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显明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写作教学改革探析
谷显明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写作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沟通关系的重要工具。但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行为,出现了诸如微信、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写作类型,这给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为此,必须要加强阅读指导、优化课程设置、搭建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提高写作教学水平。
新媒体时代;高等院校;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写作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沟通关系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写作已经越来越彰显出它无所不在的重要作用。卡尔·纽坡在《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一书中提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能说会写”永远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本领。作为大学生,第一重要的技能是写作,第二重要的技能是写作,第三重要的技能还是写作。但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行为,出现了微信、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写作类型,这给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推进写作课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摆在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改革面前的一大时代课题。
当前,人们正处在一个全球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据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写作行为。
(一)浅阅读成为主要阅读方式
所谓浅阅读(shallow reading),是一种采取随意浏览而对阅读内容不需进行深加工的阅读方式,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当前,身处新媒体读屏时代,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进行电子阅读,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这种电子阅读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所囊括的信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直接可经由视觉感受而不需编码解析而完成。因此,电子阅读以其信息传递迅速、资讯内容丰富、阅读方式便捷等特点,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以手机阅读为主要形态的电子阅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其一,快餐化。浅阅读是一种没有特定目的随意性浏览,没有深入的思维参与,只是填充大脑的愉悦或者消遣。这种阅读方式,或以具有视觉冲击的图片,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角,来博得人们轻松一笑。[1]目前,这种阅读消遣方式已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即便是在校青年学生也热衷于“快餐文化”,难得真正能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大多数追求要么像考级、考证一样的功利化阅读,要么像武侠、言情一样的娱乐化阅读,而哪些曾打动几代人的经典名著在这个网络化时代却被人渐渐淡忘。据调查,有83.58%的网民近几年一直没读过名著,而8.58%的网民近十年都没读过名著。由此可见,“快餐化”阅读已经成为网络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消费现象之一。[2]
其二,肤浅化。尼古拉斯·卡尔在其《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前,我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里缓缓前进。现在,我就像一个摩托车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3]这段话正是对网络时代浅阅读的一种形象写照。这种阅读方式一般只停留在对信息的一知半解层面,而对阅读内容不能做到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当前的网络媒介环境中,每天映入眼帘的要么是一些画面直观形象、文字直白简短的信息,如一些经典长篇名著被压缩成精缩版、经典名著电视剧被演绎成戏说版等;要么是为了满足受众娱乐消遣需求的信息,比如言情小说、肥皂剧等。对于这些信息的阅读,受众如同享受快餐一般,只满足于一时的情感消遣,没有留下任何深刻的痕迹。可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以精神升华为目的的超功利化阅读逐渐被倾向于追求速度效率的功利性浅阅读所取代。
其三,碎片化。新媒体时代,图像符号已经占据了阅读内容正文的大部分,传统的语言文字则被简化成了只言片语,同时读者思维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特征。首先,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在当前的新媒介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无论是学习时间,还是休闲时间,无论是在家里或者办公室,还是在上班路上或者旅途中,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进行信息阅读与接受。其次,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人们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平时利用闲暇通过网络进行的阅读,不像传统阅读那样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从头读到尾,整个过程所获取的信息呈现出连续性,而是一种蜻蜓点水般的跳跃式阅读,因此所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再次,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人们面对新媒体时代浩瀚的信息,不可能将有限的注意力定格于某一个方面,而不时地被各种热点信息或最新资讯所吸引,因此在阅读时注意力不时地遭受干扰或打断。
(二)新媒体成为主要写作方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产生了诸如数字杂志、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兴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信息传播的快捷与高效,促进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也引发人们表达交流习惯的根本性变化,进而使得新媒体成为人们的主要写作方式,出现了微信、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写作类型。相对于传统写作而言,新媒体写作是一种以新兴媒体为写作载体,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互动式写作行为。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本的非线性。传统文本都是线性结构,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阅读时需按顺序阅读。新媒体文本则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在制作文本时可将写作素材按内部联系划成不同的单元,然后将其组成一个网型结构。写作时,不必按线性结构的内在逻辑顺序,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在非线性文本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单词、短语或图像作为连接点,借助创作非线性文本的工具来进行创作与管理。通过非线性结构,可能实现页面任意跳转。非线性文本具有生长性,即不会被文本结构所限制,从而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其二,传播的快捷性。传统写作文本需要投稿到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然后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筛选合格后才能录用发表。在这种新媒体条件下,写作依赖网络媒介进行传播,不仅大大促进了写作客体的传播、储存和复制,其传播的方便快捷也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如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媒介,通过QQ、微信、易信等社交APP平台,在瞬息之间将写作内容信息发布出去,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沟通和信息共享。因而,这种网络媒介使写作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新媒体在写作时不仅为作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来源渠道,也为作者与读者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即时交流变得更加快捷。
