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典释义的照应性原则
——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2016-03-16 15:42黎千驹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2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词典原则

黎千驹,黎 哲(湖北师范学院 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论词典释义的照应性原则
——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黎千驹,黎哲(湖北师范学院 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所谓词典释义的照应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词语之间的释义要相照应,即在解释某个词语时,不能孤立地去释义,而是要把它与相关的一组词语聚合在一起,通过对这些相关词语的某一义位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释义;二是同一个词语中的语素释义要相照应,即在解释某个多音节词时,既不能遗漏其中的语素,也不宜增加某个语素;三是概念与其外延要相照应,即在对某个表达概念的词语下定义时,下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之间应相照应。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和2012年第6版的释义进行对比研究,并把照应性原则所含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细化,从而归纳出词典释义在照应性方面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词典;释义;照应性;原则;现代汉语词典

所谓词典释义的照应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词语之间的释义要相照应,即在解释某个词语时,不能孤立地去释义,而是要把它与相关的一组词语聚合在一起,通过对这些相关词语的某一义位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释义;二是同一个词语中的语素释义要相照应,即在解释某个多音节词(本文主要谈双音节词)时,既不能遗漏其中的语素,也不宜增加某个语素;三是概念与其外延要相照应,即在对某个表达概念的词语下定义时,下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之间应相照应。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和2012年第6版的释义进行对比研究(以下引文中分别简称第1版和第6版,如果引文没有标注版次,则是指第6版),并把照应性原则所含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细化,从而归纳出词典释义在照应性方面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有:相关词语之间的释义在数量方面应具有连贯性,相关词语之间的释义在标注对比词语时应相互照应,具有对比关系的词语的释义应保持义素的对应性,词语的意义应保持一致性,释义中所使用的术语应设立相应的词条,双音节词的词义与其两个语素的语素义应相互照应,下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之间应相互照应。

一、相关词语之间的释义在数量方面应具有连贯性

《现代汉语词典》比较注重相关词语之间的释义在数量方面保持连贯性。例如:

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

近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近的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十九世纪中叶到五四运动之间的时期。

现代: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

低热:人的体温在37.5-38°C叫低热。

高热:人的体温在39°C以上叫高热。

“古代”、“近代”和“现代”为一组。“低热”和“高热”为一组。词典的释义在使用数量词语方面,既指出了这两组词语中的每个词语所分别代表的不同历史时期,或各自所包括的体温范围,也注意了时间上的连贯性: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十九世纪中叶到五四运动之间的时期、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即“古代”的上限与“近代”的下限相衔接,“近代”的上限与“现代”的下限相衔接;37.5-38°C、39°C以上,即“低热”的上限与“高热”的下限正好相衔接。

根据这两组词语的释义方式,我们再来探讨下面几组词语的释义情况:

少年: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青年: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

中年:四五十岁的年纪。

老年: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

“少年”的上限“十五六岁”跟“青年”的下限相重合,说明“十五六岁”是“少年”和“青年”这两个年龄段的过渡区域。这就是注意到了“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段在数量方面的连贯性。然而“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释义就缺乏这种连贯性了。“青年”的上限是“三十岁左右”,而“中年”的下限则是“四十”;“中年”的上限是“五十”,而“老年”的下限是“六十”。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左右”的解释是:“方位词,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再查“上下”的释义是:“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是这个数量。”

请问:“三十三岁”(三十一二岁姑且划归“三十左右”)至“三十九岁”年龄段是属于什么“年”?“五十一岁”至“五十九岁”又是属于什么“年”?由此可见,这里的释义漏掉了这两个年龄段,造成了“青年”与“中年”之间、“中年”与“老年”之间上下限年龄段上的脱节,也就是说,它没有兼顾年龄段上的连贯性。又例如:

小雨:气象学上指24小时内雨量在10毫米以下,或1小时内雨量在2.5毫米以下的雨。

中雨:气象学上指24小时内雨量达10-24.9毫米或1小时内雨量达2.6-8毫米的雨。

大雨:气象学上指1小时内雨量达8.1-15.9毫米的雨,或24小时内雨量达25-49.9毫米的雨。

暴雨:气象学上指1小时内雨量在16毫米以上,或24小时内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雨。

