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玉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
徐秀玉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10)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业面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需求多元化分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旅游发展新常态。在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时代要求,要求关注学生跨界复合知识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新动向。要实现以上的目标,需通过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整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校企联动,构造创新平台;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创新意识;改革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等路径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新常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的重要组成,与经济发展态势息息相关。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也是最有潜力的增长点之一。”而在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产业、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需求均出现了一定的转型升级趋势。
(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的趋势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既要关注构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各组成要素自身素质的提升,又要注重整个产业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协调[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会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剂的作用,给其他产业带去新的市场、新的方向。同时旅游业也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也必将汲取了其他产业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资本力量。旅游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同业联盟趋势明显加强,旅游集团化趋势增强。
(二)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1]。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核心,突出个性化服务。同时,要积极推进和强化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创新,积极应对新常态下出现的新业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是近些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现象,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给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模式,旅游业态出现了急剧地变化。依赖互联网、大数据、各种信息化手段的智慧旅游、线上旅游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新兴的旅游企业,对传统旅游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在线旅游获得的投资多达50余项,2015年第二季度,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000亿人民币。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深化发展,线上旅游市场规模空间巨大,传统的旅游企业纷纷试水O2O经营模式,向线上旅游延伸。
(三)旅游需求多元分层的趋势
伴随着国民旅游普遍化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传统的景区景点观光、历史文化旅游虽然依然有一定的市场,但旅游者旅游需求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休闲、个性方向发展。“我的行程我做主”的个性化旅游成为旅游新的热点,自助选择旅游目的地,注重分享和体验目的地生活的个性化发展成新的旅游趋势。另外,随着我国旅游者消费能力的提高,海外旅游需求持续增长,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规模1.14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14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倡导要“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以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趋势
新常态下,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由观光型向主题型、休闲型、度假型和个性化方向演进[1]。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的特征明显。在多元化旅游消费趋势下,传统的景区景点观光、历史文化旅游等依然备受欢迎,日益风靡的中医药旅游、养生保健游、体育健身游、户外探险游、工业遗产游、会展奖励旅游、研学旅行与修学旅游、自驾车游、房车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也开始崭露头角[2]。
通过以上旅游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在现阶段,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新的变化,而新常态下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职旅游教育作为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对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旅游新常态的变化趋势。而通过结合旅游新常态的发展,旅游新常态下对高职旅游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新常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为明确强调创新是动力,这种创新要求对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旅游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适应旅游新常态态势,维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实施了创新行为且取得了创新成果的人才[3]。传统型人才侧重知识掌握,传统理论的运用和一般性革新技术的改造。而创新型人才则应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复合的知识架构、超常的实践能力[4]。在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时代要求。
(一)关注学生跨界复合知识能力的提高
旅游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旅游企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旅游新产品层出不穷,云计算、大数据等旅游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日益频繁,这些新的变化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整个就业格局网格化、矩阵化,单一岗位逐渐蜕变为一岗多能[5]。而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更多注重专才式的人才,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复合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合素质以及掌握计算机、外语等获取新知识的工具[4]。目前旅游产业跨行业趋势明显,旅游新产品层出不穷,旅游需求差异分化明显的趋势,要求旅游行业就业者必须具有更加综合的跨界知识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在旅游行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旅游新常态化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日益增强。旅游新常态下,旅游企业为满足游客需求,需要设计新产品、创造新项目,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旅游企业面临技术、人才上更新的需求日益强烈,这些新情况的变化,使得旅游企业必然会更加青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仅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6]。例如随着游客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企业标准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创新旅游项目,创新服务方式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另外,随着旅游发展的日益深化,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也为旅游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期以来,高职培养学生主要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主要方向,这种固定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教育部屡次发布文件,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但据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寥寥无几。而在新形势下,旅游创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和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提供了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亟待关注。
(三)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新的动向
