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立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 410003)
习近平传统文化新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郑自立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 41000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公开场合就传统文化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基本特点,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阐述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治理想实现”、“中国治理体系选择”、“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这些“新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儒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新论;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公开场合就传统文化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是话语形式还是内容指向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情怀,这些讲话让传统文化再度回归我们的视野中心,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论。
以十八大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步入“全面现代化”时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斥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中国民众从未如此地“接近”现代化,感受着现代化的魅力,而由于现代化历程最早发轫于西方且当前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都在西方,这使得不少中国民众甚至一些政府高层人士迷信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和西方现代化价值理念,以致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我国现代化的“源初”,这是相当危险的。习近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并以传统文化来破题,“敲醒”那些走到弯路上的人,让他们“迷途知返”。为了让这些已经走到弯路上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根”和“家”,习近平立足于“全面现代化”这一新的时代坐标,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点的阐释,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现代化气息浓烈的时代还要坚守传统文化?我们又应该坚守那些传统文化?等重大问题。在习近平关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点的已有重要讲话中,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期和精华成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分期的划分在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存在三段说、四段说、五段说、六段说、八段说等不同的划分说论[1],已有的这些划分或是立足于中国历史的变迁轨迹或是立足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来进行的,理论意义大于实践意义。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立足于当前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以突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特殊性及其进步内容为指向,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3]”这一划分有着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价值。而对于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是值得我们在当代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习近平亦对此做了简要概括,他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是阐明了儒家思想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人们习惯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称为“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深。而同时儒家思想又被很多人看作是“封建思想”的集大成,因此,自近代以来,它一直又是被批判的最厉害的思想流派。这样以来,就让人们有种误解,以为批儒就是批传统文化,尊传统文化就是尊儒,就是要搞封建那一套,在我们这个搞“全面现代化”的时代更是要与“儒”决裂,与“传统”决裂。习近平通过对儒家思想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肯定了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力地消除了人们的“学习儒家思想=搞封建制度”、“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等误解,也为积极利用儒家思想的积极因子为当代中国发展服务奠定了基调。习近平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4]”习近平并不否认“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又强调,“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习近平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诸多学说和思想体系,其中的合理成分都应被吸取并加以利用起来。
三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做了新解。习近平在深入考察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传统文化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兼收并蓄。习近平曾在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作用时,对传统文化的这一兼收并蓄特点做了精彩的描述:“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5]”二是儒家居上。习近平认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诸多文化传统,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后来居上,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对于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后来居上,习近平认为,这与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6]是分不开的。三是价值独特。习近平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拥有强烈的民族性,价值独特,这让“中国人”一词自豪而寓意厚重。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7]”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习近平认为,这三大特征乃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断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坚守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在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曾就国际局势和世界文化发展形势做出过明确地判断,他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并且倡导“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8]在这里,习近平点明了世界文化发展的主题——持续推进文化多样化。就中国而言,就是要着力于在世界发扬中华文化,并包容他国文化的“存在”。然而,要在世界发扬中华文化并非易事,需要克服一些难言的“苦境”,就国内来说,主要是要克服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博弈的难境,也就是要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华文明的关系;就国外来说,主要是要克服来自西方文化强国的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也就是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习近平为此开出了“药方”,他认为要破此局,必须要做到三点:
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发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习近平认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存在的优秀文明成果之一,其中蕴含着诸多真善美的价值因子,她是中国人赖以坚韧向前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向现代文明高峰发起冲击的最坚实的心理基础。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9]
其次,要辩证看待古今文化和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认为,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信,盲目自信就会变得自大而封闭,这是非常危险的,任何一种封闭的文化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消亡。我们对中华文化自信不是来源于“孤芳自赏”,而是来源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进步性。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从未中断,就是在于其善于吸取外来一切有益成果。因此,习近平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10]
最后,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认为,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创造主体自身眼界、理论素养、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其他社会因素、时代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会呈现出一些不好的、过时的东西,就算是一些好的内容也会因为其表现形式的陈旧而容易被现代人所“忽视”,因此,要发扬传统文化就必须要懂得取舍,“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1]而怎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习近平认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2]
