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驱动研究

2016-03-16 12:39林美辰刘淑兰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乡贤机制文化

林美辰,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驱动研究

林美辰,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而乡贤文化是乡村治理的内生因素。在转型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乡村文化匮乏、人才流失、基层政府认同度降低、乡村社会道德滑坡等一系列挑战。弘扬乡贤文化是加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主要体现在维系乡情纽带、规范乡土秩序、传承地域文化、带领崇德向善、奉献知识技能、促进改革发展等方面。通过弘扬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应该采取以下做法:建立互动参与的文化传承机制、多元协商的社会共治机制、畅通有序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及礼法兼治的矛盾解决机制。

乡贤文化;乡村治理;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乡村治理是维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影响乡村治理的内外在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乡贤文化蕴含着古代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理念和化育策略,也是加强乡村治理的内在因素和驱动力。如何在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弘扬和发挥乡贤文化的教化、服务、引领等作用来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利用乡贤文化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各界精英,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对于促进乡风文明、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转型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

乡村治理是实现美丽乡村的关键命题之一。乡村治理研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转型期的乡村社会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发生变化,传统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气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传统乡村文化出现没落;另一方面,城镇化的“虹吸效应”带走了大量乡村优秀人才等,都导致了乡村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

(一)乡村文化匮乏

文化是乡村治理的灵魂,乡村文化反映村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生活行为,滋养着乡村社会。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的差异,每个乡村随着历史的变迁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都发生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统的乡村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出现匮乏,个别农村地区出现“丧事跳艳舞”助兴、农村新春豪赌等不良之风。并且,乡村文化基础建设的不足也是乡村文化匮乏的因素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显示:目前我国乡镇(街道)文化站仅有四万一千多个,无法满足我国农村六亿人口的文化建设需求。乡村文化的匮乏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村民集体意识的淡薄以及邻里和睦之情逐日淡化,甚至矛盾也逐渐增多;村风民俗发生变化,如过奢操办红白喜事等多方面问题。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和谐,也加大了乡村治理的难度。因此,迫切需要先进的、富有活力的文化来挽救乡村文化,同时滋润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实乡村社会治理的内部力量。

(二)乡村人才流失

人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建设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乡村治理是在特定的人和社会基础上发生的,而人的条件又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生因素,其包括了农民的价值观念、素质以及生活状况等。因此,一定意义上说人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社会活动已不再是单一的农耕活动,工业活动持续推进使得农业活动比重下降,加之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大量使用,降低了农业活动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度,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城镇化的虹吸作用使得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乡村人员出现空心化。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城镇人口达到74916万人超过农村人口61866万人。人员的缺乏导致乡村村政萧条、公共基础建设不完善、乡村缺乏青壮年的劳作力、“三留人口”增多等问题的出现,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用优秀的、融合性的文化吸引人才回巢建设乡村,为乡村发展储备人才是当前乡村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基层政府认同度降低

现代乡村治理简而言之,是由基层政府与村“两委”以及村民共同合作对乡村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基层政府、村两委以及广大村民在内的多元主体在基于相互信任、相互谋划的基本前提下共同参与、合作,从而形成乡村治理的利益共同体。

据调查显示,现在仍有乡村存在农村集体耕地被地方政府滥征用、部分村干部损公肥私等欺上瞒下的行为,还有基层政府受“官”本位思想主导,在处理矛盾纠纷等问题时同村民沟通较少等问题。上述问题派生类似贵州翁瓦安县“6·28”事件、四川邻水骚乱“5· 16”事件,正是群众对基层政府认同度降低的现实表象。可见,群众对基层政府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其参与村庄公共事物积极程度和对基层政府作为认可的直接因素,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同乡村治理的绩效成正比。因此,从先进文化入手,以柔性的方式创新乡村治理的机制与手段,成为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重要策略。

(四)乡村社会道德滑坡

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伦理道德深厚的社会,现代的乡村社会应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邻里之间友爱、团结互助的社会。原本单纯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网络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多元社会意识的渗透,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发生裂变,农民传统的思想和行为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乡村道德危机重重。

乡村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其随着传统优秀道德的消解而出现一系列问题。其表现为:小农意识的回归,村社集体利益受损;乡村失序严重,邻里关系的陌生化,村民、亲人间极易为琐事反目,如湖南新化县炉观镇沙井龙村二组村民邹湘南因邻里纠纷砍杀8名乡邻、武穴董姓男子因田地纠纷多番恐吓乡邻等邻里冲突事件的发生;部分村庄还出现村委行政受到少数宗族、家族庞大势力的影响,使村民自治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等,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乡村社会伦理道德的变化,根本还是源于人的变化,农民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和处事方式等都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败。因此,需要用先进的文化教化乡民,重塑乡村道德秩序。

二、弘扬乡贤文化是加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研究主要针对治理运行机制、外部条件和内生基础进行,其中内生基础包含了内生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对乡村治理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乡贤文化作为根植于乡土文化的优秀代表,富有乡村特色传统,是一种可被村民普遍认可并不断传承的文化形态,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生因素之一。因此,传承发展乡贤文化有利于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强化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一)维系乡情纽带、规范乡土秩序

