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大 卫
(西藏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张 大 卫
(西藏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此视域下可采取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思想疏导和心理辅导,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贫困生帮扶时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有效发挥奖、助学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 “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等途径来强化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重要论断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中贫困生总数已接近400万人。但在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并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已经变得不那么可怕。经济资助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生活及学业方面的实际困难,但是因为家庭贫困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经济拮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极有可能使他们形成对自身发展、学校和社会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及道德评判标准,这些问题靠单纯的经济资助是无法解决的。因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重视加强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有效促进贫困生人格的自我完善。这里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让贫困生正确看待自己家庭的贫困状况,从精神上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在思想上真正脱贫。因此,强化人文关怀对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目前高校数百万贫困生的来源较为复杂,大部分来自农村及偏远落后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有部分来自城市下岗工人家庭,还有的是因为家庭突发变故而致贫。贫困生致贫原因不同,故而在他们身上表现的问题也呈多样性,有的思想发生偏差,有的心理脆弱,有的学业困难,有的人际交往受限。
1.思想易发生偏差
对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长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思想远未成熟,因而容易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形成错误的“三观”。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家庭和自身的命运,脱离贫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容易造成学生重视自我、忽视他人的不良心态。有些学生从小受穷,形成了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有的学生总是抱怨社会,认为自身及家庭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公造成的,不去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命运,却时刻在等待着国家、社会或学校的无偿资助;看到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他们的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产生错误认识,不再信仰马克思主义。
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媒体上时常有关于贫困生不知感恩的报道。贫困生在校期间因为别人的帮助而渡过难关完成学业,他们应该心怀感恩,主动联系资助人,向对方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但是事实上,很多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缺乏,他们很少主动和资助人联系,该群体在感恩方面的表现没有得到社会的感知和认可。有很多贫困生毕业后甚至千方百计逃避应该偿还的助学贷款,有钱不还的有之,更换所有联系方式的有之,使得银行收不回贷款,严重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心理上较为脆弱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挫败感和心理负担,这是心理脆弱的表现,也是贫困生最致命的缺陷。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最强烈的时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他们的心理不稳定也不成熟,容易陷入盲目自卑。面对大学里激烈竞争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家乡教育水平的限制,贫困生在信息量、知识面等方面与其他人有一定差距,他们往往经受不住哪怕一些很小的挫折和打击,变得挫败悲观,甚至心理上经常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们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就业压力加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难以调适心理,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他们面对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象,抱怨父母没有能力,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在得不到有效倾诉的情况下,愈发性情压抑郁闷。长此以往,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压抑在心底,时时考验着他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1]
3.学业成绩偏低者占比较大
对贫困生来说,经济压力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由于他们的家庭无法为其生活和学习提供基本保障,他们不得不把日常生活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并通过勤工俭学来改善生活质量。贫困生把很多时间精力花在各种兼职上,这必然导致学习时间被压缩,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业造成影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多数贫困生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要薄弱一些,他们缺乏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限,他们与这个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相对脱节。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并不高,就是获得奖学金的那部分学生,奖学金的等级也都偏低。贫困生因为兼职等原因,造成专业课成绩偏低、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也大受影响。据统计,因为学业而造成的留级、跟班试读、退学的学生中,贫困生比例明显偏高。
4.综合能力素质发展受限
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偏远落后地区,和城市相比,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中小学的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计算机、外语等学习条件较差,没有条件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导致贫困生知识面较窄,接受新事物速度慢,综合素质较差。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贫困生无力购置更多的学习资料,无法参加更多的社会交往活动和其他学习培训活动,无力追求更高的学习、生活目标。贫困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渴望与人交流交往,得到尊重和肯定。但是由于他们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聚会、集体活动等费用,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在衣着、谈吐等方面和其他同学相比自惭形秽,因此经常情绪低落,逐渐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性格,也会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人际交往障碍和人格缺陷。这些因素制约了贫困生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健康发展,成为其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发展的障碍。
5.就业择业面临困境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贫困生既没有可以依靠的关系资源,也没有厚实的家庭经济背景,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在就业择业取向上,他们只能降低期望,更加务实,而且缺少耐心,急于求成,盼望着早日结束自己的“贫困生涯”。另外,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跳出农门”,所以他们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会更加倾向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不愿意回到自己家乡或去往其他欠发达地区。在目前全球经济下滑、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形势下,上述因素导致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择业更加困难。
1.初步建立起了针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机制
