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经关于“文化学”的探讨

2016-03-16 11:43盛明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观

盛明明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陈序经关于“文化学”的探讨

盛明明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要]陈序经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其著作《文化学概论》中,对伦理、宗教、政治、经济四种文化观进行阐述与评价,并指出文化的地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基础,进而阐发文化的意义、性质、重心、成分及其关系等核心命题,构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化学体系。这部作品使人们对文化和文化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深知文化对于一个个体、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关键词]陈序经;文化学;文化观

社会历史学家陈序经先生的著作博观约取,极深研几。《文化学概观》是其关于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陈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设“文化学”课程的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笔者所阅版次由岳麓书社于2005年2月出版,隶属于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文化学概论》分为四册,整体围绕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题材范围展开。第一册从现象的分类展开,导出文化的概念,进而将其与文明、人类学、社会学进行比较,确定“文化学”的研究范围;第二册对伦理、宗教、政治、经济四种文化观进行阐述与评价,并指出文化的地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基础;第三册阐述文化的意义、性质、重心、成分及其关系等核心命题,以及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层累等基本问题;第四册介绍了文化发展的历史与发展方向,论述文化发展中自由与平等、模仿与创造、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文章最后是陈先生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各自特点、发展路径及其互相优劣比较的观点。笔者在精读该书第二册的基础上,将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来阐发对这一册内容的看法及思考:前两部分将沿袭陈先生在书中第二册的思想脉络,即伦理、宗教、政治和经济的文化观以及文化的地理、生物、心理和社会基础,第三部分将从宏观角度谈本书对笔者的启示以及笔者对文化的浅显认知。

一、文化的研究路向:伦理、宗教、政治、经济

对于文化学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陈先生有其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文化学是自有其对象,自有其题材的一门学问”,[1](P466)因而努力构建一个文化学研究的框架。从研究进路来看,陈先生将古今中外名人大家有关文化的观点和著作加以整理、归纳和提炼,总结出四种最主要的文化观,即伦理、宗教、政治、经济的文化观,也是四种文化研究的进路,并在该书第二册第一编中,以宏观的视角深入细致地阐述了文化的这四种面向,理清每种文化观的观点、思想进路及其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并对这四种文化观进行批判。

首先,伦理的文化观。其以“道德的立场,去解释文化”,认为“道德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的其他方面是文化的副品”,并以道德标准来界定文化的高低优劣。为梳理这一文化观,陈先生对古今中外的典籍、名家观点进行整理。认为在中国,《尧典》、《书经》、孔孟、老庄、汉儒、宋儒都表达和持有伦理的文化观,且近代中国对这一文化观主张明确和解释详尽的是辜鸿铭;在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都持有“伦理与道德生活是国家文化基础”的观点,后世的斯多亚学派以及近代德国唯心学派、法国实证主义者等都表达了他们对伦理的关注,强调伦理于世界、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其中对这一文化观解释较为透彻和详细的西方学者是什维兹尔,其伦理文化观蕴含于他的专著《文化哲学》①一书中。对伦理文化观的阐述,陈先生尤其注重什维兹尔的学说,归纳如下:第一,什维兹尔如辜鸿铭一样表达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伦理生活的推崇,并且都认为18世纪欧洲思想比较健全;第二,文化的进步是两种进步:精神上的进步和物质上的进步,但文化的真正进步是精神上的,即征服人类性格方面的;第三,文化的本质是伦理的,只有伦理的文化观点才是真正的观点。对于伦理的文化观是否妥当,陈先生有如下看法:第一,从文化立场来看,伦理或道德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因而伦理文化观的一元论是片面和矛盾的;第二,伦理的观念、道德的标准可以影响文化其他方面,但与此同时,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影响到伦理或道德,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的;第三,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伦理与道德,伦理与道德是流变而非永恒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与道德;最后,主张伦理文化观的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太过忽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文化不但是必要,而且是伦理与道德的基础。

