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引擎、六驱动”合作模式探讨
——以上汽通用ASEP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为例*

2016-03-16 18:19:15谢计红龚福明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企驱动实训

谢计红 龚福明 范 圣

(1、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 430065;3.上海雷神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1208)



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引擎、六驱动”合作模式探讨
——以上汽通用ASEP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为例*

谢计红1龚福明2范 圣3

(1、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 430065;3.上海雷神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1208)

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建设优质高校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探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并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上汽通用ASEP(Automotive Service Educational Program,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为例,总结提炼出深度融合的校企“双引擎、六驱动”合作模式,为高职院校建设优秀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理论借鉴。

校企深度融合;双引擎;六驱动;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 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等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均明确提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模式[1],湖北省教育厅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支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事业单位实现专业人才储备、提升竞争的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利用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寻求企业对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帮助,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出发点是实现企业利益的需要,可以实现企业文化的提前输送,储备充足的后备技术人员,学员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实现“零对接”,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只有校企双方的需求和利益产生共鸣,实现双方在人才、管理、资源、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共赢,校企合作才能实现深度融合。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引擎、六驱动”合作模式

(一)“双引擎”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要推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需求,统筹与协调,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双方能深入合作的相关平台,并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完善并实施促进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推进深度融合的合作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2]。

“双引擎”合作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在政府的主导下,按照“以学校为第一主体,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发展,以企业为第二主体,实现校企合作人才设计与管理”的“双主” 合作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1.坚持以学校为第一主体,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第一引擎。学校是为企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承担者,在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等必须由学校来实施,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以学校为第一主体,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发展,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

2.坚持以企业为第二主体,实现校企合作人才设计与管理第二引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企业在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资源整合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比学校具有先天优势,能快速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变化,能有效整合市场资源,能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以企业为第二主体,合作设计与管理,就要深度融合企业优势资源,让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与评价当中来,建立开放式、多维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项目运行过程中,校企双方应该坚持共同设计、管理与评估,实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合作与共赢,双方均需要成立项目组,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共同负责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同时,校方的项目实施应该接受来自企业项目组的监控,对校方的教学环境、团队管理、业务规范、运作指标评估等方面实行年终综合考核,并报校方上级主管。学校则按照企业项目组要求,负责整个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并根据年终考核结果进行相关改进。在校企 “双引擎” 合作模式的驱动下,能有效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整合双方的资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驱动。

(二)“六驱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六驱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指以企业岗位核心技能任务驱动培养方案改革,以“校-企交互”驱动“学-徒交替”教学模式改革,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驱动“双师”队伍建设改革,以企业生产标准驱动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标准及教材改革,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生考核评价改革。

1.以企业核心技能任务驱动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其核心内容是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中最关键的是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依据企业岗位核心技能任务设置职业技能课程,符合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企业的职业核心技能任务嵌入到方案之中,实现学校技能课程与企业工作岗位任务的有机对接[3]。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实践环节等五大模块。以企业核心技能任务驱动培养方案改革,其职业技能模块应由合作企业构建并开发,学校负责将其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与其它课程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2.以“校-企交互”驱动“学-徒交替”教学模式改革。“校-企交互”是教学过程由企业和学校交互实施,学生的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学生在学校初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进入企业实践,成为一名学徒,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巩固、提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熟悉工作氛围。一段时间后学生再回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到企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完成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企业,既接受学校教师的辅导,同时接受来自企业资深师父一对一的指导,获得宝贵的工作体验和技能。最终形成学生在学校以学生的身份学习,在企业以学徒的身份“工作”的“学-徒交替”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身份的有机对接。

3.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驱动“双师”队伍建设改革。一般学校的“双师”教师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和一般的企业锻炼,使其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由学校自行制订标准进行“双师”认定,其“双师”的技能水平往往难以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由企业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标准对教师进行技能训练,教师通过企业高级技术岗位等级认证,取得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等级证书或企业员工培训讲师资格,成为既是“技师”又是“讲师”的“双师”教师,实现“教师”与“师傅”身份的有机对接。

4.以企业生产标准驱动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保障,实训基地功能规划和教学设施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培养水平。传统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没有规范的技术标准,且功能单一。以企业生产标准为主,结合学校教学特点,校企双方需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建设出集学生实践、员工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等于一体多功能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生产、服务有机对接。

5.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标准及教材改革。课程及教材是教学得以展开的轴心,它直接反映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企业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核心能力标准,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改革,形成学校核心技能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材或直接将企业相应的培训教材应用教学中,有利于培养 “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技术技能型有机对接。

6.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生考核评价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标准与企业人才评价标准相对独立,学校考核评价结果一般不被企业认可。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校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企业委派一线资深技师对学生应会技能进行随机抽查考核,参与学生考核。考核内容实现教考分离,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便于相关合作院校进行教学效果对比[4]。这样,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将学校考核评价标准与企业人才评价标准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匹配,进行教学效果的统一检验和对比,有利于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实现教师评价与岗位评价的有机对接。

