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
(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现代传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
周舟
(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现代传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现代传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信息传播功能;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关于城镇生活的社会共识,涵养合格市民;参与新型城市文化的建构;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在当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分析现代传媒的功能,对进一步促进现代传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和保障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现代传媒;新型城镇化;城市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6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4.77%[1]。2014年3月17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历史来看,传媒的普及与发展对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传媒将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又应当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传媒是宣传和解释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重要渠道
现代传媒是大众传播资源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作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现代传媒运用自身在信息传播、思想交流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凭借其权威的社会公信力,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受众并进行解读,使其为大家熟知并及时得以贯彻。以《人民日报》为例:2014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在第9-12版全文刊发《规划》内容;当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报道《新型城镇化,别忘6句话——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此后《人民日报》陆续刊发报道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解读,如2014年3月31日的《新型城镇化,到底什么样?》,2015年5月19日《新型城镇化要留住乡愁》,2015年7月15日《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关键》,2015年12月7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同时,各地媒体也纷纷对《规划》进行解读宣传,如2014年7月《南方日报》的系列报道《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新型城镇化“路”在何方?》,2014年7月21日《河南日报》的报道《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2014年10月20日《湖南日报》的报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实施差异化推进》等。
(二)现代传媒是呈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的主要平台
现代传媒呈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介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及其给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所带来的影响,展示各地城镇化建设的成就,以此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以来,《人民日报》刊发了大量的报道来呈现建设成就,如2014年11月5日《昔日的乡今天的城——“汉口北”牵引城乡一体化》,2015年1月23日《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2015年2 月25日《四川阆中试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留住古城,也能城镇化》,2015年12月3日《大美琼海,圆幸福田园梦》等。各地媒体也纷纷就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就作出报道,如2014年12月10日《佛山日报》的报道《佛山新型城镇化特色镇街调研报告》,2014年12月26日《吉林日报》的报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吉林》,2015年11月30日《楚天都市报》的报道《宜城荣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城市”》,2015年11月27日《湖南日报》的报道《昭山:新型城镇化注重幸福感》等。
二是在影视作品中间接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作为记录时代变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媒介,电影及时记录、再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电影《世界》讲述了外来打工者们的生存和情感境遇,《小山回家》《十七岁的单车》《泥鳅也是鱼》等展现了城市移民的生存状态[2],贾樟柯著名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和《任逍遥》展现了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小县城躁动不安而又冷漠疲惫的风貌,《二十四城记》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我和神马查干》借草原男孩呼斯勒与心爱的白马查干的故事,聚焦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矛盾对立。此外,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也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题材。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可以反映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外来妹》描述了6个从穷山沟到广东打工的女性的命运,《深圳湾》则从草根平民的视角讲述30年的深圳乡村社会历史变迁,《新结婚时代》展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把爱带回家》聚焦城市新移民的情感归宿,《都市外乡人》讲述农民工城市创业的故事,《女人的村庄》呈现了乡村的城市化趋向。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的变迁、情感的纠缠,城乡文化的冲突。这些作品折射出城市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并引发人们解读、思考和行动。
现代传媒可以通过报道与评论活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加以引导。这既是传媒功能的体现,也是传媒的责任所在。
(一)现代传媒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重在统筹城乡,体现人本[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宣传中,现代传媒首先把握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中国城镇化建设曾经一度以经济增长、城镇化率等指标的提升为首要发展目标,但新型城镇化建设追求的不是产业发展、财政增收等传统经济指标,而是强调提升城市居民包括城市新移民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真正成为城镇的主人。现代传媒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宣传中,现代传媒应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谨慎适宜地进行新闻运作,不仅注重城镇化的开发程度和城市化率,宣传城镇化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就[4],更应当注重探讨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担当起新型城镇化的理性建构者角色。
(二)现代传媒强调城镇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关系
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度出现狂热地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的浪潮[5],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造城运动”,导致许多中国城市自身文化受到致命的伤害。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曾指出:“在许多地方,城镇化被异化为大拆大建大手笔,高楼大厦平地起,传统文化却被边缘化。”在这一热潮中,一些媒体一方面极力渲染北京、上海等“世界性都会”的建设,表现出对城市全球化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城市自身的传统消失,大量挖掘、发现和再造传统。大众媒体导向内在的矛盾导致中国城市化建设现实的尴尬。一面是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铲掉胡同,推平弄堂,变成一个个所谓的“罗马花园”“欧洲小镇”“香港城”,一面是重建传统,北京的南锣鼓巷、苏州的平江历史古街、平遥南大街等纷纷复活[6],却又成为商业开发的盈利性产品。因此,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和解读中,现代媒体应强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强调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对话关系,而不是着力渲染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惟其如此,才能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现代传媒提供关于城镇生活的社会共识
