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留守学生之家发展现状研究

2016-03-16 12:03:41
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儿童功能学生

张 永 辛 勇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文化与教育】

四川省留守学生之家发展现状研究

张 永 辛 勇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日益突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出于生计,父母忙于外出工作,孩子不得不加入留守儿童的队伍。本文选择四川省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学生及当地的留守学生之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式,掌握当地留守家庭的发展现状。

留守学生之家;农村;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1]我国现有近1.5亿农民在外务工,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外出务工人员因为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影响,自身经济条件和就学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人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就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转型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数量、规模的扩大而日益突出。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300余万,由此产生了农村留守学生(儿童)群体254万余名。

一、留守学生研究概述及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中间诞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儿童),这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据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扩大,占农村儿童37.7%、全国儿童的21.88%;46.74%农村留守学生(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2]

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2006年以来,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建立了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党政主导、团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省共建“留守学生之家”5436所,逐步形成了以“留守学生之家”为主,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区警务室、党团员活动室、儿童友好家园等阵地为配套的阵地网络,基本实现对留守学生有效覆盖,在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二、四川省留守学生之家的现状研究

(一)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四川省留守学生之家的现状,本次调研在全省随机抽样150家留守学生之家,历时三个月,分别走访了17个市州65个县153个乡镇的153个留守学生之家。回收基本情况调查表153份、学生问卷7197份、工作人员问卷707份、相关方问卷65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后总的有效数据是学生问卷6 804份、工作人员问卷664份、相关方问卷587份、基本情况调查表153份。

本次调研综合采用实证研究、文献资料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之家负责人、工作人员及相关方(教师、家长、志愿者等)进行调查研究和访谈。调研内容涉及留守学生之家基本建设情况、留守学生之家运行状况评估、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

本次抽样的学生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儿童)占34.9%,父母有一方出去的留守学生(儿童)占29.9%,综合起来发现整个调研对象中4409名留守学生(儿童)占64.8%,另外35.2%的学生共2395人是非留守学生(儿童)。

在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的情况下,62.4%的留守学生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生活,11.6%的是单亲家庭,9.8%的和哥哥姐姐一起生活,10%的和其他亲戚一起生活,最后竟然还有6.2%的留守学生独自生活。调查表明,大多数留守学生(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都是和年迈的祖父母生活。

(二)资金分析

1.留守学生之家每年运行经费(不含硬件建设):无运营经费所占比例不多(16.1%),5000元以下的比例最高达到35%,5000-10000元之间的占26.6%。而一万元以上的占比22.4%,凸显运营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2.留守学生之家资金来源:留守学生之家资金来源比较广泛,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40.3%)、企业捐赠(13.2%)、基金会捐赠(4.9%)、其他(31.9%),还有部分是几种来源的组合,共占9.7%,能同时利用几种资源的所占比例不大。3.留守学生之家经费途径:团县委、县妇联、镇政府、学校自筹、教育局、县政府、学校自筹、企业捐赠。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1.阵地建设方面

场地相对有限;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但部分设备陈旧、更新较慢;个别地区留守学生之家布局不是很合理,选址建设前缺乏需求调查。

2.专业队伍方面

留守学生人多面广,缺人力,志愿者流动性较大,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和时长难以保证;教师兼职压力较大,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好调动;严重缺乏艺体特长、心理辅导的志愿者和人员;社工专业队伍参与度不高,西部计划作用发挥不足,针对志愿者开展的专业性培训严重不足。

3.服务供给方面

留守学生之家的活动不能满足留守学生(儿童)的多元化需求,个别地区留守学生(儿童)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关爱活动不丰富,活动开展呈现出定向化、“死板化”的倾向;关爱较多,深度关怀较弱,没有做到对留守学生的全程关爱。

三、留守学生之家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一)功能分析

调查发现,留守学生之家具备多重功能,主要表现在学习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心理功能等多个方面。本部分综合通过比较功能实现较好和不太好的情况,了解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综合功能及其实现情况,以及在哪些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调查发现,功能设置比较完善,总体情况较好。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留守学生之家的主要功能特点有以下几点。

1.学习功能突出

一方面,留守学生之家有助于留守学生(儿童)更好地完成功课与作业,避免放学后无人监督无处可去的问题,可以在家完成各项功课与作业。另一方面,因为留守学生之家的教师或外来的志愿者带来了新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诸如舞蹈、绘画、计算机等。

2.社会功能显著

留守学生之家作为一个平台,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对父母、教师、同学,以及其他社会各方。留守学生之家对学生之间友谊发展的功能突出,社会实践锻炼功能也较好,说明留守学生之家有利于学生开发利用身边的朋辈资源,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3.文化功能发挥较好

因为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由团委、教育等政府部门主导,所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教育的文化功能比较明显,对学生的道德品格影响较大,并且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立自主等积极品质。同时,组织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活动,使得民族、民俗等特色化本土化的文化熏陶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

(二)效果(影响)分析

本部分综合分析留守学生之家在哪些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影响,并通过学生评价和工作人员评价进行差异比较。调研发现,学生对留守学生之家的评价分数高于3.5分,证明留守学生之家的整体效果较好,在学习、生活、安全、归属等方面都对留守学生有较好的影响。

1.效果呈现多样化且总体较好,对学生课余生活影响最大。四川省学生感受到留守学生之家带给自己的影响的排序由高到低分别是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习成长、安全保障、防止意外伤害、满足归属感和生活照料。可以看出最大的影响是在丰富课余生活方面,但是在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和学生归属感方面相对小一些。2.效果总体评价较高,地区差异不大。数据显示,泸州内江和绵阳等地留守学生之家的效果评分最高,而效果评分最低的是南充、雅安等地。但是总体都在3分以上,差距不算很大。