其三,语言的网络化。当前,新媒体写作手段多样,手法多元,写起来比较随意,不注重文字的提炼,思想内涵的开掘,在语言上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例如:符号化语言:如:-)(微笑的象形);:-D(大笑的象形);:-C(撇嘴的象形)等;数字化语言:如55(呜呜,表示哭的声音)、88(拜拜)、520(我爱你)等;字母化语言:如BT(变态拼音的缩写)、PMP(拍马屁)、ATOS(会吐死)、PLMM(漂亮妹妹)、BF(boy friend的缩写,即男朋友)等。还有像网络新词酱紫(这样子)、杯具(悲剧)、妹儿(电子邮箱)等,它们是同音替代或合音替代。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因此,传统的读写教学,任课教师唱独角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如果仅限于引进某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其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因而,我们必须要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提高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水平。
(一)加强阅读指导,倡导经典阅读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针对新媒体时代学生阅读肤浅化的现状,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要倡导学生科学地使用手机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适时引导学生回归书本阅读,为学生推送各学科经典原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为学生开列相关学科专业必读书目,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文本阅读建议。同时,组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还可以创设专门的经典微阅读阅览室,利用网络课程中心建立微阅读服务终端,为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和在线阅读服务,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良的微阅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静下心来咀嚼、品味经典原著。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写作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通常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写作学由基础写作与应用写作两个大类构成。其中基础写作文体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影视文学等,应用写作文体包括公务文书、事务文书、专用文书等内容。根据新媒体写作的发展要求,高校应立足生活,学以致用,开设专门的新媒体写作文体,如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文本特征与写作技巧,增加新媒体写作在教学中的比重,从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同时,在教学实践加强对新媒体写作指导,激发学生去发现新媒体写作形态,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新媒体写作,提高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新媒体写作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写作需要,尝试自编新媒体写作教材,开设新媒体写作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新媒体写作,提升新媒体写作能力。
(三)搭建网络平台, 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同时也为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为此,高校应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建立功能完善的网络读写教学平台。一是配备先进、实用的硬件设施,加强写作教学硬件建设,积极加强新媒体写作资源库建设,以提供更多优秀的写作资源供学生学习和下载,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二是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逐渐将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囊括进来,开辟论坛、作业、答疑、学习进度跟踪等栏目,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便捷的平台。三是创新写作教学形式,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放在课外,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书本进行自主学习,课内则主要以项目的形式由师生共同完成写作训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内外教学的互补,实现教学模式由以讲授为主向以训练为主的转变,以增强写作课程教学实效。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写作能力
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行为,因此,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写作能力。一是加强写作积累训练。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和社会调研,通过阅读和实践调研积累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笔多写作,并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转化为文字,激发学生新媒体写作热情和兴趣。二是加强范文临摹训练。在写作课教学中借鉴一些优秀新媒体写作范文,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归纳总结出新媒体写作方法,积极引导参照范文进行“临摹”仿写,提升学生新媒体写作水平。三是加强写作实践训练。注重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并联系生活实际,把写作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写作教学中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尝试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四是规范网络语言。在写作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别对待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网络语言使用上把握好尺度,自觉抵制低俗、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1]武少民.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N].中国教育报,2003-07-17.
[2]陈尚荣.“读图时代”与文学消费的“快餐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5-67.
[3][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
责任编辑:陈君丹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GU Xian-m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ongzhou Hunan 425199, China)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exchange ideas,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However,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 media era, nowadays some new media writing types, such as WeChat, SMS and BBS, are emerging with the changes of people’s reading behavior, which brings new challenges for the writing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enhance reading guidance, to optimize the course setting, to construct the network platform and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so a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
new media era;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rit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2016-10-10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
谷显明(1976-),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写作学。
G642
A
1674-344X(2016)11-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