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07)
中琉对涉外事件的应对
——以《历代宝案》相关文书为例
吴浩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7)
摘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东亚的扩张,不可避免会对原有东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以《历代宝案》相关文书为例,还原中琉两国在这一时期的反应,揭示传统封贡体系在外力冲击下呈现出的消极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历代宝案》;中国;琉球;涉外事件
古代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将周边有所往来的国家皆视为中国藩属国,很多国家出于种种目的也乐于纳入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封贡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臣属关系,对维护东亚地区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十九世纪初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洲的势力不断膨胀,对以清朝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造成破坏。琉球王国文书集成的《历代宝案》别集《咈英情状》收录了琉中两国关于法国和英国要求对琉球进行通商、传教事件的往来交涉文书,为研究这一时期西方殖民者对东亚秩序的影响提供了佐证。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西方国家在确立自身资本主义统治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要求它不断对外进行扩张,把全世界都卷入资本主义的潮流中。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通商和传教。此时西方殖民势力积极向东亚地区进行扩张,不但在东南亚地区站稳脚跟,并努力向亚洲大陆和东海发展。1840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利,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美国也在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法国殖民者不甘示弱,1844年7月以刺萼尼为首的使团率领八艘军舰到达澳门,以武力恫吓、要挟清政府,提出援引英、美先例订立条约的要求。10月24日,中国与法国签订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即《黄埔条约》,不仅取得英、美在华相同的利益,还取得在通商口岸传布天主教、保护教会财产等特权[1]。
就在中方定议对法通商条约的同时,法国人也并非无所事事。早在前来中国之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十一日就有一艘法国兵船来到琉球那霸洋面,琉球国王随即派人访问来历。籍由船上一员中国通事,法国告知琉球国该船为“佛朗西国第一号战船,其总兵名为夥尔烈路璞朗,上共有二百三十人,自广东澳门起程来买粮食并买木料修补船上折处等语”[2]。琉球国王本着友善以待的原则,发给生活补给品。紧接着法国总兵称:“我国恒与中国通盟好,交接亲切,特令各战船总兵去中国邻近诸国求通和结好,往来贸易……令要留执事夥尔咖助同通事粤五思且在于贵国等由。”[2]法国希望能与琉球国交通往来。琉球国王以“敝国蕞尔蜃疆,土瘦地薄,物产不多,金银无出,不能广与他国交通。若结好佛国,往来贸易,洵恐烦累频繁,逐招颠覆之忧”和“且使他国人上陆淹留,素系国家严禁”[2]为由,拒绝了与法国的通商和法国人的逗留。但法国总兵并不听从琉球国王的劝说,于十九日强行留下执事夥尔咖助和通事粤五思后开船离开琉球。根据考证,此执事应为法国传教士西奥多·奥古斯丁·福尔卡德神父。据该执事禀称:“然英国见其居于中国日本之间,两国货船可聚于此,逐有心取之者。”[2]法国想要阻止英国,出于公义不忍心先于英国将琉球吞并,于是就想要对琉球进行“格外保护”。同时通事粤五思还威胁琉球国王:“佛国战船自西东来,化费无限。若深知其意得万全之计,则有吉无凶,否则祸福难料。近闻西土各国有议曰:‘凡天下不与吾西土通好者,伐之。’更曰:‘琉球不通西土和好,必为西土疆国所有。倘或糊然绝彼和好,是自招怨也。’”[2]法国执事还提出要传播天主教以帮助琉球国“远绝将来凶险,不受些微灾害。”[2]面对赤裸裸的恐吓,琉球尚育王并没有屈服。他认为琉球地处海隅,承蒙中国皇帝护佑才得以国泰民安,永享太平。如今如果屈服于法国淫威,转投法国怀抱,无疑是忘恩负义的。琉球国自从与中国建交后,一直奉行孔孟之道,以儒家学说为正统,“若今学天主教则上负天朝黜异端以崇正学之至意,下开海国惑邪说而昧良心之弊窦”,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法国关于开放、通商、传教的提议。尽管尚育王拒绝了法国的无理要求,但一方面鉴于该事件为藩属国涉外事件,琉球国有义务向宗主国汇报,另一方面也担心遭到法国报复,琉球国欲请求中国给予保护,故在给福建布政司的咨文中将此事件过程详细报告给清廷。
福建布政司接到琉球国贡使毛嘉荣等带来的咨文,不敢怠慢,急忙转给闽浙总督,上报道光皇帝。彼时的中国刚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大清帝国已初显颓像,当年七月刺萼尼为首的法国使团到来,更让中国政府神经倍加紧绷。琉球国传来的咨文内容涉及到当时最敏感的涉外事件,而当事国又是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之一,满清政府自然不会怠慢。道光皇帝下旨着在广东与法国全权商定中法通商条约的耆英查明情形,同时让福建布政司先行回复咨文安抚琉球国王,等耆英查明奏到后再行谕知。十一月十三日耆英回奏称,法国派往琉球兵船是在中法《黄埔条约》未签订之前,现在条约已经签订,因此已经与法国方面进行“晓谕”,福建布政司即于次年四月二十五日回复咨文告知琉球国王,并转达中国政府对琉球国王“恪守臣节”的嘉奖。
