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刚
(信阳师范学院 大别山红色资源与文化发展研究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之关系
田青刚
(信阳师范学院 大别山红色资源与文化发展研究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大别山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许多革命优良传统,这些革命优良传统通过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得到发扬,为长征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具有共同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基础,也有着共同的载体。从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的关系来说,二者之间互为重要源流。一方面,鄂豫皖苏区革命优良传统是长征精神的基础和源头之一;另一方面,长征精神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注入了新内容新活力,促进了大别山精神的发展和完善。
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长征精神;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的支持与热情。革命优良传统,从内容上来说,既包括优良的工作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等。也包括优良的生活作风,如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等等,还包括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1]。
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党和革命群众内在品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优秀革命遗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从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的关系来说,二者之间互为重要源流。
(一)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具有共同的文化、理论基础
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都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深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中,都贯穿着革命者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这不能不说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浩然正气。中国先秦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反映的既是贤者对自身的道德约束,也是志士对理想抱负的追求。这种道德与追求无不展现在革命优良传统中。换句话说,在革命传统中,无论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传统作风,还是勇于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的精神,都能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它的源头活水。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和长征精神一样,既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之中,又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升华了优秀民族传统。
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共产主义理想引导下形成的。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以中共党员为代表的革命者们创造出来的。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推动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这个政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农民起义或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目的是推翻旧的反动统治,消灭压迫和剥削,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共产主义理想是革命者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二)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都是革命实践的产物
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是在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的。从建党时期开始,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一批较早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即在大别山各地通过办学、办刊物,组织“共存社”“互助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共党组织。1921年11月,陈潭秋、林育南在黄冈吸收部分师生入党,建立了八斗湾和陈策楼两个党小组,1922年发展为两个党支部。在高语罕的指导下,安徽寿县于1922年春建立了中共小甸集小组,1923年冬扩建为小甸集特别支部。大别山成为中共党组织建立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大别山各地群众组织蓬勃发展,共青团、工会、农会、妇女协会纷纷成立。北伐战争开始后,大别山人民掀起了支援北伐战争的高潮。农民自卫军也开始建立起来。同时党采取利用红运以发展农运的策略,派共产党员加入红枪会,促进了这种农民武装的进一步发展和革命化,1927年春,仅信阳县红学就已达到五百多堂。其中许多是受中共领导和影响的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三月初,信阳县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在柳林召开,到会的四十多个农民武装团体,一致通过举行武装暴动,支持北伐战争的决议。来自豫南的汪幕悫(光山)、汪涤源(固始)、尚伯华(罗山)、周逊五(信阳)、谷兰华(息县)、杜寿芝(潢川)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农民自卫军领导人,还出席了1927年3月在湖北武昌召开的河南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大革命失败后,大别山地区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豫鄂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发展为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后来发展为全国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人和一批革命者深入群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与群众同甘共苦,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发展生产,用实际行动树立了革命者的先进典范,形成了与旧的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党完全不同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这是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实践基础。
长征精神是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广大指战员不惧困难、不畏牺牲、坚持理想、坚守信念,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参加长征的部队有来自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1932年从大别山出发西征,创建了川陕苏区,于1935年5月开始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从大别山出发,经过近万里的长征,先期到达陕北。这些长征部队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共同创造出伟大的长征精神。
(三)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具有共同的载体