大暴雨:气象学上指24小时内雨量达100-199.9毫米,或12小时内雨量达70-139.9毫米的雨。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都是模糊语言,然而气象学上用24小时内或1小时内的雨量为标准来对它们进行切分,这种规定性一方面使得“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可以进行精确地计量,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在雨量方面的连贯性,它们24小时内雨量分别是:10毫米以下、10-24.9毫米、25-49.9毫米、50毫米以上。然而“暴雨”和“大暴雨”之间的连贯性似乎显得有点脱节:暴雨:50毫米以上,大暴雨:100-199.9毫米。请问24小时内雨量达51-99.9毫米的雨算是暴雨还是大暴雨呢?如果根据词典对“小雨”、“中雨”、“大雨”的释义方式,那么“暴雨”应是指“1小时内雨量在16毫米以上,或24小时内雨量在50-99.9毫米的雨。”为什么会出现“暴雨”不设上限而与“大暴雨”之间在“51-99.9毫米”的雨量上出现脱节的现象呢?我们的猜测是:《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里没有“大暴雨”词条,“暴雨”就是最高级别的雨,因此解释为“24小时内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雨”。这种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后来增添了“大暴雨”词条,或许只顾单独解释其24小时内雨量,而没有顾及第1版对“暴雨”雨量的界定,也就是说没有回过头去对第1版“暴雨”的24小时内雨量作相应的修改,于是就造成了这种状况。又例如:

低云:云底离地面(中纬度地区)不足2千米的云。

中云:云底离地面(中纬度地区)2-7千米的云。

高云:云底离地面(中纬度地区)5-13千米的云。

“2千米”是“低云”的上限,也是“中云”的下限,它成为了“低云”与“中云”的分界线:不足2千米的云为低云,2-7千米的云为中云。这就保持了数量方面的衔接性。然而以“5千米”作为“高云”的下限,则与“中云”的上限构成了大范围的重合,或者说它们之间的过渡区域太大了,这就难免叫人疑惑:“5-7千米的云”是属于“中云”还是“高云”呢?如果说属于“高云”,那么“中云”就只能是“2-5千米的云”;如果说属于“中云”,那么“高云”就只能是“7-13千米的云”。

二、相关词语之间的释义在标注对比词语时应相互照应

《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义时,有时运用对比释义法来使得相关词语之间相互照应。所谓对比释义法,是通过将两个具有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的词语进行相互对比来释义的方法。这种释义法往往在释义的末尾有“跟某相对”之类的词语作标记。例如:

甘:甜;甜美(跟“苦”相对)。

苦: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相对)。

丑: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对)。

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

善:善良;慈善(跟“恶”相对)。

恶: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跟“善”相对)。

大: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跟“小”相对)。

小: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比较的对象(跟“大”相对)。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

低: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跟“高”相对)。

以上两两相对的五组词语的释义,皆分别标注了与其相对的词语,每组词语都做到了对比词语的相互照应。但是《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偶有不一致者。例如:

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

近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近的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十九世纪中叶到五四运动之间的时期。

现代: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

这组词语的释义,只在“古代”词条中标注了与其相对的词语“近代、现代”,而“近代”和“现代”词条的释义中没有标注与其相对的词语,因此不符合词典的照应性原则。这组词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处理:要么在“古代”的释义中去掉“区别于‘近代、现代’”;要么在“近代”和“现代”的释义中也相应地标注区别于“古代、现代”或区别于“古代、近代”。我们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在标注对比词语方面的体例,一般是在表示对立事物两极的两个词语中标注对比词语,而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对的一组词语中则往往不进行标注,例如:“短期”、“中期”和“长期”,“小型”、“中型”和“大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这几组词语的释义,就没有标注与其相对的词语。根据这样的原则,因此在“古代”的释义中应该去掉“区别于‘近代、现代’”这一标记性的说明。

三、具有对比关系的词语的释义应保持义素的对应性

对于那些具有对比关系即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时往往运用义素分析法来保持相关词语之间义素的对应性。

所谓义素,就是义位中所包含的语义成分,或者说它是构成义位的成分。任何一个义位都可以再分解成一些“语义成分”(semantic properties或sense-components),但是,在自然语言体系中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义素,因为义素是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的语义单位,而不是自然语言的单位,人们只能凭借自然语言来描写义素的特征,当这些义素集合在一起时,才表现出某个义位的意义。义素分析法是将同属一个语义场的一些词放在一起,从意义上对这些词的义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所包含的义素。由此可见,义素分析是对语义场理论的拓展与深化。义素分析的步骤为:

