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积极办刊”

2016-03-16 12:03曲彦斌
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刊社会科学办刊

曲彦斌



【观察与评论:关注探析社会关切的文化问题】

略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积极办刊”

曲彦斌

一 、关于“积极办刊”与“消极办刊”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积极办刊”或“消极办刊”的“积极”和“消极”两个用语,原本是现代修辞学的术语。

这是已故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这部现代修辞学经典著作中首创的修辞学术语。他把修辞现象划分为两大分野,即“积极修辞”和与之相对应的“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大概是指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积极运用各种语文材料,极力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感人力量的修辞方法,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

“消极修辞”,又称“规范修辞”﹑“一般修辞”,大概是要求词义明确、语句通顺、语言平稳、布局严谨,主要运用于科学语体、公文语体、诠释性文字之类文体。

这里,借用过来,是指技术层面的两种办刊方式,即“积极办刊”和“消极办刊”。

所谓“消极办刊”,又可谓“一般办刊”或按常规“平稳办刊”,是指按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办刊的基本规范,根据既定的栏目设置筛选来稿通过编辑程序发稿付印出版。

所谓“积极办刊”,则是在一般常规班刊及其规范的基础上,遵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基本规范,以不同刊物的办刊宗旨定位,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与规划和组稿等多方面,紧紧跟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的办刊方式。

关于如何“积极办刊”,是个总结经验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关系“积极办刊”的要素多种多样。就时下而言,我觉得首先是需要学者办刊,尤其是要求总编辑、骨干编辑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常言说“术业有专攻”。不好苛求总编辑的有多宽广的研究领域并都有突出建树,但应具有较好的的学品、学养和学术能力、学术激情,以及必备的组织策划能力。其次,是敢为天下先,要善于发现、组织并勇于选发有争议但有一定见地的争鸣稿件,要勇于刊发辨伪指谬和批评性、论争性的稿件。

二 、“积极办刊”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生命活力所在

紧紧跟踪并顺应学术前沿发展动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聚焦理论前沿,才能保持一个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生命活力。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任何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文化研究,均不会有生命力。关注社会现实文化问题,是时下的学术前沿也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关节点之一。一本文化学术刊物就是要注意不失时机地紧紧抓住重大社会文化问题选题,体现主流文化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且以文化学术期刊为例,至少应当从办刊主旨、办刊理念和办刊方略三个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积极办刊的“三个一”的思想方针。具体说,那就是: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因而,《文化学刊》创刊伊始到今天将近十年的本刊实践,即努力做到这积极办刊的“三个一”思想方针。

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文化学刊》的“文化视角”专栏,在全国同类学术刊物中率先组织了以“灾难文化与人文关怀”为专题的五篇学术文章,首先反映了“自然灾害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探索视点”和“人文社会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学术职责”,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新华社及时予以报道并配发了本刊的头题论文,《辽宁日报》发表了专题访谈。

在学术界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期,《文化学刊》因势利导,积极策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文章,为在此研究方向颇有建树如周树智等学者开辟专栏;专门将2010年第6期的文化视点设置为学者与黄楠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学术论战的平台。2011年,《文化学刊》先后策划、组织了诸如“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性思考”、“区域性文化史如何写”、“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文化的研究”、“弘扬优秀典当文化,更新优化经营理念”、关注颇具争议的焦点问题。2013年第4期“文化视点”专栏集中发表了八篇论文,发起“学术与文采”专题学术讨论。等多组重点专题文章。

诸如此类的积极办刊实践,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和响应,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以及相关媒体先后作了许多报道,产生了积极地社会效应和反响。

社会文化是围绕“人”发生发展的动态文化。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变化节奏不断提速。作为文化学术公器学术刊物,势必要积极应对、如何关注文化问题大容量,切近社会现实快节奏,引领文化学术最前沿。为此,《文化学刊》从2015年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从而成为唯一的一份快节奏、大容量综合性社科类文化学术月刊。