社会成员所持有的“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基础[7]205。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的扩大化和社会生活的间接性,提供共识成为现代传媒的一项主要任务。一方面,现代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播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以此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7]113。另一方面,经由现代传媒传播的现象、问题或观点、态度,由于其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更容易被受众当做重要事件或主流意见来加以认识和接受。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趋势必然会改变城镇居民结构,原有的关于城镇生活的社会共识也将受到挑战,给城镇生活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城市本身就是由不同社群组成,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大量农村人口的加入,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得这种异质性更为明显。我们既需要保持各自的差异,同时更需要建构性的文化价值来建立彼此的认同和联系,以实现整个城市生活的有序和协调。现代传媒继续担当社会共识提供者的角色。
(二)现代传媒涵养合格的新型市民
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格的新型市民。现代传媒对党和国家关于城镇化发展政策的积极宣传,营造了农民市民化的积极舆论氛围。一方面可以为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舆论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新市民群体的氛围,增强新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自我意识,使农民逐步成为具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自觉守法意识的新市民。此外,现代传媒具有的信息平台优势,不仅可以大范围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工作生活技能,为农民的市民化提供所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对典型先进的宣传和对落后行为的批评,甚至可以通过娱乐的形式,向农民传播先进的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农民向市民的深度转化,涵养合格市民。
发展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势。现代传媒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现代传媒对城市文化生产要素的介入
无论是对作为个体的个人还是对作为整体的社会,现代传媒都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媒介的发展与普及扩大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范围,延伸了人们环境认知的边界,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对于社会而言,媒介推动社会变革,影响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以人为核心而生成的文化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介系统的影响。城市文化的生产要素,由原来主要由现实的城市空间构成,逐渐演变成包括媒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更为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中,既有城市居民、城市场景等真实可见的部分,也有经由媒介所传播、阐释甚至想象的拟态部分。城市文化生产要素主要由这二者交叠而成的新空间构成。由于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媒介所营造的文化空间甚至超越了城市现实空间,占据了城市文化生产要素的主体。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所需要的城市文化景观,以及所有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必然是城市景观与媒介景观交织的存在。
(二)现代传媒影响城市文化的生产过程
城市文化的生产,即与城市相关的信息转变为人的观念并促成人的行为的过程。在现代传媒深刻地影响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念、态度的现代社会,现代传媒对城市文化生产过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媒介通过对城市的报道,描绘城市景观,呈现城市地理,梳理城市历史,营造出有关城市的媒介空间。这种拟态媒介空间与真实城市空间互相影响,互为环境,并一道构成城市文化系统环境,在对城市居民的濡化方面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与媒介共同缔造的一个真实与想象并存的文化空间当中。如果说传统的城市文化是在人与城市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则是在人、城市和媒介的两两互动过程中产生,媒介深刻地影响着城市文化的生产过程。
(三)建构多元共生的新型城市文化是现代传媒的责任所系
城市居民结构的变化使得城乡文化冲突凸显,构建良性的城市文化成为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现代传媒是城市文化的主要建构力量,传媒文化本身即城市文化的重要构成,而且城市文化的其他方面,如摩天大楼、超市、城市交通网等乃至个体行为均与传媒交互作用。因此,在满足文化多元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提升城市文化,构建多层面的城市文化传播体系[8],成为现代传媒的重要任务。
在现代社会,传媒文化本身表现出鲜明的商业化逻辑。传媒的产业化发展及其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使得传媒将自身产品由精神文化变成工业产品,在推动社会的高度商品化的同时,也赋予自身高度商品化的特性。传媒文化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都严格地按照商品的操作程序运转[9],被价值规律所支配,具有了商品的一般特性。这种商业化逻辑使得现代传媒更多关注都市的消费和生活,形成都市话语霸权和都市中心化,乡村话语被边缘化,这与新型城镇化提出来的重视文化传承相背离。新型城镇化并非去乡村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也并非彼此断裂,相反,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应当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加以保护,使其融入到新型城市文化中,建构起多元共生的新型城市文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产业功能,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时,现代传媒参与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
现代传媒以产业形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出力。2015年5月9日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全年中国传媒产业总值达11 361.8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同比增长15.8%[10]。以传媒经济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即将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传媒产业所开展的文化传播和信息服务,能够极大地改变受众的思维、行动及经济活动方式,不但带动、影响整个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直接为经济发展贡献产值,而且由于传媒产业处于科技、制造业、零售业、市场营销等几种不同市场的交叉点上[11],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连带功能强,传媒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制造、零售、物流、电子商务、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刺激内需,增加就业岗位。
(二)现代传媒参与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现代传媒通过信息传播以减少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发生,并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对经济政策的传播与阐释可以引发制度变迁,优化人力资源,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同时,传媒通过曝光市场违规行为,实施舆论监督,增加市场违规成本,防止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传媒称得上是社会监督系统的先行者,可以通过传媒监督与行政执法的联动,合力规范市场运作,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功能与作用,促进现代媒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维护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多元平衡,保障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5-02-26].http://www.stats.gov.cn/.
[2]蔡晓芳.电影中的城市化[J].城市瞭望,2010(11):97-101.
[3]魏饴.新型城镇化对城头山遗址文化的扬弃[J].武陵学刊,2010 (1):1-5.
[4]童兵.新型城镇化建设,慎用传媒指挥棒[J].当代传播,2014(3):1.
[5]曾一果.全球想象与传统的再生产——全球化语境中大众传媒的“城市叙事”[J].文艺研究,2011(4):70-79.
[6]冯蕾,李慧.新型城镇化:让文化记忆延续——专家眼中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光明日报,2014-03-17(008).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程金福.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论大众传媒在现代城市文化构建中的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6(2):11-12
[9]佘世红.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众传媒的角色及其转型[J].中国出版,2013(10):28-31.
[10]麦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7大特点值得关注,[EB/OL].[2015-07-10].http://bc.tech-ex.com/2015/caststudy/65398. html.
[11]周鸿铎,传媒是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的支柱性产业[J].现代传播,2011(1):129-130.
(责任编辑:刘英玲)
G20
A
1674-9014(2016)02-0133-04
2015-12-23
周舟,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