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语境下高校美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2016-03-16 16:40:25倩,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宿州文化学生

赵 倩, 周 勇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应用型语境下高校美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赵 倩, 周 勇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学文化的历史追溯与感性认知,以文本以及实地调查的形式提供美术专业大学语文写作课的练习素材,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地域历史文化与景观中经典性视觉审美要素,加以个性化与乡土化的表达,并给予讨论与评鉴。又将本练习与创意写作进行简要比较,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教学方法。

写作教学;地域文化;美术艺术专业

长期以来,美术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讲究故事性、趣味性的“百家讲坛”模式为主,都存在着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的问题,从而面临着课程的存在危机。其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回避,那就是在就业压力重重的当下,美术专业学生认为专业课才与其就业密切相关,是“有用”的,除此以外的大学语文等公共课对其未来的就业没有多大用处。针对此种状况,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正视学生的就业处境与修课心态,做出适当的改革。而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内容,通过地域传统文学文化的媒介,与其专业内容关联起来,就是笔者教学方法创新尝试之一种。

一、宿州地域美学传统简述

之所以选择通过地域文学文化的媒介,而不是普泛的古代文学文化的媒介进行此种关联,其原因一是因为地域文化情境与氛围是学生每天行走并置身于其中的,是随时随地可触可感的。二是因为教师对此领域相对熟悉,通过学生的相关习作,较易辨别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点,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其寻找到他自己的情感与艺术的“乡土”。三是地域传统文学文化在中古以前,是领先于时代、名家辈出的,在近代则由于灾害等原因,被一种刻板印象所贬低,而未能加以有效汲取和利用。对于这一点,参照赛珍珠以宿州地域为背景创作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就是最好的回应和实例。从这个意义上,课程的此种练习肩负着某种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义务。而且学生很可能将来要在本地的设计企业实习乃至就业,自然需要熟悉本地的文化习俗与地域美学传统。

北宋末期以来,宿州地域以水患为主的自然灾患渐趋频仍,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地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唐宋及之前,地域文化昌繁、人文荟萃;北宋以后,则田园寥落沉滞、民风劲武有余。相应地,地域内产生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则随时随境而迁。

魏晋时,宿州地区文化丰富、思想包容,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不同于晚唐五代以及后来的金元明清时期,呈现的是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无比超然。具有代表性有“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四言古诗:“肃肃宵征,造我友庐。光灯吐辉,华幔长舒。鸾觞酌醴,神鼎烹鱼。弦超子野,歌过绵驹。”(《杂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四),其中道家思想的痕迹,在这组诗中的第十八首中体现得最鲜明:“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到了唐代,一位客居的著名诗人把宿州视为故乡,从少年时代起,在宿州以北的符离断续生活了二十二年,除了妇孺皆知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一处云闲泉静的山寺与白居易的名字亦联系在一起:

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

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乱后过流沟寺》

在符离,还留下了他永生难忘的恋情,女主角湘灵姑娘尽管出身平民,但天生丽质,芳姿天真,当时十五岁。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

今后,在羁旅人生的路上,诗人不经意间就会想起湘灵,而且他最富于悠长的浪漫气息的诗(词)章,多是关于这段青春恋情的,洋溢着浓郁惆怅的相思之情: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后来他居官江州三载,虽曾留连于陶潜式的乡居,但他笔下的桃花源却是宿州山地的朱陈村,这是一首五古长诗,自那之后,朱陈村的声名开始流播。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朱陈村》

北宋时期,汴河又重新起到了物资输送的大动脉的作用,当时,“岁槽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1]当时士大夫有相对较好的生存境遇,作品多闲逸之作,如苏轼《书竹并前题竹诗寄宿州刺史》:“寄卧虚寂堂,明月漫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除了“山”,苏轼的天才创作力又为宿州的地域文学文化贡献出静谧的适宜遐思的“庭”,这一点,在他的《灵壁张氏园亭记》中有明确的体现:“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宿州不再是以前的凄凉萧瑟景象,而是“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

时代发展到元代,由于之前金人在这一带的乱政和战事,又加之“连岁大水”,表现在诗歌题材上,增添了叙事和纪实的色彩,表现了城市的萧瑟和民生的艰辛,如“扶疏亭畔多荒草,惠义堂前有断碑。官府不须频赋敛,乡民比屋正号饥。”(金元素《书宿州惠义堂》)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封相山为崇惠侯;1131年,金又封相山为显济王。“庇贶一方,兴云致雨,祈应若响”[2]的山成为了吉祥崇宁的象征,与平原意境一起,成为了宿州地域文化中富于意味的意象。

