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美 琪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范 美 琪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情感教育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法,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情感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因此,从教育内容、学生自身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角度反思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三维目标。
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 反思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情感教育是在教育指导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1]130情感教育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存在价值,注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核心就是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以及健康的思想,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明辨是非,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在仔细分析高中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帮助其个体,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会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如何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艺术性,优化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方面。
(一)情感教育的激化作用
在教育中,情感是诱发认识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把认识转化为信念以及行动就需要情感来激化。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感起着转化与激励作用。在认知活动中渗入情感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与吸收,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辨析真、善、美,产生对假、恶、丑的憎恶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情感的指导,引发学生对认知目标的思考,在对认知活动的思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进行自我纠正,对自身言行举止的恰当性,待人接物的适当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情感教育的内化作用
“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2]在学习过程中,高中生难免会碰到疑惑难题,而教育者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关怀和支持,教育者通过情感教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那么这种情感就会变成一种力量和动力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或事物无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与思考,从而把不良的情绪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达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觉动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待一件事情或事物学生只有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只有心里认同它,才会接受并学习,使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率的切入点就是从学生的情感着手,使学生内心认同,并且外化为自身行动。
(三)情感教育的评价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能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评判某种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人的情感体验以不满意和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的活动关系的内部监控系统,并以此来调节外部客观要求与自身原发性需求的关系,……审度其中利弊,从而做出最终的选择。”[1]179可见,教育对象的需要、情感以及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内在需要会通过情感体现出来,并且根据自身的内在需要进行利害比较,从而对行为做出恰当的选择:当他们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情感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并且成为激发行为的力量。
我国自2004年课程改革后,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生活为主线,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情感与人格的建构。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过程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费力不小,但陷入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目标也没完全达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情感因素不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中情感因素不够。虽然经过几次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更贴近生活,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有些脱节,课本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需要,也没有与时政热点如社会腐败、社会道德等方面紧密相连。由于教育内容没有与社会生活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导致了无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也无法解决学生在思想方面遇到的难题,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偏重于理论传授,而高中生追求个性,易对传统的说教产生反感心理。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还是以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缺乏情感体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情感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很缺乏。
(二)学生忽视对自身的情感教育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家长只看重学生考试的分数,学生只为获取好成绩而学习,学生从小就被灌输成绩是判定你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这种思想从小根植在学生的心中,他们自身也只注重自己学业方面的提升,而自身情感方面根本就意识不到需要培养。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无法在情感方面得到升华。当代高中生处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推动着年轻一代思想观念不断变革,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反对刻板的说教,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他们大部分处于青春期,心理平衡被打破,处于心理塑造阶段的他们,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缺乏感动之心,体谅之心。”[1]32比如炒的沸沸扬扬的“高中生毒害室友”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敲响了警钟,出现这些问题很大原因是由于忽视高中生的情感和心理,导致高中生之间人际关系失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失败和挫折,如何正面处理挫折是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由于大学选拔人才是以高考分数作为标准,因此很多中学都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鉴于此,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比如,在学校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埋头做题上,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家庭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再加上父母工作繁忙,缺少情感交流。而社会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关注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上,重视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的现状。以至于高中生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的共鸣。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理念,越来越受到师生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举步维艰,遇到不少困难。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现状以及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使情感发挥积极作用,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加情感因素:
一方面,要加强教育者的情感因素。教育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教育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注重自己情感方面的培养。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并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管理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扬民主,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调控、引导、服务的作用,切忌包办代替。这是优化受教育者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协调心理行为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需挖掘新的情感因素。大数据时代,“数据”是宝贵的资源,教师可通过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分析学生兴趣、关注点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兴趣和关注点与课堂教学结合,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也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来丰富教学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调控的能力
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有效性的一个标志,“自我教育倡导自学、自理、自强、自律,最终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这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更是情感教育的目的。”[3]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因此,学生自身对情感的认知和自我塑造是实现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交流便捷快速,学生可充分运用网络来增加自身的情感体验,塑造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通过不断的自我教育与反思提高思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处于发展时期,身心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处于塑造过程中,高考的压力以及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困难等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会造成心理疾病。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转移注意力,同时多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或者需求心理医生帮助来驱除消极情绪。而教师需要扮演引导的角色,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三)整合各方面的情感教育资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拓展,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重视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与协商,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和社会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
首先,亲情教育是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进行其他情感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互联网的发展为父母与子女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利,父母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关心和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动态,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情感心理。当自己的子女出现问题时,能及时了解情况并找到应对方法来调节,从而使学生在父母的引导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次,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应营造生态、美化的校园环境,同时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等,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此外,学校还要完善校园里的基础设施,如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强身健体,释放压力,劳逸结合。总之,良好的校园氛围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学校还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如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志愿者活动等等,把教育内容融合到活动中,使学生享受校园生活同时,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再次,微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使粉丝效应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喜欢追“星”,偶像的言行举止有着示范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网络监管,在营造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同时,对内容进行适当审核,传播正能量,学生自然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时刻在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加大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要求,它是增强教育效果的要求。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全球化时代中,改进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运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取长补短,把国内和国外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使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促进人的情感体验。
[1]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4.
[4] 肖芙,王林发.情感教育的体验与引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89.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22
2016-11-11
范美琪 (1992-),女,江西赣州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G41
A
1009-2080(2016)06-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