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邵友濂治台

2016-03-16 15:32方圣华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巡抚台北

方圣华



简论邵友濂治台

在担任台湾巡抚之前,邵友濂就与刘铭传紧密合作,为抗法斗争及丈田清赋作出贡献。待其接替刘铭传续任台湾巡抚后,更是为台湾的建设与治理尽心尽力,但奈何受制于财政支绌,不得不停办部分近代化举措;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邵友濂正在积极布防,朝廷的一纸调令却命其赴湘。正是基于其“停办”洋务和战时“逃跑”行为,人们对其评价多以负面为主。揆诸史实,此类批评忽视了当时的时空背景,对邵友濂而言并不公允,应对其重新加以讨论。

邵友濂;刘铭传;唐景崧;台湾巡抚

1885年台湾建省和1895年乙未割台是台湾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转折点,正处于此时间点上的刘铭传和唐景崧也为人关注,而他们之间的第二任台湾巡抚邵友濂却未被重视,偶为人提及,也是被置于批评的境地。事实上,邵友濂与台湾联系紧密,对台湾的治理也颇为用心,其对台湾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并非后世所想象的那般不堪。

一、襄助刘铭传理台

邵友濂,初名维埏,字筱村。浙江余姚人。1882年出任江苏苏松太道。翌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犯台湾以牵制清廷,其受命襄办台湾防务。战争期间,他“侦敌踪,备军械,筹饷需,悉心经划”[1]663,深得刘铭传赏识。

1884年,刘铭传仅带亲兵百余人奉旨渡台督办防务,所有饷械及续调营勇等事务,都委诸邵友濂等人在沪筹办。当时,法舰麇集封禁台湾各口,邵友濂等人在艰苦的环境下,“竭诚殚虑,慎密妥筹,计自六月至十二月(1884年),雇船探信,传递折报,并多方重价购觅商轮、民船,先后十次。昼伏夜行,运送淮军弁勇三千余名、大小后膛钢炮六十余尊、后膛新式洋枪九千余杆、大小枪炮子弹三百万余颗、水雷四十具、电线八十余里、饷银十余万两以及拉火、铜引、火药各项,一一解到,并无丝毫遗失”[2]484。故而刘铭传多次向李鸿章报告称:得以保全台北者,实赖有此接济[2]484,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战后,刘铭传更是直陈上书,指出朝廷对邵友濂等人的封赏不足,要求重加赏赐。“邵友濂、龚照瑗曾经直督李鸿章请奖,部驳以龚照瑗并戴花翎、邵友濂一品封典,均核与定章不符,应令另行奏请等因。查该道等忠敢血诚,力全危局,其筹运出力,非寻常劳绩所同,实与战功无异,应恳天恩破格优奖。二品衔江苏苏松太道邵友濂,拟请赏给一品封典……”[3]379最终,朝廷依刘铭传所请赏邵友濂一品封典。可见,在中法战争中邵友濂的筹饷、济械、运兵等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刘铭传的抗法斗争,这是其不容抹杀的贡献。

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邵友濂被任命为台湾布政使,再次与刘铭传合作,共推新政措施。台湾建省的不利条件之一在于财政匮乏,为此刘铭传力行丈田清赋,而邵友濂在清丈地亩中助力尤多,深得其心。“查布政使邵友濂,才长心细,自上年八月到任,臣即以清赋事务专任责成,经理措施,有条不紊,故能迅速启征。”[3]315

二、主持台政

1889年,时任台湾布政使的邵友濂被任命为湖南巡抚而离台赴湘,但在1891年又从湖南巡抚任上被调职来台。此次来台,是因为刘铭传因主张基隆煤矿改归商办而遭清廷责斥,被处以革职留任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坚请开缺回籍。清廷无奈只好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准其开缺,并于四月初二谕令邵友濂补授福建台湾巡抚。因身体原因,邵友濂直至十月二十四日方才到台接印,主持台政。在台湾巡抚任内,邵友濂对台湾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数方面。