1.确定分析的语义场,并且从最小的子场开始。对任何义位进行义素分析,都必须在适当的范围内即适当的语义场内进行比较。

2.对比分析。在一定的语义场内通过对比找出义位之间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例如分析“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这一语义场内四个义位的义素,先将这四个义位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近亲属〕和〔+同胞关系〕这两个共同义素。把“哥哥、弟弟”进行比较,得到〔+男性〕这个共同义素。把“姐姐、妹妹”进行比较,得到〔-男性〕这个共同义素。把“哥哥、姐姐”进行比较,得到〔+年长〕这个共同义素。其中〔+近亲属〕和〔+同胞关系〕是四个义位的共同义素,〔+男性〕是“哥哥、弟弟”两个义位的共同义素,〔-男性〕是“姐姐、妹妹”两个义位的共同义素,〔+年长〕是“哥哥、姐姐”两个义位的共同义素。正因为这四个义位之间有共同的义素,就使得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语义场。然而这四个义位的意义毕竟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必定具有区别义素。例如:把“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进行比较,二者分别有〔+年长〕与〔-年长〕的区别义素。把“哥哥、弟弟”与“姐姐、妹妹”进行比较,二者分别有有〔+男性〕〔-男性〕的区别义素。这些区别义素也就是义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因此在分析区别义素时,特别要注意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义素分析法可以揭示出义位的结构和语义特征,可以找出义位之间的异同,从而有利于分析出同义词、反义词、类义词在词义上的差别,它能使语义描写形式化,有助于计算机的“理解”和翻译。(1)在词典编纂方面,运用义素分析法来释义,可以使得同一语义场内的几个义位之间的义素一一对应,同与异皆一目了然。例如:

香:〔+气味〕、〔+好闻〕

臭:〔+气味〕、〔-好闻〕

长:〔+两点间〕、〔+距离〕、〔+大〕

短:〔+两点间〕、〔+距离〕、〔-大〕

根据突出预警实施步骤,需要对采集到的各种与突出相关的危险源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及计算,得到各类具体的、量化的突出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警情分析模型,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性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确定灾害危险程度。自动化预警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整个预警实现过程进行计算机的抽象化处理,也需要构建相应的算法模型。因此,按照煤与瓦斯突出预警流程,基于瓦斯地质特征的突出预警模型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综合预警模型,根据预警指标,用于警情分析,确定预警级别;②预处理模型,用于各类预警指标的获取、预测和计算;③方法实现模型,用于计算机图形处理的相关算法实现。

“香”与“臭”的共同义素是“气味”,区别义素是“好闻”。“长”与“短”的共同义素是“两点间”和“距离”,区别义素是“大”,然后再把这些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组合起来作为下定义项,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对“香”与“臭”、“长”与“短”的释义分别为:

香:(气味)好闻(跟“臭”相对)。

臭:(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长: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

短:两点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

上文所举的“甘”与“苦”、“丑”与“美”、“大”与“小”、“高”与“低”的释义,都是如此。这不仅使得释义准确,还能够与其相对的词语的释义形成整齐而鲜明的对应。但是《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偶有不一致者。例如:

瘦子:肌肉不丰满,脂肪少的人。

“胖子”与“瘦子”具有对立关系,可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上述几组词语的释义方式,运用义素分析法来保持它们之间义素的对应性。

胖子:〔+肌肉〕、〔+丰满〕、〔+脂肪〕、〔+多〕

瘦子:〔+肌肉〕、〔-丰满〕、〔+脂肪〕、〔-多〕

把上述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组合起来作为定义项,那么就是:

胖子:肌肉丰满,脂肪多的人。

瘦子:肌肉不丰满,脂肪少的人。

四、词语的意义应保持一致性

所谓词语的意义应保持一致性,是指在词典编纂当中,一个词语的意义,无论是作为词条时还是用来解释别的词语时,必须是相同的。这也是尽人皆知的,无需再加论证。但是《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偶有不一致者。例如:

以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第1版、第6版)

多边形:由三个以上的边构成的图形。(第1版)

多边形:同一平面上的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直线所围成的图形。(第6版)

多面体:由四个以上的多边形围成的立体。(第1版)

多面体:四个或四个以上多边形所围成的立体。(第6版)

“以上”包含还是不包含它前面的那个数?根据词典的释义,既然它是“在某一点之上”,那就应该不包含它前面的那个数。然而人们在使用“以上”这个词语时,往往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或认为包含了它前面的那个数,或认为不包含它前面的那个数。作为词典,不仅要做到释义准确,还要做到准确地使用词语,也就是说对某个词语的释义和使用,其意义应该是相同的。然而词典在使用“以上”来解释别的词语时,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情况。

