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全英
Ⅴ微课不“微”
●米全英
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合格的、有生命力的?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师胡铁生先生指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做成微课,微课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微课要聚焦于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必须对微课的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足够重视,它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才可能产生。一件好的微课作品需要教师反复打磨,精心制作。微课的“微”不仅是微、短、小,更应该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微课不仅是一种“碎片化学习”,更应该能引起学习者对于学习主题的兴趣和热情以及想要进一步探索更多相关知识的强烈欲望。微课就是真正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某个问题,让学生终身受益。
微课有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等优势。它既要体现学科的教学思想,突出教学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制作微课。我们制作微课,既要注重对单个知识点开发,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沿着“零碎——贯通——整合——聚焦”的知识创建顺序进行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课姓“微”,虽然短小,但这个“小”,不是规模小,而是切入点小,传授的知识点集中、单一。教师制作微课,要明白微课是微的课程,是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授,它包含着“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个要素,是完整的一节课,只不过这节课的教学时间短而已。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课例片段”(从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视频”(只是视频时间短但内容发散、主题不聚焦)、“微型讲座”(以教师大头像为主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灌输式传递式讲座),或者是“浓缩课”(把一节40分钟的传统课压缩至10分钟内的微课,内容和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学和互动时间)。故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做成微课,在选材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角度要新,内容要完整,并且这个知识点适合用多媒体表达,是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制作微课时教师要围绕知识点,要按照课程的四要素进行设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结构完整,达到“小而精、精而全”的效果,而不要为微课而微课。
微课虽是一个个“点”,但是这个“点”不是孤立的,它应该立足于整篇教材的“面”。“点”的学习是为“面”服务的。微课就该从学生、教学内容出发,一个微课解决一个知识点。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不考虑应用的、盲目的微课设计开发是徒劳的,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支持的微课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一个科目有很多知识点,好似一部连续剧,也就是一套完整的微课程。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所以,微课不微,是个系统工程。
“洗尽铅华才是真。”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从来不该流于空谈,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才应该是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微时代”,如何运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推进移动学习、促进终身学习,应该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思考的问题,从“增值”的空间来讲,微课不“微”!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高新区化家庄学校)
责任编辑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