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坤(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论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判断、新要求——习近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系列之二
许立坤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着重围绕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工作的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新判断、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关键词:习近平;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统一战线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新观点,并就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和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对于这种多民族的国家结构特点,过去人们更多看到其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总认为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更好。习近平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论述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时,明确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这是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国情的一个新论断。这一论断既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又有利于当下的民族团结。从中国的历史发展看,正是各民族的共同开发和共同创造,才有了伟大祖国广袤的疆域、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绚丽多姿的文化。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动力。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生生不息、传承永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2]。从中国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看,强调多民族既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有利于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可以避免过激的民族融合政策。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也强调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由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最先提出来,后经我国学者不断充实完善。其主要论点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并不是56个民族简单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其所包含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对西方盛行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一种超越,既承认各民族的多元存在,又强调其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为中国的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吸收了这一学术观点,并就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他还形象地把中华民族比喻为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3]。
习近平在论述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国情时,强调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对于号召全党、全社会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最大限度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4]。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现在的民族工作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分配关系较为简单情况下的民族工作,更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感情高于民族感情背景下的民族工作,民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常态[5]。习近平将之归纳为“五个并存”,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涉及民族工作的环境条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等方面。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判断,精辟概括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把握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将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看得更加清楚,对民族工作的艰巨任务看得更加清楚,从而树立起强烈的忧患意识。
最近几年来,由于民族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出现了不自信,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出现了摇摆。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是成功的,并第一次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了“八个坚持”的概括,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这“八个坚持”,涉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领导力量、根本道路、最高利益、根本原则、基本制度、工作主题、目标方向、治理方略等,既有对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继承,也有许多新的理念和认识。比如关于民族平等原则,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中就曾提出,民族平等原则始终是我们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强调了这一观点。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第一次从立国之本角度阐述民族平等[6]。又比如,关于民族团结,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指出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7]。再比如,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党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变了,根基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当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8]。
习近平“八个坚持”关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精辟概括,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丰富内涵,解答了当前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是对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民族地区底子薄,困难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较大的难度。为此,习近平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既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基础,也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9]他强调,在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从而让各族人民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
全面小康是全国一盘棋。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基于目前的情况,民族地区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提出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各方面支持力度。同时,他也强调,民族地区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不断释放发展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在加快,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及不同民族之间大规模流动。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应该怎么看,应该做些什么?习近平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带动民族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具体而言,“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1],“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1]。要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及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言行,使各民族群众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习近平关于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符合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民族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国家,要解决民族问题,要搞好民族团结,仅仅解决好物质问题、利益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精神方面、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1]。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民族地区,要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关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历史文化概念。国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人们的国家意识高于民族意识,国家公民的身份认同高于其他身份认同,这个国家才会有较强的凝聚力。为此,习近平提出要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1]。此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了这一观点。
在提出强化各族群众的“三个意识”的同时,习近平还强调要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首先作出了“四个认同”的表述。他说:“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0]在2014 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里,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高度重视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及其上层人士,争取他们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历史的经验表明,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为此,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1]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个“人”,在民族工作上就是干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1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提到,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民族地区情况复杂困难,党派去的干部也不多,有的一个县十几个人,为什么能迅速打开局面?就在于有正确的政策,有忠实贯彻执行这些政策的干部。那么在今天,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形势复杂、任务繁重,有的还面临尖锐的反分裂斗争的情况下,要做好民族工作,同样要依靠好干部。为此,习近平提出了当前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的新标准,即“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1]。他说,惟其如此,才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在这里,习近平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判断民族地区好干部的标准,对民族地区各族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还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他认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党员、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身边的党员、干部,来自常打交道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民族地区务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12]。这一重要论述,既强调了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又着眼于民族地区特点提出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明确要求,必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闵言平.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重要财富和优势[N].中国民族报,2014-11-14(005).
[3]新华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2014-09-30)[2016-01-08].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2014-09/30/content_ 33657111.htm.
[4]本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4-10-09)[2016-01-1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09/c1003-25792256.html.
[5]闵言平.深刻把握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新特征[N].中国民族报,2014-11-28(005).
[6]王苏敏,金炳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7]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0(01).
[8]丁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1978-2009)[D].南开大学,2012.
[9]本报评论员.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10-11(01).
[10]本报评论员.不断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06-06(0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1904-1997)[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97.[12]本报评论员.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2(01).
责任编辑:何文钜
作者简介:许立坤,男,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民族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16-01-25
[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1-0062-05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