但进入相对安定的明代,地域文化中关于庭院的审美,即使是不知名的诗人也能将其表现得很出色:“远寺钟声入枕低,绿槐阴重翠烟迷。闲庭睡起不知晓,山雨乍晴山鸟啼。” (周献玉《宿州口号》)这种环境与风格之间的对应令人感叹。明末,崇祯九年,尽管没有大的水灾,但散文大家侯方域对宿州的旷野所作的白描式的刻画:“宿州前路上,衰草尚纵横。大野龙蛇迹,荒原雉兔行。马饥鸣后队,寇乱泊孤城。”(《乙亥宿州作)),伴随着这年“七月,大星西陨”[2]的末世感和社会的动荡,显得格外悲凉。

不过,即使已是明末,在触及到“山”和“庭院”这两种意象、意境时,仍然富于闲静的况味。如“松杉十里卷秋涛,山势重围碧殿高。霜露满庭深院闭,居人指点说先朝。”(李化龙《徐王坟》)再如“何须把酒问青天,风雨亭前亦自然。卧向陶窗惟有梦,坐来管榻不知年。闲心已许栖明月,幽兴只堪理素弦。此外烟尘谁来染,试将雅意与君传。”(李铭《晒书堂》)实际上,在当代知名宿州籍作家许辉那里,他早期的成名作《幸福的王仁》中,王仁的幸福也正是从一个院子的营造、落成开始的。也许是作者的地域文化基因令他不由自主地首先想到的是“院子”,这一封闭又宁静安适的空间意象,其实是宿州这一地域遗传下来的经典文化乃至文学情境,富于深厚的审美意绪和象征意味。

总体来说,“山”与“庭院”二者是从地域文学审美意境、意象中沉淀而出的经典性美学资源,这一点,在地域被外界视为贫困落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赛珍珠的笔下,以土深水厚的质朴表现出来,其中依然有令人过目难忘的雁阵飞越的深深庭院。

二、语文教学中专业相关性写作情境创设

笔者之所以对地域文学文化传统多加介绍,主要原因是,这些均可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写作命题的资源。在交待完地域的经典性传统审美情境之后,为加强接受效果,可以进一步进行与其专业相整合的情景写作训练。

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段地域古代先贤的创作,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想象,并鼓励其在专业设计中书写与草创出来。如提供一段嵇康的故事以及短诗:“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咬咬黄鸟,顾俦弄音。感寤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十三)要求其深入体味思想相对自由的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想象和创作一段文字,描绘嵇康的生活环境,并提炼其中关键的环境要素:轻车、宽袖布衣、竹林、庭院、诗酒等,并鼓励其最后再以速写乃至山水画的形式草创出来。这样,学生就通过关键词的形式初步了解了隋唐之前地域美学传统中富于审美意味的环境要素,并通过写作和绘画的形式进行了一番创意性想象与创造。

学习到白居易的时候,结合他和湘灵的爱情悲剧,教师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天凉的时候,我想起 /在穷乡,共过孤单的你,/ 沉静的 微笑的 倾听的 你。/ 像遭遇满月,/既近 又远。”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白居易好友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使其深度体会此中的情感,再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想象,以文字的形式描绘出地域富于环境性意象的情境,在教师综合评阅的基础上,提供给同学关键而有效的环境要素与人物情态要素,并鼓励同学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

对于地域的经典美学意境“庭院”,更可以将前述《灵壁张氏园亭记》等诗文介绍给同学,指出其提供与象征的是宜居的田园中人生可能获得的恒久而怡人的宁静与闲适,绕屋的“绿阴重翠”、幽窗、池塘、明月、深院、田园是其中包含的重要意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故乡的美学环境,将这些意象合理地编织成一个美的意境,并以山水写意的形式将其美术作品化。

教师还可以更为自由一些,在地域古典文学美学资源之外,给出一段地域现代诗歌素材,如有感于如今环境的污染、乡村人口和乡情乡愁的流失,教师自创一段短诗展示给学生:“如今啊,尽管还要怀着深爱,走遍乡村。 / 但还有哪扇木门 如姥姥当年一样为你而留,/ 在桃花灼灼的三月,为你温暖地打开。/ 暮色晚风。何以为乡?/ 我只是,想在春天的桃花野庄慢下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乡村与故乡经验进行想象、扩充和再创作,将诗中的乡村元素乃至亲情,用关键字词的方式提炼出来,并鼓励其以特色旅游或主题餐厅的形式创出草图。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此一来,和同学今后的专业与就业方向结合了起来,并带有创意的高度,学生只要有所思考和创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和经验的沉积。