抚平“番乱”。在其任内大的“番乱”主要有两次,一为大嵙崁内山社番滋事,一为恒春县社番滋事。大嵙崁“番乱”开始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四月间,直到次年三月方告平定。起因为“莠民侵欺侮玩,积成仇衅,奸匪从中煽惑,重以勾结”[4]282以及“营局办理不善”[4]282,如三角涌招垦委员刘殿英“声名狼藉,舞弊营私”[4]136。可见此次“番乱”与汉番冲突及地方吏员的劣政有关。恒春“番乱”始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至十月即告平定。起因于汉番冲突,最终导致官兵弹压。

续办丈田清赋,核定台东州田粮年征数额。刘铭传办理丈田清赋时,因“台东州地处后山之极东,民番杂处,山岭交错,田园星散,民番租业琐碎纠葛,丈办非易。番性莫测,又须切实开导。从前已辟田亩向不升科,与前山迥不相同,故全台粮额案内未能核定并报之”[5]304。邵友濂上任后,推动台东州的丈田清赋,丈出新垦下则田约2256甲,弥补了刘铭传时的缺失。

开办金砂局。1891年秋冬,基隆厅辖龙潭堵一带发现有金砂,且金质甚佳,邵友濂遂于1892年初开设金砂局试办抽厘,准本地业户雇工淘洗,并规定工人每名每日领牌一面即行抽厘金72番银1角。后来由于“产金渐少,洗工日稀”[6]178而改归商办,自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初一起由商人金宝泉认缴厘金银2万两承办,原设各金砂局一律裁撤。据统计,金砂局开办期间扣除各项开支后实赢余库平银约17662两。

纂修《台湾通志》。邵友濂文官出身,对文化事业颇为重视,在财政紧缺之时竟拨出10余万两编修《台湾通志》,实属难得。《台湾通志》于1892年开始纂修,委任唐景崧及顾肇熙主持,设台湾通志局于登瀛书院。邵友濂离职去台后,编修事业仍在继续,直至日军侵台。受战争影响,《台湾通志》并未完成,但也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以惠后人,如凤山、云林、新竹、台东州采访册等。

扩建台北机器局。也许有感于当年中法战争期间转运枪械的艰难,邵友濂在经费紧缺之时依然决定扩建台北机器局,以期实现岛内枪弹自给自足。“查枪子一项为用较广,历年剿办番务、各军平日操用颇少余存。本届大嵙崁与恒春山社相继用兵尤形缺乏,臣督饬局员详察其故,则以该厂机器短少不敷制办”[7]93,且“台湾机器制造风气已开,火药与子弹相须,渐经学制有法,只须扩充厂屋略购机器便可募工造办,免再隔海取资,于台防实多裨益”[7]94。故邵友濂决定扩建机器局的枪子及火药两厂并添购机器设备,为巩固台湾防务而助力,实际上也取得不错效果。据《北华捷报》称“依本岛最高当局之命,从去年起即已起建的扩大的火药局现已完工,前数日已在台北府知府主持下开工。它所有的机器都是台湾机器局自己制造的。这火药局建立后,台湾便不再需要外边的援助了。此局每日可产火药五百磅”(1893年12月8日)[8]31。

省会移驻台北。刘铭传建省分治时出于沟通南北及军事安全考虑,将省会定于台湾中部的远离海岸的桥孜图(今台中)。但当时的桥孜图交通实在不便,造成诸多困难。“况由南北两郡前往该处均非四五日不可,其中溪水重叠,夏秋辄发,设舟造桥,颇穷于力,文报常阻,转运尤艰。台中海道淤浅,风汛靡常,轮船难于驶进,不独南北有事接济迟滞,即平日造办运料亦增劳费”[9]158。当然,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开发,使其成为政治中心也不无可能,但无奈的是台湾并无经费投入。刘铭传时已将建造省城的百万银两挪用于修筑铁路,邵友濂接手后更是无计可施,不得不于1894年上奏请求将省会移于台北。之所以移驻台北,也同台北的有利条件紧密相连。首先,巡抚藩司久驻于此,衙署、库局已成规模,可节省建设费用;其次,台北交通便利,基隆—台北—新竹铁路已建成通车;再次,台北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毋庸置疑,移驻台北是合乎实际之举,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省城建设问题。

