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机制及解锁策略研究

2016-03-16 11:38:03
关键词:高碳城镇居民进程

吴 玉 萍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机制及解锁策略研究

吴 玉 萍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伴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化石为主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更导致了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从而引发了河南“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碳锁定问题日益突出。从其形成机制而言,技术和制度是碳锁定形成的基本途径,在此框架下,在消费主体、生产主体和行政主体三种主体力量的作用下,由于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驱动,产生技术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城镇居民消费锁定,四者相互作用、交互强化,形成了一个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综合系统,最终导致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相应的碳解锁策略也应从技术、制度、产业和城镇居民消费四个层面入手。

碳锁定;碳解锁;城镇化;河南

引言

2005—2014年是河南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截至2014年末,河南城镇常驻人口约426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例的由2005年的30.7%上升到45.2%,增长50%左右[1]。然而,伴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加、农村土地减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等问题导致了河南以化石为主的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更导致了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从而引发了河南“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碳锁定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此外,全国碳交易市场也即将开启,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机制,将有助于河南城镇化和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对于河南城市化质量的提高、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结合河南实际情况,剖析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碳锁定的形成机制及解锁路径,探索推进河南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一、研究综述

碳锁定这一概念是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而提出来的,2000年西班牙学者George C Unruh 最早提出“碳锁定”并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于技术和制度等系统的路径依赖所引起的经济发展锁定在碳密集的化石燃料系统中的状态[2]。

对于碳锁定的成因,Unruh认为经济网络中的组织、技术、制度和社会等因素互相作用强化了系统的路径依赖特性,形成了碳锁定,因此他将碳锁定按成因划分为产业锁定、组织锁定、技术锁定、制度锁定和社会锁定[3]。这一观点为以后学者研究碳锁定的原因奠定了基础,国内外学者在此框架下不断完善,如Berkhout[4]和Perkins[5]等学者以印度为例分析了技术和制度引起的碳锁定效应,徐盈之等[6]分析了技术和制度引起的我国碳锁定状况,并从这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锁路径,李宏伟等[7]从技术体制视角分析了我国碳锁定的形成机制。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碳锁定是技术和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碳解锁的路径,学者们根据碳锁定的成因,在技术、制度、产业和社会等层面探寻破解碳锁定的方法。Christoph B等分析了国家政策对碳解锁的作用[8]。Sanya Carley研究了美国电力行业19世纪后期以来的碳锁定状况,发现技术变革、产业领导地位、市场结构、政府政策、公民参与行为模式和企业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碳解锁效应[9]。郭进等从技术进步角度对我国碳解锁进行了研究,指出增加科技资金投入、科技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改善科技活动环境都有助于碳解锁[10]。屈锡华等认为破解我国碳锁定需要从技术、制度、产业三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11]。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宏观和中观等多个层次和角度对碳锁定的形成机制和解锁路径进行了研究,为本文探索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的碳锁定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二、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机制

由前文分析可知,技术和制度是碳锁定形成的基本途径,在此框架下,一个主导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碳基技术—制度体制,在消费主体、生产主体和行政主体三种主体力量的作用下,由于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驱动,产生技术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城镇居民消费锁定,四者相互作用、交互强化,形成了一个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综合系统,最终导致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

(一)三个主体因素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提炼出形成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状态的三大主体因素,分别是消费主体(即城镇居民)、生产主体(即企业)和行政主体(即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城镇居民是否具有较强的低碳消费理念、是否会主动采取低碳消费行为及其采取低碳消费的成本高低是导致形成碳锁定效应的主要因素;其次,企业是否属于高碳行业、是否愿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和改革也是形成碳锁定效应的主要因素;最后,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是否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制度、执行力如何也是导致碳锁定形成的主要因素。三个主体对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起着绝对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二)四种锁定形式

