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唐诗个案研究推向深入的创新力作
——范新阳《孟郊诗研究》评介

2016-03-16 09:39许芳红
关键词:孟郊个案研究唐诗

许芳红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书评】

将唐诗个案研究推向深入的创新力作
——范新阳《孟郊诗研究》评介

许芳红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学界对唐代诗人的个案研究,已较普遍。据统计,“清编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有240位,大陆自1990年以来,已对其中的150位进行了专题研究,占存诗一卷以上诗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1],算上此前已有和2000年以来的,乍一看,唐代诗人的个案研究似乎已无插足余地和研究必要。然而深究之下,其实未必。除少数筚路蓝缕、戛戛独造的名作精品外,多数个案研究仍停留在对诗人生平交游、诗歌内容风格简单归纳的层面,问题意识普遍不强,命题结论似曾相识。唐代诗人的个案研究并非是剩义无多,而是须向纵深推进。立足诗歌文本,着眼艺术研究,强化问题意识,从精神层面去探询,在审美判断上用力,自会开拓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读了范新阳教授《孟郊诗研究》后,越发坚定了我的上述看法。

《孟郊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全书共七章,395千字。是著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历八载修订而成。其给人印象较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问题意识较强,章节安排巧妙。章学诚推原史学家“所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者”,在其能“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忽人之所谨,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泥”[2],此论同样适用于《孟郊诗研究》一书。

虽说有关孟郊诗的个案研究不如同时代的韩愈、白居易等人热烈,但也不乏其人。就专著而言,目前国内外可见尤信雄《孟郊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戴建业《孟诗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再版时改名为《孟郊论稿》)、斯蒂芬·欧文《韩愈和孟郊的诗歌》(田欣欣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斋藤茂《孟郊研究》(东京都汲古书院2008年版)和Russell Edward Mcleod的博士论文“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in the Chinese Barpque Tradition”(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Stanford University,1973)等多种。

范新阳《孟郊诗研究》一书并未采取通论的形式,在“不以面面俱到为能事,但以有所发明为旨归”的思想指导下,集中探讨了诸如孟郊是否“少隐嵩山”、孟郊赴汴州依附陆长源却不入幕、孟郊诗为何能成为“苦吟”的艺术典范、韩孟联句如出一手的原因、孟郊诗后世接受为何出现较大反差等此前有关孟郊诗研究中少所涉及或未能深究的若干问题。作者认为两《唐书》孟郊“少隐嵩山”之说并不可信,当是其修撰者未能将孟郊早年江南山林寺院读书习业的经历与其后来居洛游嵩之事加以明辨的结果;孟郊依附陆长源却未入宣武军幕的主要原因是孟郊对宣武军的危机四伏有清醒的认识;是孟郊诗吟苦的题材选取、求奇的立意构思、拗峭的文字声韵、理致的情韵内涵等成就了其“清奇僻苦主”的苦吟典范;是韩、孟二人好难争险、求奇抗俗的心理,以及体物铺陈、统一视点、以我为法的诗学谋略,成就了韩孟联句的艺术至境;孟郊诗接受史上的毁誉参半,除了诗论家们聚讼不休的争执外,从诗歌选本角度看,受选家们青睐的孟郊诗,以高古闲澹者居多,并不是诗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呻酸吟苦之作,而孟郊诗的接受差就此拉开。其结论令人信服,全书表现出了较强的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

从章节安排的角度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写作,极易导致结构体例的散漫,但《孟郊诗研究》一书,经著者的精心安排,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问题。从整体看,全书分孟郊生平新考、孟诗复古通变的创作取向、孟诗苦吟艺术特质、寒士人格与清峭诗风、韩孟联句发微、《孟东野诗集》探究、孟郊诗歌接受史七个章节,内容上环环相扣,逻辑上层次井然。从局部看,以第一章“孟郊生平新考”为例,以与孟郊生平研究中存疑问题关涉度较高的湖州、长安、汴州、溧阳、洛阳等地名作为节点,分别冠以“应举之前的活动中心”“科举仕进的伤心之地”“一次失败的入幕之行”“难以释然的县尉之旅”“苦难人生的最后一站”等定语,恰好构成了一幅涵盖孟郊一生的苦吟图。另外,在具体内容的安排和处理上,《孟郊诗研究》一书还采用了“互见法”,尽量避免研究内容和称引诗例的重复。