(三)责权利解析和组织框架问题

1.责权利上的问题

第一,责任无人落实。负责人通常由地方团委书记,校长,或村社书记兼任,鲜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这导致留守学生之家的日常工作无人专职从事,相关管理和服务责任无法落实。虽然政策上要求每一个留守学生之家必须配备1—2名专职人员,但是在政策方面,并未对这样的专职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等说明。因此,在没有物质支撑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并未落到实处。

第二,权责无法匹配。留守学生之家通常由地方团委或相关系统进行统筹,而留守学生之家本身并没有权限发起相关业务,如招募志愿者、申请建设经费支持等。这导致留守学生之家在工作中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地等着政策的“眷顾”,而缺乏主动谋求业务发展的权利。总之,在责权利结构上,留守学生之家无人专责、无权可用。

2.组织框架问题

留守学生之家之所以出现无人专责、无权可用的现状,与其建设规划之初的组织框架问题密不可分。

第一,多头领导,无人负责。虽然留守学生之家由团委系统牵头,但真正在业务上起到领导作用的是其直接的上一级领导。具体到每一个留守学生之家,其上一级领导可能是村社委员会,可能是地方教育、民政或团委负责。这种多头领导的现状导致组织层级与工作汇报关系混乱,无法进行统一调配资源,形成多头领导而无人负责的状态。

第二,业务上行,服务欠佳。多数留守学生之家都存在向上汇报工作,听从上级安排而从未考虑过其辐射的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只是本着领导有指示,下面有数据的工作汇报关系,业务形态向上流动。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对服务对象的关注。每一个留守学生之家的工作考核,严重缺乏来自其服务对象的评价数据,而单纯依赖于其自我陈述。

总之,在留守学生之家的组织框架上,没有统一的领导和资源调配,在业务开展和考核上缺乏其服务对象的反馈,在激励机制上没有必要的惩罚通报,奖惩不平衡。

四、留守学生之家的发展路径探究

从数据看,来自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和NGO组织及个人的资源都向着留守学生之家倾斜。那么,作为资源调配中枢的留守学生之家,就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突出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本土化,选拔和培养稳定的工作队伍

稳定的留守学生之家负责人和工作队伍是留守学生之家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整个组织架构的角度看,应该突出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和发展的本土化,着力从当地培养和选拔稳定的工作队伍。

(二)突出关怀服务体系的网格化,保障留守学生之家业务开展

调研发现,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存在资源、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瓶颈”,面临“扩面、提质、增效”的新目标,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与管理存在“后劲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满足留守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开展留守学生之家业务的出发点,不断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关爱留守学生的网格化体系。

(三)突出留守学生工作的项目化,提升关爱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水平

调研发现,留守学生之家活动的常规化、常态化、定向化等趋势较为明显,适应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新形势,推动留守学生工作的项目化、品牌化发展,是留守学生之家丰富活动形式、拓展资源渠道的一个出路。

(四)突出考核评估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总体来讲,全省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工作已步入规范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能力不断提升的新阶段。通过合理科学的考评和奖惩等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流动,督促留守学生之家生态系统中的各方立足本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协同治理。

五、留守学生之家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留守学生(儿童)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家庭系统遭到破坏,留守学生(儿童)所在生态系统的不完善和学校教育对留守学生(儿童)的关爱不够是造成留守学生(儿童)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留守学生(儿童)关爱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运行也需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的关爱体系,逐步培育一个以学生为核心、多方共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系统,从而真正帮助留守学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3]

(一)完善主体功能

完善主体功能就要权责清晰、管理规范、功能凸显、运行高效。“留守学生之家”应该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责权利清晰的青少年成长综合平台,是一个以留守学生为核心的关爱生态系统。留守学生之家的设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充足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健全的工作组织,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与内容、社会综合治理的创新机制等,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二)重视家庭参与

重视家庭参与,发挥家庭教育(含隔代教育)重要作用。

家庭在留守学生之家的漏斗生态模型构建中,是距离留守学生最近最直接的,在中国当下家庭教育本就薄弱的现实情况下,以家庭教育作为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的突破口,一方面因为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心理韧性和积极品质都显著高于父母双方外出,所以倡导父母单方外出务工而不是双方外出务工;另一反面,因为60%多的留守学生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家庭教育,尤其是隔代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帮助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发展。

(三)巩固学校中坚

巩固学校中坚,夯实留守学生(儿童)教育主阵地。学校是最有利的学生成长发展的综合平台。在发挥学校的中坚作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激活学校活力与资源,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和转型的探索,做好留守学生关爱工作,推进留守学生的成长发展。深挖学校教育内涵,面向全人发展和生本教育;拓展学校教育外延,完善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网络;大力开发朋辈教育资源,让留守学生(儿童)可以充分融入其他小伙伴的圈子中。

(四)培育社区功能

培育社区功能,巩固关爱留守学生的“防线”。完善社区关爱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推动社区发展进步。加快社区或村社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通过社区发展和进步,逐步减少留守现象,缓解留守问题。

(五)扩大社会参与

扩大社会参与,探索建立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关爱模式。探索建立多元协同的关爱体系,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探索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留守学生之家建设。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现象,必须予以重视,只有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才能想方设法地运用各种手段,又好又快地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促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1]罗静.中国留守学生(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990-995.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2-36.

[3]黄诚.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6):1-7.

【责任编辑:王 崇】

G521

A

1673-7725(2016)01-0099-05

2015-10-10

本文系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乡村少年宫创新机制研究”;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项目编号:SCQSN2014A04)的研究成果。

张永(1988-),女,河南南阳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儿童功能学生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赶不走的学生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学生写话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学生写的话
六一儿童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