云林县治移驻斗六。此前云林县治位于林圯埔,但由于该地“迫近内山,气局偏小,催科抚字时有鞭长莫及之虞”[10]50,而与“林圯埔相距二十五里之斗六地方,村落相连,人烟稠密,田土膏润,形势适中……该处地属中央,西螺、涂库、他里雾、林圯埔环其四隅,为云林扼要之区。南至嘉义,北抵彰化,东入山,西至海,道途远近相若,足资控制”[10]50-51。除地利外,更是具备人和之条件,“斗六门旧有都司一员,文武同城,遇事会商亦甚便利”[10]51。事实证明此举对日后云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对南方集体林区的发展现状分析,明确该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图2所示为林下经济效益的组织形态影响,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可以了解到,三者共同经营是该林区林下经济效益最高的经营方式,农户和公司分别经营是该区林下经济效益最低的经营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三者共同经营方式是优势最多的一种经营形态,可以减少农户和公司分别经营时的交易成本,加快市场交易进程并提高市场交易的便利性。但在南方集体林区林下经济发展中却是占比最少的,因此林下经济效益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筹备台防。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电告朝廷日本已派出水雷船十二只,要沿海各省妥筹防范。消息于两日后传至台湾,自此邵友濂开始了筹备台防,防日侵略的工作。其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请调兵轮。鉴于台湾孤悬海外,奏请从南洋水师调派兵轮予以协助,刘坤一得悉后即派南琛、威靖二船前往支援。请拨饷械。台湾兵械饷项向来支绌,邵友濂担心战事爆发后海运中断,台湾孤木难支,故欲预筹饷械弹药以资守御。刘坤一得旨后,“拨解洋枪三千杆,火药十三万磅,枪子一百万颗运台济用,并饬加造枪子一百六十万颗接济”[11]42,以解燃眉之急。由于台湾原有兵力不敷使用,邵友濂闻警后立即着手增募兵勇,除添募土勇外,更是派专人赴浙江增募,至六月十二日已增添兵勇13营。同时友濂亦下令布防各口。基隆、沪尾由提督张兆连、知府朱上泮、参将沈棋山率领12营分别扼守;此外小基隆观音山关渡各小口添募土勇严密防御;已革提督李定明率4营策应后路;藩司唐景崧居中调度;澎湖由周振邦率5营驻札;台南责万国本、顾肇熙领6营分防安平、旗后两口;恒春为日人曾至之地,调募两营严备后山。待七、八月份杨岐珍、刘永福来台后,邵友濂又向朝廷请示并调整布防,由杨岐珍统领基、沪各军,刘永福统筹台南。邵友濂离台后,唐景崧任署理台湾巡抚初期亦承继了此种布防思路,只在局部稍作修改①。

三、治台之评价

1891年由湘来台,1894年离台赴湘,三年的台湾治理经历给邵友濂带来的却是时人及后人的批评。

如“台湾巡抚邵友濂抵任数年毫无振作,一闻倭人有事张皇失措至欲募浙勇以资捍御,南省传为笑谈,似不足胜海疆之任。”[11]48闽浙总督谭钟麟认为“邵友濂本不知兵,师心自用,朝令夕改,文武啧有烦言”[11]293。割台前后,一些台湾文士评价邵友濂为“旋闻援高诸将败溃入边,凤皇、九连诸城相继不守;虑兵祸将及台湾,大惧,徘徊思去”[12]46。“友濂书生不知兵,密求枢府内调”[13]1。乃至后人评论邵友濂时,亦多指责之语,连横在《台湾通史》中称“铭传已去,邵友濂任巡抚,百事俱废”[14]455。台湾学者黄大受批评邵友濂“以节省经费,与民休息为理由,一反刘铭传之所为,将新政建设几乎全部终止,使最有意义的西学堂、番学堂亦被他撤废。尤可痛者,铁路工程亦以工程太难,而奏请停修,而台湾之富强新政,因之百事俱废”[15]180。

总结来看,人们对邵友濂治台的批评可分为三类,即不知兵事且师心自用、畏战离台和俱废刘铭传开办的新政。揆诸史实,这些批评都建立在对邵友濂相关行为的表面观感上,并未深入探讨背后缘由。