二是把握艺术特质,探求创作心理。孟郊一生为诗,苦吟不辍,是“韩孟诗派”的中坚,唐人即有“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的记载和“孟诗韩笔”的赞誉;其深远影响,从“韩孟”“郊岛”等代表唐诗流变的并称中,亦可见一斑。对孟郊诗的成就,韩愈亦是极尽推崇之能事的,其《答孟郊》诗云其“文字觑天巧”,其《荐士》诗云其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而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更以“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对孟郊诗作盖棺定论。与此相应,《孟郊诗研究》一书,用力最多处也正在艺术特质的探究,其第三章“孟诗苦吟的艺术特质”与第五章“韩孟联句发微”,以两章近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探讨了孟郊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苦吟”是孟郊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质。然而其内涵有哪些,该如何去把握,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孟郊诗研究》一书在对立意、构思、语言等内涵深耕细作的同时,首次将题材选取与理致追求引入“苦吟”的内涵范畴,认为孟郊诗中大量存在的描写其“贫病寒苦”“科场失意”“世态炎凉”的内容,是孟郊的刻意行为,已成为孟郊诗独有的艺术标签。如此立论,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对孟郊诗“穷尽物理”“借象明理”“以情驭理”“语参道佛”等艺术特质的归纳,《孟郊诗研究》第一次将《新唐书·孟郊传》中“郊为诗有理致”的评价变得清晰可感。

对诗歌艺术特质的把握,离不开文本细读。探究题材、理致等内涵是这样,对于构思、语言等内涵更须如此。《孟郊诗研究》一书在精研孟郊诗歌文本的基础上,从“围绕某一典型细节,展开联想,层层推进”“从形之相似与质之反差入手,巧用对比,论世抒怀”“在常理之外别寻一途,无理有情,独得奇趣”“自定一套主观的推理方式,别为假定,翻空出奇”“剥开数层方下笔,直指本质,奇险斩截”等五个方面,揭示出孟郊诗构思奇巧的不二法门,将唐人“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的简单交代变得有章可循。从字法、句法、声韵入手,揭示孟郊诗“用字奇老准确”“诗句精炼警策”“声韵随情拗折”的语言策略,使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的飞扬神采跃然纸上,也使得孟郊用力气作诗的苦吟情状一览无遗。

对心理层面的探究是《孟郊诗研究》的另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苦吟的减压机制、苦思求奇的创作意识、诗歌创作中的功利目的、诗歌创作中的不朽意识等内容入手,探究孟郊“心与身为仇”式的“苦吟”心理;二是从“好难争险之心”“求奇抗俗之意”两方面,探究韩、孟创作联句的心理动因。皆发前人之所未发,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孟郊何以要“苦吟”,韩孟联句为何能臻斯境;亦开拓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对艺术特质与心理动因的探究,仍是决定能否将个案研究推向深入的瓶颈所在。《孟郊诗研究》一书在这方面显然是取得了突破,并将孟郊诗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三是研究方法得当,创新见解迭出。研究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乎研究结论的可信程度。《孟郊诗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对诗歌本文的分析和感悟,力求将理性思辨与审美体验融为一体”。(《孟郊诗研究》“引言”)其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七章“孟郊诗歌接受史”第二节“历代唐诗选本中的孟郊诗”,通过对从《才调集》至《唐诗汇评》在内的15部历代唐诗选本的统计分析,得出“孟郊诗受到关注程度大体上呈现为逐渐加深的态势”;从对《唐文粹》《唐诗品汇》《唐诗别裁》等8部唐诗选本入选孟郊诗的统计分析中,得出孟郊“乐府诗是后世选家的首选目标”“通过历代唐诗选本的流播,逐步形成了一批孟郊诗的名篇,正是它们框定了孟郊在一般读者心中的形象”等结论。因其方法运用得当,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得力于对孟郊诗的深细研究,《孟郊诗研究》一书中的创新见解,大大小小,在处多有。除去上文已提及部分外,这里再举数端,以明其求是、纠偏之功效。