二、上汽通用ASEP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双引擎、六驱动”合作模式实践

(一)上汽通用ASEP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双引擎”合作模式实践

1.校企合作办学以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校企双方均成立项目组,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共同负责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

2.SGM(SAIC General Motor Corporation,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项目组实行对ASEP项目全面监控,并由项目组对项目教学环境、团队管理、业务规范、运作指标、ASC ( Authorized Service Center ,上汽通用汽车特约售后服务中心)评估等方面实行年终综合考核。学校按照企业ASEP项目组要求,负责整个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并根据年终考核结果进行相关改进。

3.SGM项目组负责核心职业技能课程的开发,学校负责将其开发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有机地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4.SGM项目组负责教师技能培训和考核,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学校在提供项目组教师进入SGM授课平台的基础上,负责项目组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其它进修学习。

5.SGM项目组负责提供《ASEP合作学校示范项目FED( Facility Environment Design,实施与环境设计)标准手册》,学校在SGM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基地建设,并充实实训基地相关的设备和工具。

6.SGM项目组负责提供ASEP订单班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学校负责按照其教学标准和教材组织教学,并负责检验SGM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的适用性。

7.SGM项目组制订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实行教考分离的多维评价方法。

(二)上汽通用ASEP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六驱动”培养合作模式实践

1.以企业核心技能任务驱动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实践环节等五大模块,其中职业技能模块由SGM构建,开发了《发动机机械》《自动变速器》等九门课程,学校将其全部嵌入到“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与其它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2.以“校-企交互”驱动“学-徒交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学生在第三年完成“学校—ASC—学校—ASC” 两个循环的学习。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完成SGM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ASC,既接受学校 ASEP教师的辅导,同时接受来自 ASC 资深维修技师一对一的指导,获得宝贵的工作体验和技能。学生前两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教学,并根据学校教学特点,试行“理论-仿真-实操”教学模式。

3.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驱动“双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SGM定期组织免费师资培训,传授SGM的新观念与新技术,并对项目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和等级认证。学校先后有5名教师参加了SGM培训讲师的培训并获得SGM培训讲师证书, 4人参加了ASC高级技术人员的维修技师培训,并获得SGM铜级维修技师证书。同时,SGM还委派优秀经销商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学校“双师”教师结构。

4.以企业生产标准驱动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参照SGM-ASC生产车间标准,结合学校教学特点,SGM开发了《ASEP项目实训中心场地运作指导标准》和《ASEP合作学校示范项目FED标准手册》,规范了合作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功能,使得新的实训基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各功能模块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集“学生实践、员工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于一体。SGM和学校前后共同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其中SGM投入的设备总价值达300万余元。

5.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标准及教材探索与实践。教学标准及教材由SGM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任务进行设计开发,学校ASEP项目教师多次参与了对教学标准的研讨和评审。在新教材的开发过程当中,学校ASEP项目教师先后3次参与高资历、多行业专家组成的修订研讨会,对新教材的修订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并率先进行了新教材的试用和在非订单班推广。

6.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生考核评价探索与实践。学生考核评价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SGM项目组制订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学校和SGM共同组织完成。理论知识实行在线远程考核,实践考核由SGM委派企业一线资深维修技师对学生应会技能进行随机抽查考核。考核内容实现教考分离,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便于相关合作院校进行教学效果对比。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引擎、六驱动”合作模式总结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对接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搭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校企多方联动机制,协同创新,主动作为,内培外引,双师队伍专兼结合,大力推行基于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的鉴定与评估[5],实现“以学校为第一主体,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发展,以企业为第二主体,实现校企合作人才设计与管理”的“双引擎、六驱动”合作模式:(1)以企业核心技能任务驱动培养方案改革,形成了独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2)以“校-企交互”驱动“学-徒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的“学-徒交替”教学模式;(3)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驱动“双师”队伍建设,形成了项目教师是既是“技师”又是“讲师”的“双师”;(4)以企业生产标准驱动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按照企业生产标准,结合学校教学特点,建设集学生实践、员工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等于一体多功能实训基地;(5)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标准及教材改革,企业负责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标准及教材开发,学校参与对教学标准评审和教材研讨编写,形成了一套既适合企业员工培训,也适应学校教学的多用途教材;(6)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生考核评价改革,由企业项目组制订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施,形成了“教考分离、共同评价”的学生考核评价的先进校企合作模式。

[1]周永莲,张方林. 校企深度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 经营与管理,2015(2):145-150.

[2]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2003(21):9-14.

[3]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职教论坛,2013(16):24-16.

[4]马尔立,樊伟伟,王振华,等.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58-62.

[5]刘长生,侯雪梅. 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51.

2016-10-11

谢计红(1984-),男,湖南长沙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汽车检修、汽车服务工程技术教学与研究。龚福明(196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范 圣(1970-),男, 山东烟台人,上海雷神咨询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高级工程师。

10.3969/j.issn.1672-9846.2016.04.012

G717

A

1672-9846(2016)04-0049-04

猜你喜欢
校企驱动实训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