高校的贫困生群体,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比一般大学生有着更多的焦虑、无助、自卑等负面情感体验,而经济上的困顿是这些负面情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这些消极情绪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同时也制约着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愈加不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各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已经初步构建起了针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希望通过该机制给予贫困生以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帮助他们从精神上战胜贫困,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主动与身边的同学、老师交流,用知识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把握机遇,实现自身价值。[2]
2.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滞后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未引起部分高校足够重视。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生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各高校也在积极落实。但是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贫困生也属于大学生群体,只要是适合全体大学生的政策措施必定也适合贫困生,所以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贫困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这就削弱和影响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有些高校只注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而忽视了培养其健全的心理,没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很多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认为,保证每一个贫困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的生活需求,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就算是完成任务了。但是现在对贫困生来说,除了学业的压力外,还有就业、人际交往等心理障碍,思政工作者如果不能对贫困生及时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可能会影响他们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针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仍然属于“理论说教”的单向性教育模式,忽视了贫困生自身的“学习思考”和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未能发现其思想和心理的可塑性及多变性,缺乏“以生为本”的思想观念,抹杀了其主体意识。这种教学理念和手段,对贫困生的身心发展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另外,思政工作者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于现代教育手段和新的教育模式运用得很少,工作缺乏创新。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大多数思政工作者都很少涉及。对每一个高校贫困生而言,成长环境不一样,家庭贫困程度也不同,导致了每个贫困生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贫困生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解决其个体差异问题。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种教育手段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佳效果。
1.加强人文关怀是增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
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引领,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是无法想象的。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目的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贫困生在逆境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生存,帮助他们完善人格,逐步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和高尚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继而带动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人才。
2.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迫切需求
国家给予贫困生的各种资助能确保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却无法改变贫困生内心深处的恐慌、自卑、焦虑等心理感受。对贫困生来说,大学教育阶段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在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年龄,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也期盼爱情,憧憬着美好的前程。而长期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压抑感如果得不到有效宣泄、没有加以正确引导,有的就会对生活、对前途失去信心,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产生轻生的念头等,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仇视、伤害他人。
3.加强人文关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等学校要围绕这个宏伟目标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多作贡献,为伟大祖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梦,加强人文关怀能够有效培养贫困生健全的人格、提升贫困生的精神品味,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新时期新阶段,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积极应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
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等学校肩负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任,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三观”是否正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未来的人生之路。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能正确看待自身家庭的贫困现象,对国家针对贫困生的各类资助政策是心怀感恩之情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以及社会上一些消极、错误言论的诱导,极少部分贫困生的思想状况逐渐发生扭曲改变,他们不是努力刻苦学习、积极改变自身命运,而是把对自己家境贫困的不满转化为对社会的敌视、对他人的仇视,在这种危险心态的影响下,思想就会容易走极端,滑向社会的对立面。因此,改进和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极为必要。
高校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首先,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做好领路人,通过四门专项课程的学习,帮助贫困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要使贫困生清楚错误的“三观”对自己的人生会产生哪些致命危害。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等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基层思政工作者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提前策划、安排好各项学生活动,把“三观”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进行,使活动的效果能真正入脑入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注意发挥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学生辅导员每天直接与学生打交道,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形象和修养,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或者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在润物细无声间让学生受到教育。