已经制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了一些新判断,并提出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新的发展举措,这包括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然而这所有的“新”都离不开“旧”,都是以“旧”为地基的。这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作为必要的“文化地基”对于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新理想、新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习近平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理想实现”、“中国治理体系选择”、“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在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治理想实现的关系上,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中国梦是拥有丰富内涵的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也要建设丰硕的精神文明,因此,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那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3]
其次,在传统文化与中国治理体系选择的关系上,习近平认为,中国采取何种治理体系必然要看传统文化的“脸色”,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基因的重要构成元素,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行。这也就决定了,“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14]习近平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比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等,这些都能给中国共产党今天治理中国提供重要启示,必须要加强研究和认真学习。
最后,在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郁的“和”因子,“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这也使得“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 ‘国强必霸’的逻辑。”[15]因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和”因子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这些“和”因子以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很多高深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比如“道即阴阳”、“道法自然”等,这些都可以为解决当代全球性议题提供有价值的理念。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深入挖掘,可以 “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16]
习近平在充分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刻地论述,这些论述概括起来说,就是在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上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批判的继承原则,既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二是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原则,即要联系实际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坚持“百家齐鸣”的原则,即要让所有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文化因子“活”起来。这三大原则为我们今天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十三五”时期,践行好这三大原则,我们亟需在以下一些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在挖掘和保存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推进拥有诸多民族民俗文化文物馆藏资源的地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和数字化工程,为保存这些民族民俗文化文物资源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和技术条件,同时,广泛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地方民族民俗文化文物馆藏资源的创意产品开发,激活那些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文化资源;要在丰富和完善国家古籍、书画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努力抓好流亡和散失海外的古籍、书画回归出版工程,并启动一批新的古籍、书画整理重大项目;要扶持建设一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加强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乡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推进计划,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着力把“乡村祠堂+社区文化走廊”建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其次,在普及和推介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完善“总局+实体书店+网上书店+农村书屋”的优秀传统书目推介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图书配送质量提升计划,对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和音像资料的出版、发行、营销、购买进行必要的贴现、减税扶持;要加快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建设,积极利用新技术、移动媒体终端推介优秀传统文化;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好创新的文章,让更多的古代经典进入学校课堂与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传统与现代接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孔子学院”的模式,主动输出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主流文化舞台,走近各国的精英阶层,让她发光发亮。
最后,在清除传统文化糟粕和遗毒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毒的研究,弄清楚哪些是“遗毒”?实施传统文化“遗毒”分级分类工程,扎实开展反“遗毒”的理论宣传工作,把相关研究成果及时向全社会推广以“正本清源”;要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反对传统文化遗毒的文件、条例,促进全体民众形成共识,促进反传统文化遗毒工作更具操作性;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来消除传统文化遗毒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和“新儒家”是近年来在中国大地颇有市场的两大非马思潮,自2012年以来,在由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发布的国内外十大思潮榜单上, “历史虚无主义”和“新儒家”从未缺位,并排名靠前。[17]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发源于西方的社会思潮,它试图通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民族历史的碎片化、歪曲化的“重新解读”来达到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目的。它打着西方“普世价值”的旗号,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好的价值理念,并强调“唯有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引入中国,普及民间,中国文化才能‘充分世界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18]。新儒家是一种产自于本土的社会思潮,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全盘西化”论调进行批判的学术传统,它公开宣称要以儒学、儒教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宪法确认的指导思想地位。这两种社会思潮都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对于中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破坏性,我们必须坚决加以抵制和批判。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新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和历史观,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并能够正确地看待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这也就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新儒家思潮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新论告诉我们,要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新儒家思潮的消极影响,就必须要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和新儒家思潮最有力的举措就是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根本道路,换言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最终战胜历史虚无主义”[19]。而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工程,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回答事关全局的实践课题,着力探究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正确解析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着眼于对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努力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新途径新办法,“主动出击”,占领舆论信息传播制高点;必须抓住党的领导干部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这个“关键少数”,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人们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防范错误思潮扩张的长效机制,这包括建立起传播错误思潮的惩处机制、完备的网络信息流动监管机制等。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新论告诉我们,尽管中华文化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这样和那样的影响,但它们的影响始终都是附属的,从未主导过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质,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现在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能也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20]”而对于如何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新论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1]”这也就是说,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才能有效保证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会走到邪路上去。怎样才能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呢?