其次,宗教的文化观。“只有了解了宗教,才能了解文化”,这是宗教文化观的口号。宗教是原始的科学,广义来看,宗教可以包括一切的迷信与神秘的信仰,于此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没有宗教的。陈先生认为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以来,宗教直接或间接支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德在《实证哲学》中将人类的思想智识与文化发展分为神学时期、哲学时期以及科学时期,其中神学时期是宗教的支配时期,陈先生应用孔德对这一时期的论述来阐发宗教的文化观。陈先生认为以宗教观点来解释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库隆日及其《古代城市》和基德及其《社会进化》。库隆日指出古代宗教信仰与制度文化的紧密关系。第一种表现在以死人与活人之间的关系来阐发宗教对个人、团体、社会以及国家生活的深刻影响,古代不同地域有关葬礼、祭祀、祖先崇拜、圣火、图腾的出现都反应了这一影响的明显存在。第二种表现在宗教对婚姻制度的影响,进而对家庭组织结构与社会权力结构、家族成立、部落形成与凝聚以及邦国城市与国家形成产生间接影响,而这一点从祖先崇拜发展到产生自然崇拜也可以清楚看到。基德的文化基础的宗教是“广义的宗教,是爱他的情绪”,认为宗教在过去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力量,在未来也将如此,他认为宗教提倡和功用于“牺牲自己,博爱人类”的情绪,因而宗教与理智相对。基德把宗教升华为博爱,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与推崇,并以此建造了“宗教”的文化观。陈先生对于宗教文化观的批评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宗教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文化的唯一基础;第二,宗教与文化的其他方面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第三,宗教只是在某一特定社会或时期很重要,文化是重心和基础,但未必总是如此;第四,宗教是否促成社会进步,无从确说。

再次,政治的文化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所以人必定在政治社会或国家里生活,国家相对于个人和家庭处于支配地位,且政治生活是高于其他诸如宗教和道德的生活,包括了一切生活,是先于个人的生活,所谓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政治的表现。陈先生认为始于菩丹的主权一元论为上述的国家至上思想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主权一元论主张国家对内有最高权力,对外有独立自主的地位。这一学说经霍布斯、卢梭等人的发展,并与民族主义相结合,民族国家兴起,政治也成为一切文化的重心,后经黑格尔等唯心论者的演化,政治发展程度也成为了衡量文化高低优劣的标准,也开始用政治观点去解释文化。陈先生认为对这一观点主张解释较为透彻的是特赖什开,他是在对这样一个论调——认为社会科学应当成为一种独立学科与政治学脱离——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无意识的阐述了政治文化观,他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反对卢梭社会契约论,挖掘国家的权力要素,通过历史研究方法,归纳总结西方文明史,阐述国家在维持、发展和保护自我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认为国衰则文明衰。同时,认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文化,而历史无不在以记载政治为核心。此外,陈先生认为一般政治改革者或社会改良者也往往持有一种政治决定论思想。对于这一文化观,陈先生有简短批评:第一,政治可以影响文化其他方面,但文化其他方面也可以影响政治,并非单向的;第二,政治并不是一直处于文化的重心位置,而只是在某些社会或某些时代处于文化的重心;第三,政治上的得失并不能完全表现为文化的优劣,也于该文化存亡无一致关联;第四,国家不能包括人民的整个生活,政治只是文化很多方面的一方面;第五,政治改革家或社会改良者应明白,政治的改善要有相当的文化基础。

最后,经济的文化观。经济的文化观是经济史观在文化方面的表现。经济史观常常被称为唯物史观,但陈先生认为这两个名词被混用了,两者互用是错误的,因为经济的未必是物质的,物质的也未必是经济的。经济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是经济决定的。在陈先生看来,这种文化观历史悠久,中国的《管子》,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以及后世西方的大批学者和著作都表明经济于文化上的重要性。19世纪初社会主义者的出现,经济的文化观伴随着经济史观的发扬光大而凸显出来。陈先生认为对这一学说主张最有力和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Karl Marx),马克思是一位经济决定论者,在文化方面,他理所当然的用经济观去看待文化:从文化的成分上看,文化的其他成分,如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等都筑在经济之上;从文化发展方面来看,文化随经济的变迁而变迁。提到经济史观,恩格斯是不能略过的,他除了发展和宣传马克思的学说外,还撰文阐述经济,特别是财产制在家庭的起源、结构及其经济形式上的主导作用。此外有学者从经济立场去解释图腾制度、奴隶制度、风俗、法律、哲学、政治及整个社会,还有学者以经济立场去研究政治哲学、基督教的产生。总之,通过陈先生的分析与阐述,经济的文化观认为,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为基础。对于该文化观,陈先生指出了它的若干缺点:第一,经济本身不外是文化的一个方面,经济变迁可以影响文化其他面向,而文化其他面向的变迁,也可以影响经济;第二,专以经济的原因去解释文化,并不能达到文化研究准确性和有效性,换句话说,经济决定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第三,文化各个方面互有联系,相互影响,经济因素不可能一直处于文化的重心;第四,实践社会,同一经济情形下,文化却有无数的变相,不同经济情形下,文化某些方面却有相同或相似,这也表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文化,由此可看出经济的文化观的不攻自破;第五,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二律背反的。