1.技术锁定

技术锁定是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技术角度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能耗技术路线是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首先,河南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依赖基础设施等高碳产业的高投入,这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资金倾向于流入生产环节而非技术研发环节,因此,高能耗行业的存续时间会随之延长,最终将导致高能耗技术锁定整个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在城镇化背景下,企业正在使用的多为前期投资的高能耗生产设备,这些设备使用寿命长,使得沉没成本成为高碳技术锁定的又一因素[12];最后,河南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尚不具备实现低碳技术设计、规划以及整个产业链的能力。2014年河南全省研发(R&D)经费总支出400亿元,仅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改革需要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更需要大量资金的保障,虽然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技术研发和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但企业大多不愿承担低碳技术改革、研发和创新的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基于高能耗的高碳基技术成为技术市场的领导者,并不断获得额外效益。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技术-经济系统是一种随机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当受到某随机因素的干扰时,该系统将沿既定路径或轨迹持续演化,形成一种“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势”[13]。虽说为了减少高碳基技术存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了新的低碳技术,但由于上述因素的锁定效应,使其依然沿着既定路径演化,持续在河南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并抑制新型技术的进入与扩展,最终产生高能耗的“技术锁定”。

2.制度锁定

当某个区域一旦陷入“碳锁定”,与之相关的制度体制也将会得到强化,形成对现有的基于高碳的制度体系产生路径依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碳锁定”[14]。在河南城镇化进程中,制度的碳锁定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制度建立方面,河南省政府将工作重心过多地放在城镇化建设上,缺乏相应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在河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城镇基础设施的建造与工业产业发展方面,而忽视了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问题的日渐显现,河南开始对低碳减排有所关注,而既有的有关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巩固与完善,呈现“制度锁定”状态,想要在短期内打破现状,以低碳、节能新制度替代原有高能耗生产制度困难重重。其二,在制度内容安排方面,缺乏激励兼容体制是河南城镇化进程中制度促使“碳锁定”进一步强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河南省政府角度来讲,降低城镇化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实现城镇化与低碳经济共同发展是当前形势下的主要目标。而从河南部分地方政府方面来看,由当前经济体制转变为低碳经济有可能导致当地出现经济增长减缓、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同时,对企业而言,则面临技术升级成本和风险增加及利润减少等问题。而对河南城镇居民而言,城镇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上升,因此,对于高能耗的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城镇居民不愿意改变现状,接受节能低碳新制度。这说明在新制度下企业和居民的目标与制度层的目标不同,缺乏激励兼容体制,这导致新制度效率低下,难以长期维持。其三,在制度的执行力方面,在高碳产业对经济推动作用的影响下,基于直接利益或者政绩目标等原因,政府无法做到严格监管与控制,从而阻碍了低碳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

3.产业锁定

城镇化与工业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目前河南已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在城镇化过程中,河南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在发展重化工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伴随较高碳排放。在1995—2014年城镇化飞速发展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5.5∶46.7∶27.8变为11.9∶51.2∶36.9,由此可见,虽然河南产业构成逐步升级、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加大能够对河南碳排放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但河南的经济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炭、煤化工等高污染的产业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产业结构的锁定使高能耗产业难以逐步缩小市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路径依赖机制促使现有产业结构不断巩固与强化,最终在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产业锁定”。除产业结构外,能源消费结构也是导致河南城镇化进程碳锁定的重要因素。2013年河南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占比80.8%、11.3%、4.3%、3.6%,这决定了煤炭将成为河南城镇化长期发展所依赖的主要能源。与此同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技术等因素使得河南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相对比较落后。这两方面导致河南经济发展依赖于高碳能源。

4.城镇居民能源消费锁定

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居民人口不断增加,而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对河南碳锁定形成起推动与巩固作用。首先,在消费理念和习惯上,很多城镇居民低碳环保意识缺乏,例如喜欢使用大排量燃油汽车、低温使用空调等等,这种消费习惯在短时期内可能无法改变。其次,基于河南本身的高碳能源结构,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同样倾向于高碳能源消费,受这种整体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城镇居民家庭高碳消费结构难以轻易改变。最后,由于外在的企业和政府的因素,很多居民认为低碳消费行为成本高,因此主动性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动力不足。

以上四种锁定在三大主体的作用下交互强化、互相嵌套,形成了一个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并含有大量互相耦合的子系统和要素的“技术—产业—制度—消费”系统,最终导致了“碳锁定”的形成。

三、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的碳解锁策略

根据上一节的研究结论,本文从技术、制度、产业和城镇居民消费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碳解锁策略。