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作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创造者和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长征精神的创造者和重要载体。如前所述,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是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源于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其中包括对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创造性贡献。后来,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陆续离开大别山,走上了长征之路。因此,这两支革命队伍既是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承载者或者说载体,也是长征精神的创造者和载体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和长征精神具有渊源关系,并且有着共同的载体。
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都是中国革命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集中体现的大别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
在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形成过程中,鄂豫皖苏区时期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鄂豫皖苏区形成了以坚持理想、对党忠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关心群众,一心为民;排难创新、不胜不休的革命优良传统。这些优良革命传统被共产党人、革命干部和人民军队所继承,并由参加红军长征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发扬光大,成为长征精神的重要源流。
坚持理想、对党忠诚是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之一。大别山人民纯真、质朴,重诺守信,革命立场坚定。这里的很多穷苦人参加革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正是为穷人求解放。而大别山人民一旦参加了革命便会毫不犹豫地走到底,坚持不懈。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改初衷,依然忠诚于党,这个特征在大别山革命群体中表现十分明显。
在鄂豫皖苏区,大面积背叛革命的现象很少,特别是根据地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背叛革命的情况更少。即使在苏区肃反扩大化最严重的时期,也极少有背叛革命的情况。很多人历经磨难,但对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仍然无怨无悔。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大别山另一革命优良传统。鄂豫皖苏区很早就有艰苦朴素的传统。大别山革命的领头人中,有一部分是家庭境况比较好的知识分子,如吴焕先、许继慎等。他们把家财用于革命,但他们毁家革命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理想抱负,所以,在革命斗争中他们能够与广大群众、士兵一起同甘共苦。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大别山出来的很多干部都很朴素,如徐海东、李先念、许世友等都是如此。中央红军长征刚到达陕北时,人困马乏,给养十分紧张,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从军团仅有的7000块大洋中拿出5000元支援中央,他表示: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饿、受冻也要支援中央。徐海东的一番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们朴素生活的一贯表现。
心系百姓,万众同心是大别山又一革命优良传统。1931年,鄂豫皖地区出现灾荒,群众生活困难,为减轻群众负担,发展生产,鄂豫皖中央分局刚刚成立即连续发出了有关粮食问题的几个通知。在鄂豫皖中央分局通告第二号《关于举行粮食运动周的事(1931年5月29日)》中指出:粮食种植依靠天时,如不及时种植,必然酿成饥荒,且不可挽救。分局决定立即举行粮食运动周。要求党员、团员至少必须种五棵瓜藤(最好是南瓜)或等量其他杂粮,并负责照料,直至收获。如因事不在,须托旁人代为照料,并做好宣传工作。劝告工农群众多种杂粮,使每个老婆婆、小孩都至少种一棵瓜藤,细心培养。要求一切党、苏维埃和后方军事机关开展节省粮食的活动,并做好互相检查。党和苏维埃机关每天吃两顿粥一顿干饭,后方军事机关每天一顿粥两顿干饭,只有红军和前方战士每天须担保有三顿干饭。通知还要求将检查结果报告鄂豫皖中央分局,不能实行的,要受严厉处罚[2](P64)。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在大灾之年,鄂豫皖苏区的粮食仍获得了大丰收,从而缓解了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与国民党统治地区发生的严重饥荒形成了鲜明对照,赢得了民众的支持,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泽东同志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总结出来的行为准则和纪律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在大别山,1929年徐向前等也提出了十条纪律:1.不拿穷人一针一线;2.不拿穷人粮食;3.对穷人态度要和蔼;4.爱护枪不要弄坏;5.节省子弹勿乱打;6.对群众要宣传红军主张;7。火线上要对白军宣传;8.占城市注意收集机器医药;9.得物资要先顾伤员同志;10.到地方要研究地形道路[3](P65-66)。在遵守党纪军纪方面,红军高级将领可谓遵守纪律的模范。徐海东与指战员宁愿忍饥挨饿,也不骚扰百姓,他特别强调群众的牛不能杀,说牛是贫苦农民一家的命根子,杀一条牛就等于杀人全家,工农武装应该为工农着想[4](P630)。吴焕先是红二十五军领导人,他十分注意群众纪律,在部队出发前夕,他都要检查各连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发现铺草没有打扫,东西没有还清,就让他们搞好以后才走。红二十八军领导人高敬亭要求部队严格执行纪律,不容许有任何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战士吃群众一把花生,都会受到高敬亭的严厉批评,甚至有被杀头的。
正是因为心系群众,大别山的党、苏维埃和红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排难创新、不胜不休也是大别山革命的优良传统。红四方面军到川陕后,颁布过一条军训: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排难创新、不胜不休体现了大别山红军顽强的战斗作风。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是能打善战的部队,他们的这些优良作风,无论是在长征中还是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有突出表现。
从大别山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也都表现出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造就了一大批猛将,如许世友、王近山、秦基伟、尤太忠、郑维山等。
大别山的革命优良传统,被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很好地传承下来,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长征精神形成的基础。换句话说,长征精神是对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长征精神在长征胜利之后的革命斗争中传布到大别山
什么是长征精神?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10月22日)》中说: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5](P149)胡锦涛2006年10月22日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精神内涵。
我们从上述关于长征精神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在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
长征精神是在红军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结束后,长征精神又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反哺到部分老苏区,成为区域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流。
就大别山来说,长征精神通过参加长征的红军以及长征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在大别山生根、开花、结果,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升华和大别山精神的孕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派回大别山的长征老红军以及随着红四方面军改编的八路军129师、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这种精神带回大别山。
(二)长征精神元素和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元素结合丰富着大别山精神的内容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中最鲜活、最有特色的部分。长征精神和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融汇与升华,又进一步丰富了大别山精神的内容。