按清朝制度,地方督抚大员须由文官担任,作为文官出身的邵友濂“书生不知兵”实属正常,况且唐景崧初任署理台湾巡抚时所采取的布防策略与邵友濂之前的布防十分类似,因此可以推论邵、唐二人对于此时的防卫策略是有共识的。由此观之,以不知兵事来批评他显得有点求全责备。当然,考虑到战事临近,换下未经战阵的邵友濂也能理解,但借口其师心自用则又有失公允。谭钟麟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唐景崧参劾邵友濂“以杨岐珍总统基沪各军,以刘永福径赴台南,现调总兵廖得胜、副将余致廷,抚臣于事前皆不使知。此尤关布置之大者,不得与闻,何办之有?藩司为抚臣不信任,则欲办而不能办者不知凡几。”[11]260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唐景崧“意在独揽兵柄,有分其权者必求所以倾之而后快”[11]297,邵友濂在后来的奏折中写道:

“请将其所指斥各事据实陈之:自奉杨岐珍会商防务之旨,该司函称杨岐珍来北,头上加头,不若令其径赴台南,友濂以杨岐珍系钦派会商防务之员,若赴台南不会不商,显违诏旨,是以未允。及刘永福奉旨北上,该司来函又欲友濂奏请并饬杨岐珍率所部十营同行,友濂恐撤营过众备御太疏,又不允行。该司遂函称帮办防务无谓已极,请代奏辞。此杨岐珍为基沪总统,深非该司所愿之实在情形也。刘永福到台以前,该司函称刘永福负德不识抬举万难共事,欲友濂奏请收回成命,友濂以刘永福颇有威望出自特简,未敢故违,又恐唐景崧刘永福不能共事,台南正乏统将,因即奏请派刘永福前往,此刘永福之来台本非该司所愿之实在情形也。沪尾自王镇芝生故后统将无人,该司即请派其部下私人分统王军,不欲再派统将,友濂以沪尾海口关重,恐非下将所能镇摄,廖得胜系杨岐珍所举,余致廷系谭钟麟所举,欲派廖得胜接统王军而以余致廷为分统,该司俱不谓然,此奏廖余非该司所愿之实在情形也。”[11]297-299

另从清廷对唐景崧的告诫中亦可看出邵友濂所言不虚,“台湾防务极关紧要,唐景崧既经署理巡抚,责任綦重,一切事宜即责成署抚妥为筹划,并著与杨岐珍、刘永福会商布置,不得意气用事,自以为是。倘与僚属动辄龃龉,以致贻误事机,恐该署抚不能当此重咎也”[11]276。可见,师心自用的并非邵友濂而是唐景崧。

至于畏战离台,亦属冤枉。邵友濂虽然确实是于紧张备战之时离台赴湘,但并非畏战更非主动离台,而是因唐景崧的参劾而被清廷调离。当时正值日人觊觎,唐景崧的参劾立刻引起朝廷重视,在接到谭钟麟的调查奏报——“邵友濂本不知兵,师心自用……唐景崧帮办防务布置略有头绪”[11]293——后,清廷虽半信半疑,但还是偏向于唐景崧,故于光绪二十年九月令其“暂行权篆”[16]133,署理台湾巡抚。与此同时,也平调邵友濂为湖南巡抚,邵友濂对此颇为不愿,上奏“仍请留台效力,以稍酬高厚于万一”[11]300,但未获清廷准许,只得黯然离台。