二、塑造文化的因子:地理、生物、心理、社会

首先,文化的地理基础。人常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泛指地理,人则内含文化。文化总是在一定空间内存在、发展、衰败以致消亡的,换句话说,文化自有其场域,因而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其存在空间或者叫做环境的塑造和影响。陈先生认为文化的地理或环境基础包括:气候、江海、山岭、平原、沙漠、矿产等要素。并认为早在古代东西方就有人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如中国的《管子》,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而后西方更有无数研究地理环境于文化影响的学者和专著。陈先生对于文化的地理基础,主要是从地理环境中气候、江河、海洋、湖泊、山岳、平原、沙漠、矿产等具体方面来系统阐述它们对文化的物质、社会及精神上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关注气候对文化的影响,虽然认为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对人类的衣食住行及诸如婚姻、犯罪、游戏、思想等非物质方面影响深刻,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矿产对文化的影响方面,陈先生重墨阐述了人类自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再到煤铁时代矿产在文化的进步方面的重要地位。

其次,文化的生物基础。陈先生认为文化最基本的生物基础是人类本身,“文化是人类的创造品,只有人类,才有文化”,支配人类的生物性原则可以说是人类的行为和思想的基础,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行为与思想的结果。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要靠其他动物和植物才能生存,因而人类文化深受其他生物的影响。陈先生首先从代表人类的物质文化的衣食住行等最贴近生活的方面论述其他生物对物质文化的影响,进而论述其他生物对渔猎、游牧、农业、工业、商业以及文化的社会的其他方面(比如家庭、宗族、氏族、种族、民族以及国家)的影响,陈先生认为,不仅文化的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固有其生物基础,文化的精神方面也有其生物基础。作为文化承载者以及生物之一的人类对文化本身的影响如何,陈先生从人类的品质方面、智力方面、躯体强弱方面以及人类数量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文化角度表达了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及新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的看法。

再次,文化的心理基础。自古以来就有运用心理现象去解释文化的观点,陈先生认为人类与其近亲人猿在生理和某些方面的心理上的差异是很小的,然而人类能够统治地球,创造文明,是因为人类在创造的智力以及记忆力等心理方面处于优越地位,进而人类在工具制造、语言、思想、宗教、科学、艺术等方面大放光彩。陈先生认为对文化的心理基础的解释很多,第一种是以欲望为文化发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代表人物是华德,他认为欲望是天赋的冲动,从欲望的分析方面看,可分三类:保持个体的欲望(即营养的欲望)、绵延种族的欲望(即生殖的欲望)、发展社会的欲望,并进一步将发展社会的欲望分为道德的(民族与个人的两种)、审美的(要求显著与深刻的平衡与对称形式的欲望)和智识的(可分为探求知识、发现真理、传播智识)。陈先生更近一步将三种欲望与文化的物质、社会和社会三方面相贯通,认为营养的欲望是物质文化的动力,生殖欲望是社会文化的动力,且这两种欲望是体质力的,发展社会的欲望是精神文化的动力。从欲望的发展方面看,欲望从物质文化方面向非物质文化方面、从盲从欲望向理性化欲望发展。第二种是以兴趣去解释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认为兴趣是社会和文化的原动力。第三种是认为文化的基础是筑在人类的态度或其他诸如意志、情操的心理要素上。第四种是认为文化的进步是理性发展的表示,因而道德、宗教、科学都可以或者需要理想化或建筑在理性之上。陈先生指出用心理要素去解释文化现象影响最大的是本能派和行为派。本能派相信人的行为和生活大部分是受盲目冲动和先天所决定的本能的影响,本能是一切文化所根据的基本因素,上述前三种解释都可以归入本能派。行为派反对内省法,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不研究意识。认为一切行为(包括表现在外面的和潜伏于内面的)的共有之处是刺激和反应,行为是刺激与反应的结果,不是本能派认为的那样:行为是先天决定的,认为“文化是行为的结果,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也是由这种刺激与反应而来”。

