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蓉
【案例设计二】《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廖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三篇短文,分别为《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及《刷子李》。在这三篇文章里,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都采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依据新课标中“高年级学生应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这一要求,笔者将这三篇短文定为《人物描写一组》,试图通过整组课文的教学,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习得表达方法,并将学习到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赏析评价”放课前。首先,笔者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微课。在微课里,为学生介绍了三篇短文的作者及出处。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要读懂这三篇文章并不难,所以,笔者并不急于让学生去品词析句,而是抛出两个问题让他们思考:一是“三篇短文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二是“三篇短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特点”。
设计这两个问题意在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分析和评价,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笔者给出了自主学习作业单进一步强化这两个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对作家笔下的人物进行了创造性解读,他们读出了小嘎子的机敏好胜,读出了严监生的爱财如命,读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更可贵的是,他们还通过自学,总结了三篇短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即都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凸显人物的特点。
借助微课和自主学习单,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自主学习,将创造、评价和分析翻转到了课前。学生不仅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分析了人物特点和评价了作家的表达方法,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了铺垫。
“品悟理解”放课中。课堂上,笔者先明确提出学习任务:向作家取经,学习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接着,引导学生逐篇研读,和学生一起感受人物动作所反映出的内心世界。同时,在重点语句的品读上,笔者采用了或删减或替换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动作描写可以为人物形象增光添彩。
最后,通过抽丝剥茧的学习和对比阅读,学生惊喜地发现,虽然三篇文章都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又有差别。《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摔跤》是将“摔跤”这个笼统的动作分解成23个细致入微的动作,可谓是“动作分解”。《临死前的严监生》则是将“伸出两个指头”这个单一的动作进行多次描写,通过“动作反复”的方法将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刷子李》则将“摆”这个动作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技艺高超的刷子李跃然纸上。
“迁移运用”放课后。学生在课堂上习得和理解了“动作分解”“动作反复”和“动作渲染”三种方法后,笔者布置如下拓展任务:请你通过电子书包进行网络搜索,寻找名著中描写动作的句子和段落,并将你喜欢的句段与大家分享。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古今中外名著中精彩的动作描写比比皆是,如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古代文学名著《水浒传》,外国文学作品《欧也妮·葛朗台》等,人物形象都因动作描写而熠熠生辉。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动作描写的妙处,并激发了他们想要将这种描写方法付诸实践的强烈愿望。于是,笔者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的练笔:试着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学生不仅是文本解读的主角,还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创造性地使解决这个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在课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从整体上的感悟变为更细致、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习得了科学的写作方法。课后,他们再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整个学习过程可谓“创造——理解——再创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