乡贤生于乡村,深深的乡愁情节维系着远在各地的乡子,乡贤文化是最能激发游子回乡,报效桑梓的力量。古代的乡贤年轻时在朝为官,年老则返家为绅为家乡奉献。而在现今社会有像浙江上虞乡贤回乡贡献并推动上虞经济发展的鲜活实例。通过发扬乡贤文化的凝聚力,呼吁和吸引乡贤回乡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必要手段。

同时,乡贤文化包含着古代贤人治村的经验,在古代乡村社会起到规范乡土秩序的作用。《周礼》中曾记载过“德化主义”乡贤建村理念;《吕氏乡约》是由地方乡贤自发制定并实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在现代社会,乡贤文化有涵育、教化文明乡风的作用,如广东省云浮市利用乡贤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就颇具成效。由古及今,乡绅或贤达人士历来都为乡村公共事务、村风文明、乡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发挥乡贤文化引领、教化的作用,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民规民约的制定,更易于被村民所接受。

(二)传承地域文化、带领崇德向善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延续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包括民俗、乡村文化和民间建筑等。乡贤文化是对乡贤事迹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文化,而乡贤多致力于保护乡村资源和传承地域文化。诸如浙江省绍兴市稽东镇冢斜村党支部书记余茂法毅然决然辞官回乡保护古村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乡贤研究会对祝英台故里祝氏祖堂进行保护与修复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乡贤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宣扬乡贤文化是对保护地域文化的一种呼吁,更是社会力量的不断整合与凝聚。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2]乡贤文化是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的文化形态,在民间一直起着道德引领和精神教化的作用。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影响和激励着年轻一代人;再如现代不少城市中的“托举哥”、央视“感动中国”的人物等“新乡贤”群体,他们的嘉言懿行感染着周围的人。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新乡贤”不仅可以利用自身对故乡了解的优势,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发挥崇德向善的引领力,凝聚乡村力量推进乡村治理,成为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主力军。

(三)奉献知识技能,促进改革发展

在知识经济的大变革的浪潮中,乡村社会需要以知识技能作为支撑,来推动乡村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国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乡村社会原有的秩序、结构必然受到改革因素的影响。在这两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需要知识技能和改革共识的动力支撑,而新乡贤群体正好契合了这一动力需求。

新乡贤自身富有双重优势,一方面新乡贤大多见多识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他们成长于乡土并有强烈的反哺意识。如福州市永泰县礼柄小学教师兼校长汪义勇矢志教育、扎根山村,他被誉为“乡村留守儿童的守护者”“留守儿童的亲人”;重庆璧山福禄乡村医生邓世友无偿行医,他的号码被乡亲们称为云雾山上的“120”。这些事迹呈现了当代乡贤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奉献乡里、造福人民的伟大情怀。乡贤们以群体整合的力量推动乡村治理,让乡村治理更多地体现人民性和时代性。因此,通过弘扬和发挥乡贤文化的聚力作用,推动和吸引广大乡贤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为家乡倾囊献计,成为乡村治理的必要之举。

三、弘扬乡贤文化,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机制是保证事物各部分协调运作的一种有效运行方式,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必然需要以创新的乡村治理机制作为外在支撑和保障。乡贤文化不仅凝结古代治理的精髓,又与时俱进,融合了现代社会的许多先进因子。因此,通过弘扬乡贤文化,能够有效地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成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剂和润滑剂。

(一)建立互动参与的文化传承机制

乡贤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效延续。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治理结构、功能作用等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乡贤文化所蕴含的忠、孝、礼、仪等观念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乡贤作为乡村德行的代表,其行为、精神都对村民的行为起着示范、匡正的积极作用。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乡贤研究会作为一个文化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于2008年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善于保护挖掘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并让百姓能够参与互动、资源共享,以实现善治的和谐状态。鉴于此,要创建互动共享的文化传承机制,就必须做到:

1.创立乡贤研究会

研究会需要动员村民共同参与乡贤资源的发掘、整理,累积大量珍贵的地域文史资料并出版,形成可以传阅的文本形式,进而便于文化的保存和流传。

2.成立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小组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宝藏,政府应当组织或者联合乡贤及热心村民组建文化保护小组对濒危的优秀文化进行挽救和保护。

3.创建文化礼堂

基层政府可以通过联合村两委及乡贤在乡中设立文化礼堂,让村民有一个固定的互动交流场所。通过在文化礼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特色讲堂,有效地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培育和宣扬乡贤文化,同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多元协商的社会共治机制

乡贤文化本身是一种互助、和谐的文化,要加强乡村治理,形成良好的治理状态,需要通过发扬乡贤文化来建立一种多元协商的社会共治机制。多元协商意味着需要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创造一个人人参与、各尽所能的大环境,从而实现乡村的善治。

多元协商的社会共治模式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的民主性,对社会资源整合的提升、群众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热情度的提高起到一定刺激作用。通过弘扬乡贤文化,借力乡贤地域、人脉、资源等优势,形成一种“以乡治乡”的有效方式,是对基层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创新。对此,应该着眼于以下几点:

1.创立乡贤理事会

理事会成员由基层政府、村两委以及有威望的乡贤和热心于乡村建设的人士、代表组成,强调共治,其职责是处理矛盾和纠纷、推进乡村建设及村民自治。共治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乡贤资源,形成一个官民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2.建立协商议事会

议事会通过邀请乡贤理事、党员以及村民代表共同商榷乡中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策,这种议事方式既可以改变以往少数人决定乡村事务的做法,又可以集思广益,为村庄献计献策,进而赢得村民的支持。

(三)建立畅通有序的人才引进机制

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发挥乡贤文化的凝聚作用,是吸引乡贤们携资金、人才与技术反哺农村,推进乡村治理,解决农村空壳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城镇化的要义,不在于物理空间上的塑造,根本是对人的塑造。”[4]可见,乡村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乡贤资源是乡村蕴藏的巨大宝藏,乡村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乡贤。建立一个畅通有序的人才引进机制,呼唤乡贤回乡奉献有重要意义。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实行乡贤人才工程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以乡情为纽带,吸引乡贤回乡办实业。鉴于此,建立畅通有序的人才引进机制需要:

1.建立“乡贤人才信息库”

人才信息库是一个连接乡贤与家乡的重要平台,在信息库建立之后,需要主动沟通、增进感情,可以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以村委或乡贤会的名义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向乡贤表达问候,同时也表达希望他们为家乡发展服务的诚意。

2.联络他乡贤子

在建立乡贤研究会后,通过搜集、整理乡贤资料,组建联络小组联络在外乡贤维系乡土之情,同时邀请乡贤回乡与村民互动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3.搭建回乡平台

平台的建设需要在政府的大力助推下实行,为回乡人才营造一个有保障的环境。一方面,回乡平台的搭建有效地牵引人才回乡;另一方面,为乡村建设储备和培育一批有学识有技术的骨干力量。

4.开展各种民奖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可以在乡中现有的人才中评定,对于评选出来的人才,由政府组织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等,通过获奖者的现身说法,激励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又增添信心为乡村经济做出贡献,在群众间形成一种由点及面的效应。

(四)建立礼法兼治的矛盾解决机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依法治国,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基于礼俗文化下的道德社会和熟人社会,而法对现代社会秩序的约束作用不可或缺,乡村社会亦是如此。因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礼法兼治,既要发挥法治的强制性规范,又离不开礼俗的柔性化规范。

现今,乡村社会法治化在转型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法治意识不能有效的在农村落地生根,并内化于村民行为。把乡贤文化对乡民的治理之道编入现代法治体系中,既是一种思想、理念、价值的本土化,使现代法治更接地气、更实际、更具操作性,也是完善现代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6]鉴于此,创新地将乡贤文化中蕴含的古代礼俗、礼教精华同现代法治相结合,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礼法兼治的矛盾解决机制是既有助于乡村矛盾的缓和、化解和消融,又符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民约

邀请本土乡贤参与乡村乡规的制定,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融合现代法律制度,制定符合民俗民情的村规民约。

2.建立有效的调解部门

基层政府可以联合乡贤,在乡村里建立一个矛盾调解办公点,处理乡中大小事情,乡贤基于自身同村民之间联系的天然优势,借助其影响力来公平公正的化解矛盾。

3.开展普法活动

新乡贤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法律宣传和学习的部门,将精通法律知识的乡贤整合起来,并定期给村内干部、村民传授法律知识,提升他们对于法律解决社会纠纷作用的认识,从法理上解决矛盾纠纷。

乡村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需要解决乡村治理的难题。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文化的化育功能,汲取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经验,整合、凝聚乡贤资源,这是乡村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动力。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的文化传承机制、社会共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以及矛盾解决机制,即有利于促进乡土文化的延续、基层民主的建设、公序良俗的形成等,又有益于为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一套合理、有序的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2]刘奇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EB/OL].(2014-09-16)[2015-06-30].http://www.wenming.cn/syjj/tt_syjjq/201409/t20140916_ 2179779.shtml.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建,2014(3):04-06.

[4]刘伟,严红枫,叶辉,等.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J].人民文摘,2014(10):26-28.

[5]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2).

[6]段晓静,陈娟.乡贤文化与中国现代法治治理[J].法制与社会,2015(1):205-206.

(责任编辑:冯起国)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e of Village Sage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

LIN Meichen,LIU Shulan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A sound r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the core of the rural governance.The endogenous factor of the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culture of village sages.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our country,the rural governance of our country is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such as weakening of rural culture,brain drain,low recognition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moral decline.The culture of village sages represents the standard order,cultural inheritance,the orientation of goodness,dedication of the good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etc in the countryside.And both the culture of village sage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require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establish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cultural inheritance,multiple negoti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work,open and orderly talent introduction mechanism and the mechanism of resolution to conflicts.

culture of village sages;rural governance;mechanism of innovation

C05

A

1674-2109(2016)11-0023-06

2016-03-22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度项目(FJ2015B041);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度第二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KFS201532)。

林美辰(1991-),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刘淑兰(1971-),女,汉族,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乡贤机制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谁远谁近?
南安乡贤再发力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