2.加强思想疏导和心理辅导,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由于身上背负着“贫困生”标签以及来自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在对他人的理解与认同上比一般学生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他们在面临各种困难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焦虑、多疑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更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疏导和心理辅导。首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自强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其自强自立的品格。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心理援助系统,开展贫困生心理普查、咨询,消除他们的自卑、消极心理,塑造健康人格。因为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及压力更大,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现在各高校都专门设立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该中心的预警功能,在大一新生刚入校就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的心理档案,积极主动地开展一些心理干预活动。运用个别约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指导贫困生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其抗挫耐压能力,疏通其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在他们表现出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时,要立即采取心理干预等措施,帮助他们调适心态,引导其积极面对困难,健康生活。对高年级贫困生,应着重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在具体工作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各二级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二级院系可以以寝室为单位挑选心理信息员、以班级为单位挑选心理委员,由一名辅导员专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建立起心理健康工作进班级的信息渠道。思政工作者平时要对贫困生倾注更多的感情,要带着爱心和热情,针对不同的贫困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技巧性的语言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最后,针对贫困生大多不善与人交流,也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来缓解压力的特点,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平台,如QQ、微信等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交流,答疑解惑。[4]
3.对贫困生帮扶时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才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只是片面强调资助,而忽视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渗入到资助工作中,导致部分贫困生受到资助后,却认为自己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自己就应该从国家获得无偿资助,不需要自己的任何付出。没有对国家、对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感恩之情,甚至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不求上进,甚至挥霍资助金。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精神扶贫”,把资助工作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实抓牢,矫正部分贫困生歪曲的权力义务观念。高校应该通过讲座、志愿活动、感恩教育等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尽义务,要正确认识付出和奉献,培养其既有权利意识又勇于担当义务的健康心态。
要大力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贫困生不可能永远靠国家和社会的资助生活下去,最终还是要走上社会,独自应对一切。一旦毕业了,离开学校了,他们能否坚强面对社会和生活的挑战,取决于他们是否树立了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就是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应对一切困难。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发掘、宣传身边的优秀贫困生典型,激励他人;同时要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曾经生活贫困,最后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校友来校分享经验,通过他们的成功经历影响和激励在校贫困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坚持以阳光心态应对各种困难,并积极回报社会。
针对受助学生积极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搭建贫困生社会服务平台。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和关怀,使贫困生处于被施恩地位,此种状态让部分贫困生不懂得以感恩之心去对待他人,对待国家,回报社会。因此,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引导贫困生认识到自己今天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非常珍贵,从而使贫困生心怀感恩之情,回报社会、帮助他人。具体的形式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校内义务工作岗位、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小学义务支教等活动,鼓励、引导贫困生在得到资助后履行一定的义务,回报社会。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以诚信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来开展主题教育等。
4.要有效发挥奖、助学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每年9月大一新生入校之初,高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展板、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也可以在新生群体中开办有关资助政策的宣讲课堂,使广大贫困生全面了解掌握国家资助政策相关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国家在高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目的,是在于实行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这也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扶贫济困、在全社会范围内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民生理念。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及校内奖学金的评定,对贫困生进行励志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高校在设计奖学金申请表时,可多设置几个栏目,从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班集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及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励志奖学金及校内奖学金评定时,学校及各二级院系要在校园内积极宣传获奖者的优秀事迹,树立励志榜样,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激励全体贫困生自立自强、刻苦学习,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5.构建 “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对贫困生的教育及帮扶,要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机制。要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因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在社会层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要加大政策层面的扶持力度。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更要密切关注贫困生群体,要创新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协作,以促进贫困生身心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学校还应设法构建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组织功能,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教育活动,让刻苦学习、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取代盲目攀比,以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使他们自信快乐地投入到各项集体活动之中,并展示自己的才华。
[1] 苏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刘清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姚伟宁.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南充: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刘名森.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3):111-113.
【责任编辑贺晴】
O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Cares
ZHANG Da-wei
(School of Education,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 China)
Humanistic care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re the important means of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ince they can help students to build up correct outlooks on life, values and the world as well as healthy mentality and personality. So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ncial supports with scholarship and grants should be properly used, and the joint effort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should also be enhanced.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are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G641
A
1009-5128(2016)18-0079-06
2016-06-25
西藏民族大学科研项目: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12myY04)
张大卫(1971—),男,陕西礼泉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