因为其成员之间互相并不了解,甚至并不相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团体归属与身份认同的意识。[10]高校仪式教育对归属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培养大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意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一系列蕴含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仪式活动都是能让大学生在情感上找到归属感的教育活动形式。在开学典礼中,新生之间虽然互不认识,但是通过共同参与典礼仪式能意识到我们都属于这个群体,属于这个学校的一员,更新其自身与统一体的情感。毕业典礼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学校成员身份的终结,因为在你未来的履历中将永远打上“MADE IN ×××”的商标。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校友见校友,因为共同的母校归属与生活经历,也能拉近两个本是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二是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高校通过政治性仪式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增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比如升旗仪式无不在时刻提醒我们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国家。此外,还通过传统节日纪念性仪式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管是对学校的归属感还是对国家归属感的培养都只是教育一个开始,最终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名合格的公民,并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添砖筑瓦。

(三)引导方向,规范个体行为养成

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曾这样说:“仪式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过程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某种文化内容的浓缩。”[11]高校仪式教育蕴含着大学精神和文化,具有引导方向,规范大学生行为养成的作用。一方面、仪式活动本身就是一场秩序安排,蕴含着礼仪的要求,散发着伦理、秩序的意味。具体表现为仪式活动对参与者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和语言都有相应的要求,并不是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是随随便便的。并且仪式教育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具有行为参照的意义。群体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对参与者的个体行为具有一种行为示范与规训的功能,促使参与者个体通过模仿规范行为,并调整改变原来的不适宜行为,进而养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举止言行。[12]每一个个体也倾向于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规则行动着,否则,就会因为独立于群体共享的价值取向之外而受到排斥。这种仪式本身的秩序性、严肃性和群体性会给仪式活动参与者造成无形的压力,使其按照特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秩序行事。最终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达到重塑个人行为,强化规则意识,构建日常行为规范体系的目的。总之,仪式教育能够巩固群体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行为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仪式教育通过其內隐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仪式教育围绕高校教育目标,承载着大学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如仪式教育涉及尊师敬长,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等教育内容。此外,过渡仪式实现新旧角色的转换,在某些方面也意味着新的责任和行为规范。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仪式实践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相信通过求助于特殊的仪式行为,就能迫使超自然力量以某种方式达到善或恶的目的。现代仪式教育则通过将一定的教育目标融入到仪式中,通过隐性的约束与外在强化,构建出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文化世界。

三、结语

高校仪式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教育主体缺乏对高校仪式教育的正确认知,高校教育工具理性主义的渗透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和创新理念缺乏等因素,导致当下高校仪式教育出现了形式主义和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高校仪式教育的开展,促进高校仪式教育的良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仪式教育的价值,实现其育人功能。

[1]王小凤.仪式教育改革之路[J]. 中国德育,2012(15):18-22.

[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3-314.

[3]彭兆龙.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37-238.

[4]E.霍布斯鲍姆,T.兰杰.传统的发明[M]. 顾航,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2.

[5]鲁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97-598.

[6]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 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3-274.

[7]王海英.构建象征的意义世界—学校仪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07(14):15-19.

[8]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60-6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5-516.

[10]倪辉.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3):29-33.

[11]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2-183.

[12]张家军,陈玲.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与回归[J]. 中国教育学刊,2016(2):90-95.

2016-10-26

河北省生态和发展环境研究基地项目。

马文杉(1991-),女,河北威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10.3969/j.issn.1672-9846.2016.04.014

G641

A

1672-9846(2016)04-0057-04

猜你喜欢
仪式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Talking strategies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