三 、“积极办刊”的基本规范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考评学术期刊,多年来一直是在借鉴海外制度的同时探寻更适宜国庆的本土化进程之中。此间,最不尽人意也是最不科学的问题,是非学术的市场商业化行为利益驱动的干扰,政出多门,莫衷一是,铜锈浸染,甚至衍生出种种令人蒙羞的齷齪,使学术和学术期刊的考评偏离了应有的公平公正轨道,失去了作为“公器”应有的本性和功能。同时,也就丧失了“积极办刊”的基本规范,这是学术和学术期刊界的不幸。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试行,开始打破学术和学术期刊的考评中的利益链和不公平、不公正局面,和政出多门的局面,正在向科学化方向积极推进。

我认为,蒋重跃先生关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颇具积极意义。他谈到,与以往的期刊评价标准相比,指标体系在科学性上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而注重概念性思维是其科学性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把全部期刊工作做了结构性划分,也就是做到了系统性把握。我们知道,运用结构把握事物,这是科学性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概念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内部和本质上把握事物。以往被用作评价的某些方法之所以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期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形成体系,只是在某个或某些侧面和角度表现出对期刊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再如,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力”包括“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这是迄今所知该概念所要求的全部内容,表现了鲜明的外延划分意识,体现了概念性思维的特点。等等。(蒋重跃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2014年12月0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仔细研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到,她首先是当前“积极办刊”的基础和制度性规范,个中本身就包括了提倡“积极办刊”的多重基本要素,例如其中的“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从哪里来,必然要从“积极办刊”的努力实践中产生。这个考评体系特别还有“期刊组织专业会议”的指标性内容。“期刊组织专业会议”,自然是要围绕刊物自身的办刊主旨、办刊理念和办刊方略,积极策划相应的选题,组织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稿件,在学术研讨中检验选题并精选稿件,通过有所选择地举办、合办一系列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实现本刊的办刊主旨、办刊理念和办刊方略。例如,2010年,《文化学刊》受辽宁省委宣传部委托组织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研究,并联名举办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研讨会。辽宁省有关专家都积极参与了此项科研项目,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此外《文化学刊》还发起者并主办、合办了世界典当业史上的第一次“首届世界典当论坛——国际典当学术研讨会”,“语言与民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现实语言生活中的隐语行话研究学术研讨会”,等等。这些学术活动,在积极推进该学术领域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有效地精选了一批批精品学术论文,同时还给刊物带来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当然,毋庸讳言,现行的这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处于试行时期,还必然存在诸多不完善或不尽如人意需要探讨修订的问题。例如,其中的“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指标的设定,很难覆盖国内现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大部,覆盖率低就有欠公平公正。很多期刊的性质定位,很难顾及什么“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层面。“指期刊论文对政策的影响程度”,应是对对策、咨询类期刊的主要考评项目,而这类期刊却又不具备与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其他考评项目特点与优势。

再如,“学术影响力”之“论文转载量”的考评,特别注重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所谓“四大文摘期刊摘转的次数”,如此这般权重是否科学?是否公正合理?值得深入探讨。而且,既然将所谓“四大文摘期刊摘转的次数”纳为考评指数,谁来规范和考评这“四大文摘期刊的摘转”?有无这种机制和规范?四者相互之间的层面、视野范围权重是否科学?是否公正合理?特别是本考评体系与四者相互之间是个怎样的关联和制约机制? 等等,有着一系列需要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显然,这些无不关系着这个考评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完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发挥重要的引导、规范和杠杆作用,将会极大地促进“积极办刊”、大幅度全面提升全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质量和综合素质。

简而言之,“积极办刊”可谓一个学术刊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实践作为“学术公器”的一个重要思想。只有坚持“积极办刊”,才有学术刊物话语权,才能产生积极地社会效应和反响,才能形成名副其实的学术品牌。“积极办刊”不仅仅使刊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同时也可以带来学术刊物赖以生存的保障。

作为一种制度性的、国家层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倡导的办刊精神之中包含了“积极办刊”的意识,也从国家层面的学术期刊考评制度,作出了原则性的基本规范。当然,还要的实践中积极完善这个制度与规范,使之更具权威性、科学性。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责任编辑:董丽娟】

猜你喜欢
学刊社会科学办刊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文化学刊》十年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