关于求是。首先是在历史语境中求孟郊诗真解。韩愈《答孟郊》诗之“弱拒喜张臂,猛拏闲缩爪”,历代注家均语焉不详。然联系孟郊赴汴州依附陆长源,却未得陆举荐入幕的历史事实,可见这两句诗说的就是韩愈对自己举荐孟郊而无力,陆长源有力却不出头的现实情形。(详见《孟郊诗研究》第一章)此论可谓能发千古之覆。其次是从艺术特质入手考订孟郊诗异文。《孟东野诗集》卷九《寻言上人》诗“竹韵漫萧屑,草花徒纤(一作蒙)茸”句有异文,“纤茸”指草木初生柔细之状,“蒙茸”是草木葱茏之貌。对照孟郊诗多双声叠韵对这一典型特征,当以“蒙”为是,因“萧屑”是双声,而“蒙茸”为叠韵。(详见《孟郊诗研究》第三章)有理有据,可做定论。

其次是纠偏。其一例是对于孟郊《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诗“食恩三千士,一旦为豺狼。海岛士皆直,夷门士非良。人心既不类,天道亦反常。自杀与彼杀,未知何者臧”中“自杀”与“彼杀”的对立,斯蒂芬·欧文解释为:“由于诗中描绘了人类价值的崩溃而不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孟郊不知道是自杀——被儒家伦理严格禁止——还是被叛军杀害更坏。”验之以孟郊诗“从形之相似与质之反差入手,巧用对比,论世抒怀”的构思特质,这里的“自杀”与“彼杀”乃是承接上文“海岛士”与“夷门士”的对比而来。“自杀”是指得知田横死讯后自杀殉主的五百壮士(事见《史记·田儋列传》);“彼杀”则为恩将仇报杀害陆长源的三千“夷门士”(此用《史记·魏公子列传》典)。同样食恩禄,结果却相反,说明“人心既不类”。“天道亦反常”关涉的是“自杀与彼杀,未知何者臧”,“天道”暗喻朝廷,陆长源被杀后,朝廷除了追赠其尚书右仆射外,并未追究作乱者,元凶仍旧逍遥法外,可见孟郊“未知何者臧”的追问中充满对现实的愤懑和对朝廷的质疑。并非斯蒂芬·欧文所言之“但孟郊用‘何者臧’来表达他的想法:尽管人类的道德理念崩溃了,大多数人,大多数‘同类’仍然有义务选择最好的方法(按:根据其上下文意,这里的‘方法’当是指死亡的方式)”(详见《孟郊诗研究》第三章)。其二例是施蛰存认为:“从来选诗的人,对于他(孟郊)的诗,没有一致的选录标准,因此就没有公认的代表作。”[3]然而从对宋代而来的8部唐诗选本的统计看,共计涉及孟郊诗113首,约占《孟东野诗集》总数506首的23℅。其中又以乐府、送别、感兴、咏怀四类最多,占了入选孟诗的六成以上。就单篇而言,复现频次较高的诗分别是《游子吟》(8/8),《列女操》(6/8),《古别离》《游终南山》(5/8)。事实说明,在后人眼中,《游子吟》就是孟郊的代表作。(详见《孟郊诗研究》第七章)从孟郊诗稳固的艺术特质和对孟郊诗科学的数据统计出发,以无可辩驳的论据纠正前人认识上的偏差,亦可谓有功于孟郊诗者也。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范新阳教授的《孟郊诗研究》,是一部将唐诗个案研究推向深入的创新力作。

参考文献:

[1]陈友冰.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J].文学评论,2000(6).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470.

[3]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48.

责任编辑:张超

作者简介:许芳红(1971-),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3-0411-03

收稿日期:2016-04-20

猜你喜欢
孟郊个案研究唐诗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游子吟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唐诗赏读
得意的孟郊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