西方殖民者并没有因清廷的“晓谕”而停止对琉球的窥伺。紧随法国殖民者的步伐,英国殖民者的船影反复出现在琉球。据琉球国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八月初四日给福建布政司的咨文中称:“……道光二十四年十月据本国属岛太平八重两山各地方官先后报称上年有英国船只到来,数人上岸巡海环山,试水浅深,量地广狭……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又据八重山辖下与那国地方官报称本月有英国船只到来度量地方……有大英国领事李大郭送来文凭一纸……五月十五日果有该国船只到来那霸洋面抛泊……于十七日开船回去。又至七月初九日,另有该国船只到来……于二十日两船连宗开行。”[2]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初五日,又有英国船只来到琉球,这次英国船只不再是来琉球测量,而是带来了其后令琉球国两代国王都头疼不已的英国医生伯德令一家[2]。伯德令携带家眷儿女与通事上岸,留在琉球开设医馆,一呆就是八年。同时法国人也没歇着,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初七日,有法国船一只到达琉球,告知琉球国王“数日之后必有吾国元帅到来,要与贵国相约结好交易,令先报知。”[2]五月十三日,两艘法国舰船果然到达琉球,再次向琉球国王提出开放通商和传教的要求,并无视琉球国王的多次婉拒,将执事法国传教士西奥多·奥古斯丁·福尔卡德神父和通事粤五思带走,新留传教士伯多禄于琉球;闰五月十二日又有一艘法国船只因在琉球国大岭村洋面触碰暗礁,琉球国遣派数十只小船救援,该船在六月初二日“放洋回去”;七月二十五日法国总兵黎峩舰船来到琉球,告知琉球国王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及时接走伯多禄,担心其孤身一人独居琉球,因此又留下传教士亚臬德陪伴伯多禄。琉球国王万分无奈,只能一方面好生安顿这些外国来客,另一方面不断向福建布政司发送咨文,恳求代为上奏。
琉球的咨文再三发送的咨文尽管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但当时的中国政府懦弱无能,面对西方殖民者咄咄逼人之势毫无办法,只能进行惯例外交照会,请求英、法两国政府依据已签订的所谓“和好”条约章程,将逗留琉球的外籍人士撤走,并不要再侵扰中国藩属国琉球。然而弱国无外交,尽管法国使臣刺萼尼在与耆英的交涉中保证法国“既与中国和好,约定章程断无违背……今俟后咈囒哂船到彼就可将二人带来粤门北……”[2],满清政府将其告知琉球国,欲等法国人撤走传教士后照会英国人,援引法国为例让英国医生伯德令也离开琉球,但事实上这些愿望都一一落空了。法国人一边给满清政府打着口头支票,一方面却没有丝毫愿意撤走滞留琉球传教士的意思。尚泰王即位之际,亚臬德死去,伯多禄也离开琉球,但伯德令一家却一直滞留。清朝政府虽然应琉球要求与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和文翰持续交涉,但英国公使反复强调琉球在中国版图之外,因此自己无权强制伯德令离开。伯德令在琉球一呆就是8年,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才随叩开琉球国门、逼迫琉球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琉美修好条约》的马休·佩里舰队离开琉球。在那之后,咸丰五年(1855年),法国提督格冉率舰队至琉球,以武力胁迫琉球签订《琉法修好条约》;咸丰九年(1859年),荷兰提督昉·卡佩莱尔(Van Kappeler)率荷兰舰队至琉球,签订了《琉兰修好条约》。从此,西方殖民者彻底打破琉球国封闭状况,西方势力进入琉球,琉球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之中。
从《历代宝案》收录文书中看这一时期对涉外事件处置,毫无疑问,琉球已经尽到自己最大努力,拼命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通商,意图保全自身传统,维护琉球王国的平安稳定。琉球国之所以拒绝与法、英等国进行开放通商,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点:
(一)法国和英国要求琉球约好交往,并不是携带礼物,抱着和平友好的态度而来。
根据《历代宝案》中琉球国王向中国政府描述事件中的语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方殖民者都是以“胡萝卜加大棒”的姿态出现在琉球人面前。英法两国来到琉球,多是开着军舰,架着大炮来到那霸,一旦琉人不同意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撕破和善的画皮,恐吓威胁琉球国王。法国通事粤五思就放言:“佛国战船自西东来,化费无限。若深知其意得万全之计,则有吉无凶,否则祸福难料。近闻西土各国有议曰:‘凡天下不与吾西土通好者,伐之。’更曰:‘琉球不通西土和好,必为西土疆国所有。倘或糊然绝彼和好,是自招怨也。’”法国传教士西奥多·奥古斯丁·福尔卡德神父在解释为何要将天主教传入琉球,也是以想“帮持贵国远绝将来凶险,不受些微灾害”为借口。西方殖民者以“危”恐吓琉球国王,妄图让琉球人屈服,然而这恰恰遭到了琉人的反感。琉球国自从与中国建交,深受中国恩惠。中国讲究“怀柔远夷”,一贯对琉球薄来厚往,使得琉球获益良多,就算清初顺治帝欲让琉球归顺而不得之时也不曾恐吓、威胁过琉球。相较而言,自然琉球国更加心向中国,而对西方殖民者抱有更大的防备心理。
(二)西方传教士想在琉球王国传播的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琉球一贯秉持的以中国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相互冲突。
琉球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崇儒重教,有邹鲁之风,被誉为“守礼之邦”,至今守礼门仍然是冲绳那霸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的儒学自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对西方学说一贯斥以“异端邪说”之称,因此尚育王认为如学天主教则“上负天朝黜异端以崇正学之至意,下开海国惑邪说而昧良心之弊窦”,坚决不允许天主教徒在琉球传教。