本校还提供了外出教学实践的机会,教师选择了在春天三月去北部的砀山看梨花的内容,日后的习作则是创设了意象较为密集方便美术设计专业学生操作的短诗:“空气中涎长着梨花的气味/带着古代书窗中落第者的哀怜爱怜和绯望!/ 聊斋里,我选择的美人精是桃花精 /这一树青春的、完整的花语,让我不忍离去… /春风的私语… /襟怀里解下的落红… /打开的突然褐红的芯蕊…/有时是长帷善展 ……/ 青春的绝色,粉嫣的桃花 /一株一付仪态,一树一种神情 /白天也只能寂寞地亮出秘密的心思…… /春风偕暮色升涨/ 深夜高烧的红烛 映亮红妆与赧颜/ 而 屋后的梨园,渐渐掌灯/ 次第有,阖家的晚饭和团圆。”要求同学进一步结合实习经历进行文字上的补充和完善,并结合地域环境特点,提炼和创设出乡村旅游农庄的环境要素乃至做出设计草图。

针对同学的不同水平、感受与表现能力,教师也可以设置降低难度的习作内容,如在学期临近结束的冬季教学中,提供一段地域相关的岁末意象意境:“月黄湖蓝 年远人微 / 梅枝红灯 春夕雪静。 / 杏花一夜,断续 落入温暖的身体。”要求其以主题餐厅壁画的环境要求,进行文字上的合理想象与增删,以散文的形式进行自己的个性抒情,并鼓励其以图画的形式加以写意草创。

如此种种教学创设,不胜枚举,其中既有停留在书面的设想,也有教学初步的尝试,其中最难的部分,是体现创意的阶段,因为学生领悟水平良莠不一,效果也并不总是十分理想。

三、 “创意写作”带来的借鉴与启示

和创意写作比较起来,尽管这种练习并不以文学创作为目的,而是通过对地域性文学文化资源的学习,以文字的形式提炼出其中可供汲取的意象意境,以供从艺术设计的专业角度对之进行转化、取用,但是,在对文学的理解中,英美发达国家把创意写作归入了美学学科门类之下,创意写作也最能体现出文学“艺术性”的学科本质及应用性的特点。因此,由于本练习强调乡土资源的美学创意以及与艺术的密切联系,创意写作的一些原则仍然是可以加以借鉴的。如创意写作要求“不断从个人的经历、回忆、观察、思考中深挖素材,写出以往没人写过的原创作品。”[3]这就提示出一个问题,即一名外地的学生,面对异质的乡土,加之对农业时代的田园之美没有切身的体认,或许写得并不理想,此时,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通过这种练习,藉此发现这个学生擅长想象和表现什么;他的审美感受力如何;如同一个画家(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故乡,每个学生自己可以依凭的“乡土”是什么,启发其对家乡地域文化资源的思考、追忆和吸收。在这一点上,英国相当多的高校创意写作学科把“自传”、“家族史”写作,作为创意写作训练的重要起点和环节的事实,也正是基于文学创作自我发掘的考虑。[4]同时,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感受力,指出他写得出色之处和可以写得出色的领域。这里也就同时包含了对教师的要求——即除了对地域乡土文化的熟悉外,他要有感受力,最好本身就是个不错的创作者,这和美国“创意写作”课的教师多有作家身份也不谋而合[5]。

在授课的环境方面,从创意写作课程得到的借鉴是,理想的条件是有一个氛围自由舒适如咖啡馆般的讨论教室,如实现不了,教室的桌椅摆放最好利于相互讨论、作品评鉴,班级人数也务必控制在二十人以下的合适范围内[6]。

除了硬件,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集中在:相关部门要重视、行业要转变观念、学生要勤奋、教师要有较充裕的备课授课时间以及闲适的心态,显然,在当下,对此依然缺乏有效施行的氛围和语境。

总的来说,此种练习通过非应用的地域传统文学文化讲授,以想象性写作为纽带,达到了部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的效果,对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和写作训练,是一种跨越性的、亦能使学生更感兴趣的尝试。

[1][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三“河渠三·汴河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77:2316-2317.

[2](清)何庆钊主修,丁逊之等纂.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光绪宿州志:卷三十二“艺文志·碑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15.

[3] 张芸. 创意写作与美国战后文学[J]. 书城,2009,(12):80-83.

[4] 葛红兵,许道军. 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J]. 探索与争鸣,2011,(6):66-70.

[5] 陆涛. 西方创意写作与我国大学写作教学[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72-77.

[6] [美]马克(著) 朱喆,郑周明(译). 理解爱荷华——“创意写作”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21-125.

责任编辑:彭雷生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Writing of Fine Arts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ntext

ZHAO Qian, ZHOU Y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Through the historical tracing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perceptual cogni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source material of college writing practice for art design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text and field survey so a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extract the classic visual aesthetic elements from the regional history, culture and landscape and then to lead them to give the personalized and local-color expression. The relevant 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 will be given later, and this practice will be compared with the creative writing to obtain some good teaching method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writing teaching; regional culture; fine arts

2016-09-15

宿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szxyjyxm 201348);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szxy2015kcjg01)

赵 倩 (1982- ),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 周 勇(1972-),男,江苏沛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文化关系。

G642

A

1674-344X(2016)11-0115-04

猜你喜欢
宿州文化学生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4:14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