最后,文化的社会基础。陈先生在本书第一册第二编指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二者并不是一个东西,文化除了社会要素外还有物质与精神文化,社会除了文化的社会外还有自然的社会。人类具有生物性,人类社会是由生物社会发展而来,但却有别于生物社会,是因为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由此产生文化。陈先生认为,首先,文化的社会,甚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社会有密切关系,以自然的社会为发展基础;其次,人类的社会发展固然受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人类的社会发展对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在陈先生看来,个人因存在于社会而以人为载体的文化才能延续发展,社会是文化的创造与发展的机构。社会是文化的场域,社会的范围和性质影响文化的范围和性质。社会对文化的塑造最明显的方面是家庭和民族国家。从家庭对文化的塑造而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基础,家庭是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的基础,甚至是有些文化中宗教的基础,同时,家庭对个体的道德、思想、习惯以及其他种种,都有很大影响。民族国家不仅有血统联系,还有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和政治意识,以此,就有了共同的文化。陈先生认为,相同的民族往往产生和发展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化却未必产生和发展相同的民族,这表明民族是文化的塑造因子。此外,民族国家会运用国家力量或政治力量去维护和发展民族主义的文化和整个国家物质、社会、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陈先生认为家庭对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自然而然与不知不觉的力量影响,国家对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有意识与权力的影响。

三、小结

文学创作是一门运用语言的艺术。[2]陈先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文化及文化学认识和研究独特,读了陈先生的作品,对文化和文化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深知文化于一个个体、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大命题,本身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在笔者看来,文化是人们对待自身及其以外事物的反应的集合,这种反应表现在对待自身和对待自身之外这两个方面,对自身而言,文化是一种内修,天地之大,人是何其渺小,当如何自处?此如何自处就是征服人性的,就是内修;对外界而言,文化是一种应对,是人与自然界、社会、他人接触,并发生关系后的反应。陈先生在本书中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关于文化的理论体系,但除了对不同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外,并未对不同文化间接触及反应(融合、冲突、对抗)进行系统阐述。依陈先生观点,不同文化因其由不同的因子塑造而成,因而各自有自己的特性,不同性格的文化在接触后必然有冲突的存在,这种冲突表现为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维度的冲突,空间维度上的冲突体现在不同文化在其场域边缘相互渗透和对抗以及不同文化在交流时文化核心特性的直接冲突。对于文化的冲突,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写了一本书,叫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②阐述了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主导下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发展,他摆脱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决定世界格局的思维,将文化及其冲突作为世界格局演变的决定因素,表明重视文化冲突对全球化下的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对抗,弱劣文化必被强优文化吸引、吸收、同化和替代,但强优文化之间在全球化下如何自处,如何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消弭冲突和对抗?这些问题仍未解决,但却是文化研究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更是世界性难题。

注释:

①《文化哲学》是四本书的总名,其中第一本叫做《文化的衰败与复兴》,第二本叫做《文化与伦理》,第三本是《为生活而信仰的世界观》,最后一本是《文明国家的问题》。

②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明冲突”观点,其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参考文献]

[1]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陈晓农.浅谈美学及文学创作的美学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9).

责任编辑:张庆

CHEN Xujing’s Research on Culturology

SHENG Ming-ming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CHEN Xujing is a well-known Chinese sociologist. In his book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ology”,Mr. CHEN interprets and evaluates four culture perspectives:ethic,religion,politics,and economy,and points out the geographical,biological,psychological,and social foundation of culture. The core issues,such as the significance,nature,focus,and components of culture,are discussed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modern culturology. With this work,we may understand and know culture and culturology more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to individuals,nation,and state.

Key words:CHEN Xujing;culturology;cultural perspective;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23

[作者简介]盛明明(1991-),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02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108—05

猜你喜欢
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论李大钊的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
对“文化自信”蕴意的探究
习近平网络文化观研究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