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伟
贝利尼国际声乐大赛对中国美声教育的启示
张艳伟
摘要: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希望自己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章通过分析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的实况,探讨其对中国美声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贝利尼国际声乐大赛;声乐;美声
一、引言
国际声乐比赛是声乐艺术在世界某一区域范畴内,云集世界各国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进行交流竞争选拔歌唱家和优秀艺术人才的盛会。[1]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是与卡迪夫、威尔第、卡迪夫等声乐比赛齐名的十大国际声乐赛事之一,被中国文化部认定为国际二级比赛。它始于1965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举办地点是在意大利美声歌剧代表作曲家贝利尼的出生地——世界歌剧声乐艺术圣地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为了确保国际声乐比赛的公正与公平,大赛举办方都会在世界范围内聘请一些知名的歌唱家和世界上著名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家做评委,萨瑟兰、科莱里、斯塔芳诺、拉蒙蒂等大师都曾出任过评委。
笔者于2011年参加了第42界贝利尼声乐大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有6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进入决赛,笔者取得第四名的成绩。比赛中,笔者不仅仅是一名选手,更是一名观众。此次比赛让笔者对我国声乐教育产生了一些新想法,这将对中国美声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贝利尼国际声乐大赛的启示
1.加强艺术修养
全面的艺术修养高于单纯的歌唱技巧,艺术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比赛的成绩与名次。在比赛中很多声音条件好、演唱技巧极佳的人,名次并不是很好。国际性的比赛最关键的是对西方音乐艺术的深入了解,尤其歌剧是在舞台上演绎的。如果对文化、作品理解不当,表演就会僵硬而显得不够自然,音乐风格就把握得不好。参加国际比赛的同仁在一篇文章上写道:“来自墨西哥的评委谈到中国选手的演唱,他说,‘你们中国的选手演唱歌剧时,就好比不用筷子吃饭,而要用西餐的刀和叉,但又不是自然随意地使用,而是把每一个用刀叉的动作都要换成西方人的动作方式。”[1]国外评委认为我们仅仅是在模仿,没有了解到西方文化的精髓,也谈不上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修养。在意大利比赛期间,笔者接触到各国的选手,其中表现出色的选手多为歌剧演员。这些选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表演功底雄厚,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在真正的艺术创造中,高度技巧已如水中盐一样与音乐内涵结合成密可不分的音乐整体”[2],“这时,听众只沉醉于音乐的美妙中,而完全忘记去赞叹表演家的高度技巧”[2]。真正演绎艺术看不到技巧的痕迹,真正融入听赏境界里,是谈不上关注表演者的技术水平的。
一代声乐大师周先生曾提道:“声音的确重要,但光有声音是绝对得不到奖的。不论在中国或在外国,声乐审美最重要的是以声传情、声情并茂。”[3]但是目前国内声乐发展现状是,歌者关注的是声音的品质和歌唱技巧,对于所演唱歌曲的背景年代、歌曲中所谓“虚无缥缈”“情感”的东西不在乎。中国选手都是科班出身,有较好的专业功底,比赛时更喜欢演唱一些技巧难度高的声乐作品。我们缺乏的是对欧洲文化的了解,对歌剧人物的深入了解,对西方人表达情感的了解。这种种的缺乏致使我们在演唱外国作品的时候,尤其在演唱歌剧选段的时候,缺乏对作品内含的斟酌。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介绍著名歌剧,以便补充“大社会”不能给予的艺术氛围。艺术修养的提高,乃是我们今后发展西洋歌剧的首要任务。
2.注意语言的演唱规范
在声乐比赛场上,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选手的分数。由于汉语与欧洲的语言处于不同的语系,加之中国选手各自不同的方言、口音,使得“发音的标准问题”成为国内选手在演唱外文作品时的一大障碍。[4]中国传统吐字要求“字正腔圆”,都是以“字” 为单元来演唱,而意大利是以音节为单位,拼写和发音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在处理外国原文作品(尤其是意大利歌剧)时,不能忽视外文发音规律,不能简单地把其中的“音节”与汉语中的“字”等同起来。
首先,意大利语的元音处理。意大利语是最容易歌唱的,他们的词都是以元音结尾的。我们在演唱意大利歌曲、歌剧时,要切记遇到结尾的元音(a,e,i,o,u)时,要明亮、清晰地发音,不能弱化,开度要大,切勿吃音。其次,注意意大利语中哑音h是不发音的。尽管它不发音,但是在语音中非常重要,它有时用于感叹词中,加强感叹,有时用于区别两个同音异议词。再次,意大利语中的双辅音问题。双辅音就是两个辅音连在一起,比如coppia ,mamma 等。双辅音就是要爆破音的感觉,先做出第一个辅音的动作而不发出,做出阻音的效果,之后再发出,这也是中国选手在演唱中最容易出错的读音。最后,意大利语的辅音问题。意大利语中的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它区别于汉语的辅音。汉语拼音的清辅音p,t,c是送气的,发音时有明显的气流从口腔中喷出;而意大利语的清辅音p,t,c是不送气的,发音更像汉语的b,d,g。浊音在汉语拼音里是没有的,汉语拼音中的b,d,g 不仅声带不震动,不发声,而且不送气;意大利语则不同,b,d,g不仅声带震动发声,而且要求送气,浊音的发音要求以声带的震动同时带动胸腔的共鸣来完成。