(三)西方势力的介入,打破了东亚封贡体系制度的封闭性,也给琉球带来极端不稳定感。
西方殖民者要求与琉球国交好,让琉球国开放通商,允许外国人居住传教,换而言之,就是以殖民制度取代原本的琉球封建制度和琉中封贡制[12]。这相当于要倾覆现有的琉球国体制,威胁到尚氏王朝对琉球的掌控,这是琉球国万万不想看到的。
与西方交往对于琉球而言也并非一无是处。如英国伯德令滞留琉球期间建立了医院,医治病患并传授医术。时值琉球天花肆虐,琉球本土大夫沿用人痘吹鼻法预防天花,对医生或者接种者都有一定风险,且效果不好。琉球医生松景慎得知伯德令掌握一种更加先进的预防天花方法时,不惜违反禁止与传教士接触禁令与之会面。伯德令在海岸的洞窟中秘密将牛痘接种法传授给松景慎,习得此法后,松景慎用雌牛肿瘤制作疫苗向小孩接种。疫苗的效果很快得到琉球王府的认可,松景慎因为引进牛痘接种法,使得天花在琉球得到有效控制而被誉为“琉球种痘之父”,并在那霸护国寺内立碑纪念。应该看到,防治天花有英国医生伯德令的一份功劳。但无论如何,琉球统治者看来,与西方殖民者交往总归弊大于利,故才屡次致文清廷请求干涉。
然而不幸的是,此时的中国政府处理涉外事件已经力不从心。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落下帷幕,中国从此迈入近代史,“天朝上国”的遮羞布将在未来一块块被撕扯下来,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此时的大清王朝已臻暮年,病态龙钟,危机四伏,面对西方势力的侵略,已自顾不暇,更无精力顾及自己的藩属国琉球。故面对琉球国王三番五次的诉求,也仅能是督促有关官员照会法国使臣、咨文英国公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期望两国能将滞留琉球人员撤回。可以说,这种外交姿态是相当软弱的,当然不可能得到英、法两国的积极回应。法国一方面通过使臣刺萼尼之口告诉中国政府法国不会去侵扰琉球,一方面继续向琉球派遣军舰威胁琉球国王进行互通;英国驻中国公使借口琉球非中国领土而拒绝协助伯德令撤离琉球。两国都用各种方式和借口推诿,拒绝中方提出的以已签订条约为例,停止骚扰中国藩属国琉球的提案。1846年前后中国国际地位实在一落千丈,已无法平等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往来。
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特性也不会允许西方列强停止对琉球的侵扰。琉球在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可以说非常优越,刚好位于西边中国、东边日本、北边朝鲜、南边东南亚诸国的中心地带,琉球可作为西方殖民者立足东亚的跳板,为往来的贸易商船、军舰提供补给。特别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大国尚处闭关锁国之时,如果能开放与两国皆有密切联系的琉球国作为通商口岸和军港,能让西方殖民者在远东地区取得立足之点,会给中日两国尤其是中国带来巨大压力,这是西方殖民势力所愿意看到的。例如在1846年中法《黄埔条约》谈判过程中,法国甚至以公开索取琉球群岛作为威胁的筹码逼迫中国政府同意签订条约[13]。因此西方诸国不遗余力地想打开琉球国门,终于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美国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率领舰队敲开了琉球国门,随之尔后日本也被迫放弃锁国政策。26年后,1879年日本正式废藩置县吞并琉球国,东亚封贡体系在外力冲击下首先从内部瓦解了。
参考文献: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M].北京:三联书店,1957,57-64.
[2]历代宝案影印本:第十五册[M].台北:台湾大学图书馆,1972:,8740,8737,8738,8739,8748-8749,8750,8766.
[3]朱法武.外力冲击下的中琉封贡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109-110.
[4]金重远.拉萼尼使团和中法黄浦条约[J].世界历史,1981 (1):59.
(责任编辑:陈果)
Respond to Foreign Events in China and Ryukyu the Ancient Treasure Case Related Instruments Case
WU Haoyu
(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Fujian and Taiwa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 forces in East Asia, it would be inevitable to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original order of East Asia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the“ancient treasure case”related instruments Caseas an example, to restore the re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in the period ,in order to reveals the negative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seal system in the impact of external shocks.
Key words:Ancient Treasure Case; China;Ryukyu; foreign events
中图分类号:K2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2-0046-04
收稿日期:2015-09-23
作者简介:吴浩宇(1989-),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琉关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