第1版对“多边形”的释义时是使用“三个以上”,对“多面体”的释义时是使用“四个以上”。如果根据第1版和第6版对“以上”的释义,那么第1版显然是把“三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和”四个“多边形所围成的立体分别排除在“多边形”和“多面体”之外。这当然是不对的。如果说第1版的本意是“三条以上”的直线所围成的图形包含了“多边形”,“四个以上”的多边形所围成的立体包含了“多面体”(我们也相信编者是这个意思,否则就违背了“多边形”与“多面体”的常识),那么它就违反了自己对“以上”的解释。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第6版分别改为“三条或三条以上”、“四个或四个以上”,这说明“三条以上”不包含“三条”,“四个以上”不包含“四个”,因此如果要把“三条”和“四个”也包含进来,就得把它们单列,而分别说成“三条或三条以上”、“四个或四个以上”。这种释义,就与“以上”的释义保持一致性了。

五、释义中所使用的术语应设立相应的词条

词典的释义,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生僻难懂的语言,如果迫不得已要使用某个生僻难懂的语言来进行释义时(这种情况主要是使用专业术语来释义),那么就宜相应地设立该词条。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下面几组词语的解释。

干果:单果的一大类,包括荚果、坚果、颖果、蓇葖果、翅果、蒴果、瘦果。

单果:果实的一类,由一朵花的一个成熟子房发育而成。

子房:雌蕊下面膨大的部分,里面有胚珠。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雌蕊:花的重要部分之一,一般生在花的中央,下面膨大部分是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有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中部细长的叫花柱,花柱上端叫柱头。

胚珠:种子植物的大孢子囊,受精后发育成为种子。

词典用“单果”来解释“干果”,就得设立“单果”词条;用“子房”来解释“单果”,就得设立“子房”词条;用“雌蕊”和“胚珠”来解释“子房”,就得设立“雌蕊”和“胚珠”词条。这样一来,相关词语之间环环相扣,不仅为读者扫除了对某个词语理解上的障碍,并且还形成了一个知识链。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有时在使用某个生僻难懂的语言来进行释义时,没有相应地设立该词条。这样就可能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1)低频:指30-300千赫范围内的频率。

(2)中频:指300-3000千赫范围内的频率。

(3)高频:指3-30兆赫的频率。

词典使用“千赫”来解释“低频”和“中频”,使用“兆赫”来解释“高频”,那么什么是“千赫”和“兆赫”呢?如果读者不懂什么是“千赫”和“兆赫”,那么他还是无法懂得什么是“低频”和“高频”。然而词典并未相应地设立“千赫”和“兆赫”词条。

六、双音节词的词义与其两个语素的语素义应相互照应

所谓双音节词的词义与其两个语素的语素义应相互照应,是指在解释某个双音节词时,既不能遗漏其中的语素,也不宜增加某个语素。例如:

趋避:快走躲开。

趋同:趋于一致。

趋奉:趋附奉承。

“趋”是“快走”,“避”是“避开;躲避”,因此“趋避”就是“快走躲开”。“趋”又有“趋向;归向”义,“同”是“相同;一致”,因此“趋同”就是“趋于一致”。“趋”还有“归附;依附”义,“奉”是“奉承”。因此“趋奉”就是“趋附奉承”。由此可见,这种释义,两个语素的意义之和就是被解释词语的意义,双音节词的词义与其两个语素的语素义相互照应,既没遗漏语素,也没增加语素。但是《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偶有不一致者。例如:

甘美:(味道)香甜。(第1版)

甘美:(味道)甜美。(第6版)

“甘”是“甜;甜美”,“美”是“味道美”,然而第1版遗漏了语素“美”却增加了语素“香”,于是把“甘美”解释为“(味道)香甜。”第6版纠正了这一错误,而解释为“(味道)甜美。”这就使得“甘美”这个双音节词的词义与其两个语素的语素义相互照应,既没遗漏语素,也没增加语素。

七、下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之间应相互照应

运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解释词义,是词典释义的主要方式之一。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由被定义项(被定义的概念)、下定义项(下定义的概念)和定义联项组成。最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是“属+种差定义法”,即下定义项是由种差和邻近的属概念组成的。方法。用公式表示是:被定义项= 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根据种差内容的不同,“属+种差定义法”可以分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和关系定义等四类。