论其俱废刘铭传以来的新政,实有失偏颇。刘铭传举办新政的重要措施有修建铁路、丈田清赋、开办机器局等,邵友濂在任内(1891—1894)亦有将这些继续进行并有所发展。铁路修建直到1893年底方告暂停;丈田清赋也有续办;台北机器局还予以扩建。当然,停办项目也确实存在,如八斗煤矿、西学堂、番学堂,还有就是铁路未按原计划修至台南即告停止,但以这些来批评邵友濂“百事俱废”实在不妥。邵友濂并非守旧官员,他对刘铭传的一些新政措施、洋务成果予以撤废也是迫不得已。早在接任之初,邵友濂就谈到台湾“地方素称瘠苦,诸务悉属创兴,经费维艰,措施匪易”[17]169,由于其曾任台湾布政使,故对台湾情形颇为了解。他所担心的财政支绌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台湾,刘铭传深为其扰。台湾建省时刘铭传以台赋不足请求暂缓建省,为清廷驳回,但考虑到台湾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形,命福建协饷以资襄助。福建协饷以5年为期,每年44万两,这对台湾财政收支平衡关系重大,保证了台湾建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据邓孔昭研究,“修建基隆至新竹铁路、架设连接台湾与大陆的水陆电线、清赋、兴办台北机器局,总共用银213万余两”[18]65,与福建5年的协饷总额220万两相差不远,可见协饷对刘铭传建省的重要性。而邵友濂担任台湾巡抚的当年协饷就到期,是年台湾财政出现了391916两的赤字[19]3224。故而,邵友濂停办学堂、煤矿及铁路都起因于财源不足,实为无奈之举。

此外,应强调的是,停办八斗煤矿及更改铁路修建计划亦是秉承了刘铭传以来的思路。关于八斗煤矿,刘铭传时曾言“如果出产日绌,亏折日多,亦惟有遵照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前议,停止开采”[20]415。待邵友濂时,八斗煤源已告枯竭,不得不按计划关闭。铁路原计划从基隆修至台南,后因资金缺乏,刘铭传更改计划只修至彰化,但事实上直至其离台,最早修建的基隆至台北段也未完工。邵友濂接任后,首先完成了基隆—台北段的铁路工程,后同样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而修改铁路计划,只修至新竹即告暂停。此段工程1893年底完成,开始通车运行。可见,以此批评邵友濂俱废新政,实是帮刘铭传背了黑锅。

四、结语

近代以来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使得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东西方的差距,故而反抗侵略及实现近现代化也就成了时代主题。在反抗民族侵略的斗争中,刘铭传是一重要人物,唐景崧虽具争议但也为人熟知;在实现近代化的努力中,刘铭传的台湾新政是重要部分。因此,刘、唐二人历来为人关注,关于他们的研究颇多,因此评价也显得客观全面。与之相比,邵友濂地位尴尬,不被重视。这也容易理解,一来其对台湾近代化贡献不大,反而停办了一些近代化事业;二来其在反抗外来侵略上助力不多,中法战争期间虽有贡献但基本上被刘铭传的光环所笼罩,甲午战争时期更是给人避战的观感,后期又被派往日本“乞和”,从而饱受批评。

也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人们有意无意中忽视、贬低了这位台湾巡抚,但回顾历史,邵友濂办理台防绝非消极,兴办洋办则委实需要考虑财政紧绌之现实。在力所能及下,邵友濂对于刘铭传以来的近代化举措尽量保留并予以发展,使洋务事业在台湾没有中断;而其迁省会于台北、纂修通志等措施也惠及后人。综上所述,邵友濂对台湾的发展也有着一份贡献。

注释:

①基、沪由杨岐珍负责;中路调派杨汝翼统筹;澎湖增调朱上泮;台南由刘永福与万国本负责。

[1]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台北:文海出版社.

[2]李鸿章.李文忠公选集下册[M].台北:大通书局,1987.

[3]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M].台北:大通书局,1987.

[4]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18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5]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17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22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7]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21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8]转引自邓孔昭.试论台湾第二任巡抚邵友濂[J].台湾研究集刊,1985,(3).

[9]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24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10]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23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11]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25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12]思痛子.台海思恸录[M].台北:大通书局,1987.

[13]割台三记[M].台北:大通书局,1987.

[14]连横.台湾通史[M].台北:大通书局,1987.

[15]黄大受.台湾史纲[M].台北:三民书局,1982.

[1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M].台北:大通书局,1987.

[17]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16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18]邓孔昭.台湾建省初期的福建协饷[J].台湾研究集刊,1994,(4).

[19]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邹爱莲.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19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 强

2016-03-09

方圣华,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361005。

D675.8

A

1672-3562(2016)03-0048-05

猜你喜欢
巡抚台北
一字一师
台北咖啡香
台北的烟火味
台北家居
拾味夜台北
台北Z House
陈县令拍错马屁
台北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遥远的道德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