虽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与旅游业快速发展不相符的是我国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外一方面却是旅游人才流失严重。而作为旅游就业主力的高职院校学生旅游行业对口就业率也比较低,旅游专业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也成为困扰旅游界和教育界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应该看到传统的旅游行业服务型岗位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吸引力在日益降低。因此,在新形势下,引导学生关注旅游行业新的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和信心尤为重要。应该让学生看到,目前旅游企业高速集团化发展、高端旅游市场火爆、散客旅游市场扩大、旅游信息化发展迅速,这些新的趋势不仅表明了旅游行业发展火热,旅游就业潜力巨大,同时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的更新,都为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等创造了良好的市场。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相关教学要素组成的复合体,也是由目标制定“培养过程实施”评价及改进等教学环节相互交织而成的动态组织[7],同时在新常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关系样态呈现多元化特征,它既包括传统的高校内部参与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多种教学要素建立的稳定关系,也包括高校外部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与高校内部各教学要素和主体建立的诸多交叉联系[8]。在目前旅游新常态背景下,市场人才需求有了新的变化,高职旅游专业作为培养旅游就业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建设、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目前旅游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人才的需求趋势。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整合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对旅游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以及明确旅游人才的质量规格的确定。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分为技术型、服务型和管理型三类人才类型。我国高职院校在定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以培养具有一定服务技术能力,同时兼备旅游企业基础管理经验的人才为基本目标,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旅游企业基础服务型岗位,同时能够具备旅游企业基础管理或者中层管理的能力。在培养途径上,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途径是主要的培养路径。这种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局限性,也不符合目前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在旅游新常态下,面对新的旅游发展形势,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同时能够适应旅游新的发展要求,具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旅游人才。在新的理念下,要整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面对旅游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行业对新媒体营销人才、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管理人才、旅游个性化定制人才[9]等需求增加,而传统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对此类人才需求的分析欠缺,因此,在旅游新常态下,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旅游行业发展整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定位,使其适应新形势、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体现。传统的高职院校以岗位能力、就业导向为主的培养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力图涵盖旅游企业各个岗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面对旅游发展新常态变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重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上,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上普遍更加关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而在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普遍欠缺。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适应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融入目前旅游市场紧缺的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的人才,增加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站创建、大数据管理等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目前旅游需求多元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关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等创新型课程,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在理论课程改进创新的同时,要关注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大多有技能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定岗实习等综合性实践课程,但是在研究创新型实践课程上关注较少。而随着旅游新发展,应该结合目前的新形势,结合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开发一定的创新型实践课程。
(三)校企联动,构造创新平台
人才培养平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适应旅游新常态下旅游的新发展,高职院校有必要构造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平台的创建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就学校而言,需要通过政策机制等营造创新氛围。例如通过组织导游比赛、餐饮技能大赛、旅游企业营销大赛等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比赛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组织大学生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结合专业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企业而言,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动,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出去”,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考查、企业调研,提高学生对旅游企业发展的感知。通过组织教师到旅游行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应该提倡“引进来”,发挥旅游企业人员的优势,加大旅游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另外,通过组织企业讲座、校企学术研讨会等方式,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师资力量关系密切,只有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适应旅游发展新环境的学生。由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大多数高职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是在原来的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导致部分转行到旅游专业的教师缺乏旅游专业应有的理论知识。而近几年新招聘的旅游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院校对接院校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的理论训练,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为应对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学校必须加大师资力量建设,保证教师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合理性。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实践,承担实践性创新型研究课题,以便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服务教学。
(五)改革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考核力度
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是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有利于人才目标的实现[10]。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有效结合,将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评体系大多数院校还是采取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甚至有的学校是全校一盘棋,规定课程考查必须采取试卷考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旅游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课程,单一化的试卷考核无法达到效果。合理化的考核体系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查方式,在学分体系中加大实践考查力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支持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发。
[1] 谢春山,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1):37-40.
[2] 王叶丁.经济“新常态”视域下“E”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3.
[3] 和学新,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12-14.
[4] 江金波,刘泽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理工科背景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83-86.
[5] 程冰,赵霞.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15,35(8):111-114.
[6] 刘丽华,何军.“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262-265.
[7] 邵进.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5,(6):91-93.
[8]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9] 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10):70-71.
[10]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987-4989.
2016-01-28
徐秀玉(1981-),女,硕士,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