3.作品风格完整把握
通常,国际声乐比赛的曲目分为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两大类。把握歌剧咏叹调风格的核心在于准确把握人物角色,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该咏叹调在整部歌剧中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有了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就能用正确的声音和情感来诊释作曲家笔下的人物。切忌一味地将一首咏叹调从头“吼”到尾,不理解作品内容,不讲究音乐层次,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便有好的声音也不会被大家认可。 艺术歌曲的演唱历来是我国学生的弱项,究其原因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文人所作,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比一般声乐作品更难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应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多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平时可将所演唱曲目的歌词抄写下来,对照译文反复吟诵。只有大量涉猎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才能提高歌者的音乐修养。作为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要有把握和理解,以便于指导学生。
4.海纳百川,多元文化审美
东西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必然存在差异。中国文化的谦虚和含蓄是一种美德,而西方文化所追求的张扬个性化也不失其独特的风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导致了我们在艺术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我们不能用中国式的情感理念和艺术思维去表达所理解的西方文化中的音乐形象,它需要我们在灵魂深处具有更显著的文化超越意识。在平时的教学里,我们需要让学生对欧洲文化艺术以及西方人表达情感方式进行深刻了解,让学生进行多元文化审美,这样才能使教师乃至学生表现出的音乐作品大气且具国际化,从而达到国际化的艺术评判标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比赛心态有助于比赛的正常发挥。首先,要有自信。在对自己进行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勇于肯定自己的优势。即使前面有水平明显高于自己的选手,也要相信自己有能够打动评委的独到之处。每个人的优点是不一样的,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是成功。其次,参赛选手要带着平常心比赛。不要总要求自己在比赛中一定要拿奖,这类心理暗示会给选手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在比赛中发挥失常。毕竟,选手之间的学习背景、音乐造诣都是不一样的,要自信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选手的优点,这样才能继续努力和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要引导学生对舞台的得与失以平常心,要把名次与荣誉放在身后。
三、结语
国际声乐比赛是对演唱者全面素质和修养的检测,衡量它们的标准既是技术的,更多是艺术的,要在国际声乐大赛上崭露头角,只有好的嗓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是不够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规范的演唱语言,对演唱作品的风格全面掌握,唯有如此,中国声乐水平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秋玉.对国际声乐比赛选手演唱修养的认识[J].音乐探索,2011,(3).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周小燕.声乐人才培养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从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谈起[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4).
[4]张萌.将中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世界舞台——专访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主席郭淑珍教授[J].人民音乐,2006,(2).
(责任编校:王彩红,陈强)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