解放战争初期中原部队顾全大局,坚持中原斗争既是长征精神的体现,又是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自然展示。
中原局和中原部队的领导人李先念曾担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抗战爆发后被派回大别山,与郑位三等其他领导人一起,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中原军区司令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者之一、曾在红二十五军长征中担任军政治部主任的郑位三同志在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
抗战胜利后,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这时,国民党部队尚未部署就绪,孤悬敌后的中原部队向北或向东转移可安全地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或苏皖解放区,但考虑到抗战胜利后坚守中原对我军战略展开的重要意义,中原军区部队没有立即撤离大别山。中原部队虽然后来在被迫突围中损失很大,但对全局来说意义重大。一些人只看到中原突围的损失,没有看到中原部队坚守中原和中原突围对全局的贡献。对此,陈毅在接见中原部队干部时说:“如果没有你们胸怀全局的英勇斗争,我们今天会面就不会是在这包公放粮的陈州城,很可能是在中蒙边境的大青山哩!”“你们胜利突围,保存了主力,保存了干部,还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极大地援助了兄弟解放区的作战,为夺取全国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这是错误吗?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6](P15-16)如果没有中原部队的战略牵制,那就可能没有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中七战七捷的胜利。刘少奇在关于中原问题的讲话中也曾说,中原坚持与中原突围,起的战略作用,不比到华北编几个纵队、打几个胜仗的作用小[6](P11)。中原部队坚守中原体现了服从服务全国解放战争大局的优秀品质。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长征精神和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的又一次重要结合。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及时作出了将战争引入国统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战略决策,并把“大举出击,经略中原”作为举行全国性反攻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将出击和进攻的矛头,指向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的大别山区。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的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刘邓大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是以红四方面军为主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支从大别山走出并经历过长征的部队。刘邓大军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意图,提前结束休整,被迫放弃了所有重武器和辎重,以“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别山与国民党重兵进行周旋,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为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做出了重要贡献。刘邓大军勇于担当,顾全大局是长征精神和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相互结合的重要成果,对大别山精神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正是长征精神元素和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元素的融汇、升华,使大别山精神日臻成熟,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以红旗不倒为主要特点,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为主要内容的大别山精神。
总之,长征精神和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无论是长征精神还是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都是宝贵的革命遗产,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总结、提炼、学习和传承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不仅是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1]梁柱.党的优良传统永远不会过时[J].红旗文稿,2014(15):5.
[2]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3]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M].第4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4]徐海东纪念文集编委会.徐海东纪念文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5]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图书馆.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汇编(续一)[Z].1999.
[6]《中原突围纪念文集》编委会.中原突围纪念文集1946-1996[Z].1996.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e Tradition and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 the Dabie Mountains
TIAN Qinggang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 China)
In the long revolutionary struggle, there has formed many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in the Dabie Mountains.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were well spread by the No. 4 Red Army and the No. 25 Red Army’s Long March 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into the long march spi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and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of the Dabie Mountains have a common cultur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and also a common carri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nd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On the one hand,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of Hubei-Henan-Anhui Soviet area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ng march spirit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new content for the Dabie Mountain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he Dabie Mountains; the fine tradition of revolution; the long march spirit; relationship
2016-08-26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别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6BDJ00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1-ZX-245)。
田青刚(1965-),男,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
D642
A
1009-9735(2016)06-0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