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晓佳(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文/申晓佳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提要]当前“供给侧改革”成为高频词汇。本文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和我国的实际分析供给学派的发展,探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时期、基本国情和传统的需求拉动模式已无法持续,应该从能源方面、深化制度改革、坚定供给与需求并重的政策导向、培育创新精神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最近“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高频词汇。习近平在2015 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两会”期间,再次重提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经济学说史中供给学派的发展。19世纪初,萨伊在其著作中论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被誉为“供给侧”经济学派的开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革命”的发展,使得供给学派进入到非主流经济学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里根的减税政策使得“供给学派”重新兴起,称为“供给侧”历史上的第一次复辟。随后“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使得“供给学派”又继续湮没于主流经济学。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供给学派”才又重新以“供给管理”这种新特点的形式,重新回归至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供给学派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结合国家性质与实际情况,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主流西方经济学(即凯恩斯经济学)。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这一新的表述形式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表明官方经济学思想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转变为供给、需求“两手抓”,甚至更倾向于供给管理。
自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各种观点众说纷纭,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军表示,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发生在投入侧而非产出侧的改革;刘世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徐林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贾康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谢作诗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从政府角度应是保护产权、推行法治、简政放权、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即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因此有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就是“三去一降一补”;王佳宁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要素端和生产端的改革。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包括:第一,深化制度改革,构建法治环境;第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改革,实现产业和产能的优化升级;第四提倡创新精神,发展新产品、新技术。
(一)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矛盾和挑战。第一期叫做“经济增长换档期”,经济增长减速这是第一个矛盾和挑战。过去很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是靠数量扩张来摆平的,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减为“中高速”,某些问题就凸显出来;第二期叫“结构调整阵痛期”。“九五”计划时就提出需要改善调整产业结构,20多年之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旧没有完成。现在越来越迫切需要调整结构,实现结构优化,而这件事要付出很大代价和成本;第三期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国一直采取增加需求来拉动增长的政策,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从2008年底到2009年,用强刺激的政策扩需求保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率保住了,但是产生的负作用很大。最突出的表现是资产负债表内的负债率迅速提高,并已经越过警戒线,要防止泡沫破裂。
(二)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选择
1、能源、环境、空间压力约束。以“胡焕庸线”为重要线索来进一步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汽车空间密度及能源空间消耗密度等,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形成资源、能源耗用及相伴随的环境压力。这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使得以供给管理“非常之策”调整结构、优化供给环境、释放增长空间的任务,越发迫切和不容回避。
2、“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010年达到4,24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2014年GDP增速为7.4%,为24年最低,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人口红利”优势减弱、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环境问题、资源约束等问题凸显出来。“中等收入陷阱”最初出现在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之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人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特别是从落后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经济发展有可能失去发展动力,陷入长期经济停滞或负增长现象(Gill and Karas,2007)。在“十三五”及中长期,我国将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
3、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及财富差距有所扩大。将城乡、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保持在各方面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是我国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并将深刻地影响发展进程中的供给环境与机制优化问题。
(三)“三驾马车”需求拉动模式已无法持续。长期以来,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引擎,并被形象地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更确切地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可以发现中国最终需求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阻力,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目前中国经济客观需要供给升级,同时结构性分化过程正趋于明显。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仅靠需求侧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来提高潜在增长率,也就是改善供给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释放出改革红利,将成为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关键。
(一)能源方面。当前我国从能源的角度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产业体系高能耗、能源结构高污染和产能严重过剩等三大问题。对此,首先要节能降耗,构建能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针对当前我国高能耗的产业体系,供给侧改革要求构建能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各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降低产品能耗。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释放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同时可以缓解环境制约。二是重点发展低能耗行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培育新供给和新需求,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其次要建立能源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快发展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安全发展核电等。最后要化解产能过剩,构建适应新常态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行业退出机制,最终构建适应新常态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既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本成本。
(二)坚定供给与需求并重的政策导向。首先,在演化增长的视角下,强调从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并不意味着需求侧不重要了,只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升级才能促使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坚定不移推动需求侧的制度改革,促使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同发展;其次,供给学派的供给侧改革方案的基础是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当减少干预特别是需求管理方面,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强调以有调控的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所以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不排斥政府宏观调控和需求管理。同时,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进程后期,供给与需求的两类协同机制并行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经济发展约束兼而有之,这就要求我们的宏观调控不仅要合理化解供给抑制,也要不断释放需求潜力,特别是以降低长期利率(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创新激励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等为代表的政策手段,兼具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的政策效应。
(三)深化制度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领域部署。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制度改革领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建制度。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制度改革,政府最重要的还是要建设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建设好的法制化的市场体系,提供良好的、公平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吴敬琏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把政府比喻为搭台子的作用,企业才是市场大戏的主角。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的制度法规等,由企业自发的创新、控制产量等。
(四)培育创新精神
1、利用创新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改造传统产业,把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努力推进产品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整合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升国内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应积极运用创新理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公共产品的总供给,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
2、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要求激活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主线,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从要素投入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首先,要着力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地通过市场化自主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建立“统一开放、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最后,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失业金、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从而解决“转得出”和“留得住”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马常艳.解读“供给侧改革”[J].商周刊,2015. 25.
[3]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 3.
[4]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 1.
[5]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 12.
[6]鲍烨童.“供给侧改革”:政府搭台子,企业是主角[J].中关村,2016. 1.
[7]代法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经验和对策——基于44个国家的跨国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4. 2.
[8]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3. 9.
[9]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 6.
[10]刘瑞翔,晏维龙.“三驾马车”绩效评估与中国经济需求结构失衡[J].南京社会科学,2015. 8.
[11]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 12.
[12]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 12.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