习近平认为,这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生活化,促进广大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二是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包容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2]” 这也就是说,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首先得懂得“坚守”,即要坚守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她赋予了中国文化存在的意义和独特价值。当然坚守并非固守,如果一味地固守那将会造成僵化甚至退化,在坚守的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即要看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闪光点”和“存在意义”,肯定“他”才会有“我”,要善于从其他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有光彩而立于不败之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还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承方面,重要的是要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队伍;在创新方面,重要的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语言形式表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三是必须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要赢得广大中华儿女更广泛更持久的认同还是要走向世界舞台,赢得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认同,都需要建立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话语体系。只有建构起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才有可能讲好习总书记嘴里常说的那些“中国好故事”,也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听且听得进去。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在以下一些方面努力: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旗帜,学会用植根于中华民族基因的“传统话语”来讲理论、说道理;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吸取来自基层为当代中国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思想和语言;要着眼于回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话语体系;要努力提高中国特色文化话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强设置国际议题和制定国际规则的话语能力。
文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先导和媒介,因此,能否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新论深刻论述了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导向。具体来说,这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治理体系,只能创造性地建构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新论告诉我们,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治理体系。中国用自己的发展实践向世人证明,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必须要采用美国治理模式或者欧洲治理模式,相反,而是必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治理模式。当然,这并非是说我国已有的治理体系已经完美无缺,必须清醒认识到,相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要求来说,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第二,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新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该国的民情、文情所决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国家治理效益期盼。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以民为本的现代化,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在国家治理层面,我们必须要以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在社会治理层面,我们必须要以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目标;在公民治理层面,我们要以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目标。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反过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活动载体。
第三,我们必须将中华文化复兴作为国家治理的战略制高点来抓。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是由具体的一个个人来实现的,它的实现程度依赖于国家治理工作人员和社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思想观念、构建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是更为根本的治理战略。这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文化振兴,提高广大中国民众的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的战略制高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新论告诉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其支撑。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就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席岫峰.化成天下的历史轨迹——关于中国文化历史分期及发展走向[J].社会科学战线,2013,(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4-09-25:(2).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260-261.
[6]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重要论断[J].理论学习,2015,(6).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70.
[8]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全文)》,2015-03-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27632707.htm,2015-03-29.
[9]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2016-07-01,http://www.wenming.cn/djw/gcsy/yw/201607/t20160705_3495045.shtml,2016-07-05.
[10]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2013-08-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1/c1024-22635998.html,2013-08-21.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709/c373228-25258047.html,2014-07-09.
[13]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EB/OL].2014-03-2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8/c1024-24758504.html,2014-03-28.
[14]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 10/13/content_2764226.htm,2014-10-13.
[15]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 60 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1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7]潘丽莉,周素丽.2015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16,(03).
[18]张晓红等.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07).
[19]董必荣.虚幻的构境: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3).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56.
[2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2-24,http://www.71.cn/2014/1015/784123.shtml,2014-10-15.
[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64.
[责任编辑:符晓波]
Xi Jinping's Latest Discussion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ZHENG Zi-li
(HunanSocialSciencesAcademy,Changsha410003,China)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 on the them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any important occasions, which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xpounded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tical ideal realization ", "Chinese governance system selection",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se new theories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s,which provide a scientific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 a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to resist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New Confucianism";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the correct cultural valu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Xi Jinping, traditional culture, new theo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2016-10-19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研究”(2014M552136)的阶段性成果。
郑自立(1975—),湖南永州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D2-0
A
1003-4307(2016)06-00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