性质定义是以事物的性质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发生定义是以事物产生、形成情况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云: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用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关系定义是以事物之间的关系特点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偶数:能够被2整除的整数。

下定义的基本规则是要求外延相称,即下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以上所举《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例句,皆符合下定义的基本规则。但是《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偶有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者。例如:

犯罪:做出犯法的、应受处罚的事。(第1版)

犯罪:作出危害社会、依法应处以刑罚的事。(第6版)

肥沃:(土地)含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第1版)

肥沃:(土地)含有较多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第6版)

“做出犯法的、应受处罚的事”不一定就是犯罪,它还必须是“依法应处以刑罚”;并非“(土地)含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就是肥沃,贫瘠的土地也“含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只不过不多而已。由此可见第1版对“犯罪”和“肥沃”的解释显得定义过宽,因此第6版作了相应的修改从而纠正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又例如:

复学:休学后再上学。(第1版)

复学:休学或退学后再上学。(第6版)

干菜:晒干的蔬菜。(第1版)

干菜:晒干或晾干的蔬菜。(第6版)

放空:空车行驶。(第1版)

放空:运营的车、船等没有载人或载货而空着行驶。(第6版)

“复学”不仅指“休学”后再上学,也包括“退学”后再上学;“干菜”不仅指“晒干”的蔬菜,也包括“晾干”的蔬菜。由此可见第1版对“复学”和“干菜”的解释显得定义过窄,因此第5版分别增加了“退学”和“晾干”来使得下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称。

第1版对“放空”的解释既犯了定义过宽又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从“车”来看,并非所有“空车行驶”都是“放空”,它只是相当于“运营”的车而言,只有运营的车没有载人或载货而空着行驶才叫做“放空”,从这个角度来说,第1版的解释显得定义过宽;从所指的对象来看,“放空”不仅指“运营的车”,也指“运营的船”,第1版只提及了“车”而遗漏了“船”,从这个角度来说,第1版的解释显得定义过窄。第6版的解释增加了“船”,从而纠正了第1版定义过窄的错误;又增加了”运营的“这一限制语,从而纠正了第1版定义过宽的错误。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和第6版的释义进行对比研究,我们认为词典编纂必须遵循释义的照应性原则。这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

第一,因为不同的词语在词义上因具有某种关联而可能形成一个聚合体,它们可以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因此如果孤立地去解释某个词语,往往可能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果把某个词语跟与其相关的词语聚合起来加以考察和解释,就可以做到胸怀全局,从而使得相关词语之间的释义在数量方面具有连贯性,在标注对比词语时能够相互照应,具有对比关系的词语的释义能够保持义素的对应性,某个词语的意义能够在整部词典中保持一致性,能够设立相应的词条而无遗漏,双音节词的词义与其两个语素的语素义能够相互照应,下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之间能够相互照应。

第二,词典的编纂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往往要经过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词典成于众人之手,各人皆有各自的词条分工,这就可能使得具有某种关联的一组词条而分别交给不同的学者去释义,从而在释义时难以顾及到不同词语之间的相互照应问题,这也就给审定委员会和主编的审稿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人员、审定委员会和主编还是非常注重释义的照应性的,尤其是第6版,它纠正了第1版中不少因缺乏照应而失误的地方。这也是《现代汉语词典》成为读者心目中最理想的中型语文词典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释: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44-246页。

(责任编辑:胡光波)

About the anaphoric principle of dictionary——As the paraphrase of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for example

LI Qian-ju,LI Zhe

(Language Research Center,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Abstract:The contents about the anaphoric principle of dictionary include three aspects.Firstly,the paraphrase between different words should be care each other.In other words,when we explain one word,we should not explain the word independently.We should keep the relative words together,and compare their same sememes,then we can give the right meaning.Secondly,the morpheme meanings in a word should care each other.Namely,when we explain a multisyllable word,neither do we should miss a morpheme,nor plus a morpheme.Thirdly,the intension and epitaxy of one word should care each other.Namely,when we define a word,the epitaxy of the definition and the word should care each other.The thesis constractly research the paraphrase of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which published in 1978 and 2005,and expain the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included in the anaphoric principle detailly,then conclude some basic methods about the anaphoric principle of dictionary.

Key words:dictionary;paraphrase;anaphoric;principle;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1.010

〔中图分类号〕I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1- 0042- 06

[作者简介]黎千驹,湖北长沙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黎哲,女,湖南长沙人,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讲师。

[收稿日期]2015—11—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模糊词语释义研究》(14BYY17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词典原则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漫画词典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