(一)技术层面

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高碳技术锁定的主体,因此,破解高碳技术锁定的关键是如何增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1)加大政府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低碳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和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弱化高碳技术锁定,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单个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无法解决的投资大、技术难、风险大的问题;(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措施强化对企业低碳技术引用和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3)通过加强节能减排违法惩罚力度、积极加入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专项抬高化石能源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等措施强化企业低碳技术引用和创新的外在压力机制。

(二)制度层面

实现河南城镇化进程中高耗能经济的碳解锁,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1)有效实施制度内容创新。一方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将低碳纳入制度制定的考量体系。例如,重视城镇化进程中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削弱高碳产业的扩展规模,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的道路,适时整改有关能源、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另一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使其更具激励兼容性,如构建以绿色GDP为主导的政府考核与监督体制等,加大企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收益,增加居民低碳产品购买的补贴力度;(2)创新制度实施方法和手段,提高制度执行力。如重视企业低碳生产先进的示范作用、加大对相关制度监督部门违法的惩罚力度等。

(三)产业层面

要解除城镇化背景下河南产业层面的“碳锁定”态势,需要把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最终目标,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优化产业分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在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向产业链的低碳环节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有规划地重点布局和吸收碳排放少、增长速率高、市场空间大的电子、服装、食品加工等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带动以现代服务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2)限制煤炭、化工以及有色金属等高碳产业,重点培育生态农业、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等绿色产业;(3)优化能源结构,着力开发绿色新能源。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利用“气化河南”等工程大力发展发电、集输管线等项目建设,高层次构建以再生物质为原料的发电项目,改善河南能源消费结构;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低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四)城镇居民消费层面

城镇居民消费层面碳解锁的实现,应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根本形成源头入手加以引导:(1)利用媒体宣传、教育、树立模范人物等多种方式提高居民的低碳消费价值观念,转变其高碳消费习惯;(2)通过完善公共交通、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措施搭建城镇居民低碳消费平台,为其低碳消费行为提供有力的条件和保障。

结语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也就是一个高碳排放的过程,这已经是公认的国际现象和难题。本文从技术、产业、制度和城镇居民消费四个层面分析了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解锁的策略,以期为解决省际层面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碳锁定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程度和解锁路径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1]Rohdin P,Thollander P,Solding P.Barriers to and Drivers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Swedish Foundry Industry[J].Energy Policy,2006(1):672-677.

[2]Gregory C Unruh.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00,28(12):817-830.

[3]Gregory C Unruh.Escap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02,30(4):317-325.

[4]Berkhout F,Verbong G,Anna J,etal.Sustainability experiments in Asia:innovations shaping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pathway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10(13):261-271.

[5]Perkins R.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leapfrogging:three case-studies from India[D].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1.

[6]徐盈之,郭进,刘仕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J].软科学,2015,29(10):33-38.

[7]李宏伟,郭红梅,屈锡华.“碳锁定”的形成机理与“碳解锁”的模式、治理体系——基于技术体制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6):54-60.

[8]Christoph B,Nils J,etal.Carbon lock-in through capital stock Inertia associated with weak near-term climate polic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3,29(1):757-765.

[9]Sanya Carley.Historical Analysis of U S Electricity Markets:reassess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11,39(2):720-732.

[10]郭进,徐盈之.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3-118.

[11]屈锡华,杨梅锦,申毛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锁定”成因及“解锁”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3(7):201-206.

[12]张庆彩,阮文玲.我国资源型城市“高碳锁定”的内在机制及解锁路径——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2):94-99.

[13]熊鸿军,戴昌钧.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于锁定及其政策含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94-97.

[14]孙钰.碳锁定.制度创新与中国产业的低碳化转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3.015

2015-11-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0YJC790002);河南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QN-70);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F062.2

A

1000-2359(2016)03-0073-04

吴玉萍(1978-),女,山东德州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低碳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高碳城镇居民进程
经济增长与高碳排放脱钩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4:20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财经(2021年22期)2021-10-28 17:22:36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过硼酸钠对高碳烯烃的环氧化
应用化工(2014年12期)2014-08-16 13:10:46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民主与科学(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3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1-21 0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