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

2016-03-16 08:36潘吉宏刘正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滇池污染措施

□文/潘吉宏 刘正康

(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六盘水)



滇池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

□文/潘吉宏刘正康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提要]治理滇池、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在分析滇池污染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的基础上,从政府决策和初步成果、治理措施和方向以及科学合理规划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滇池;污染;原因;措施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滇池是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位于昆明市城区西南面,具有防洪、供水、旅游及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滇池形成至今约7,000万年,属于淡水湖泊,南北长约40km、东西宽12.5km(最宽处),湖岸线长163km,面积306km2,入湖河渠20多条,流域面积2,92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92mm,滇池是昆明市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水质的变化情况对昆明市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片面理解,不惜损害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滇池流域水资源、水体污染严重。在经济物质生活都迈上一个新台阶的今天,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于是一场保护人类家园的环卫战、绿色战、生态战又引入人们的视野,滇池治理原则措施便提上日程。

一、滇池污染的原因浅析

滇池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自然原因又有主观的社会经济原因。其污染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在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原因的长期影响下导致的结果。

(一)自然原因。从湖泊演化的过程来看,滇池处于湖泊演化的后期阶段。滇池从形成到现在约有340万年的历史,由于长期的沉积作用和地壳变动,它已演化成为一个半封闭湖泊,湖床抬高、水面缩小、出水口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置换周期长。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只有古滇池的1.9%,其年平均流出水量为149,000,000立方米,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的置换周期长,流动性差,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再加上自净能力有限,导致大量污染物在湖中沉积,从而导致了滇池中贻害无穷的大量的内源污染(90%以上的污染物都沉积在湖底)。

昆明市在滇池的北面,处于滇池流域的上游,来自昆明市城区的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污染源,即主要污染源来自滇池北面,而滇池的出水口在其西南方向。首先,昆明市与滇池在流域范围内的上下游关系,导致滇池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昆明市人口约623万人,工农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如此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废弃物,此时处于下游的滇池便成了天然的纳污场所;其次,主要污染源与出水口空间位置相背离,长期以来从北面进入滇池的污水便由北向南自由缓慢地流动,最后从西南面的海口流出。滇池的进水量又少又脏,水体滞留时间较长,更替周期为3~5年,这加剧了污染物的沉积,并最终导致了滇池内长期难以根除的内源污染。

(二)社会经济原因。滇池流域的面积约为3,000平方千米,全流域人口约250万人,是云南省人口密度最高、人类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面积仅占云南省的0.8%,而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却分别占34%和32%。据此可知,滇池这一“纳污场所”面临着多么巨大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越积越多,滇池水就再也洗不清了。

昆明市区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是导致滇池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城区每天有大约700,000立方米污水,有6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但还有40%的污水约280,000立方米未经处理就排入滇池。此外,还有大量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残留农业化肥等,被随意排放、倾倒到滇池中,特别是近年来,在昆明郊区城乡结合部,小作坊式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其设备差、耗能大、污染特别严重,大量污水和污染物未经处理就排入滇池,进一步扩大了污染面,加重了滇池的污染。

滇池流域的植被和生态常年遭到破坏,有历史上的围湖造田,也有长期以来的乱砍乱伐以及过度捕捞等,这些行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破坏了滇池的生态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解放初期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曾达到55%左右,由于人为的破坏,流域内森林植被锐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36.8%。

滇池位于内陆高原,是一个半封闭型湖泊,四周没有大江大河的水源补给,主要靠降水补给,年蒸发量为45,500万立方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缺水湖泊。滇池流域年径流深是世界平均值的49.1%,是云南平均值的30.4%,人均径流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是云南平均值的0.41%。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且多为大雨和暴雨,暴雨常常将流域内的污水、垃圾冲入湖中,加重了滇池的污染。

二、滇池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政府决策和初步成果。1993年4月省政府召开了滇池污染治理现场办公会。确定了滇池治理的基本思路:实行水域分割,改变水流方向,变蓄污为弃污、治污;分流载污,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引水济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遵循生态规律,恢复流域生态良性循环。并决定用18年时间,投资30亿元,分三个阶段进行滇池流域的根本治理。此后,八届全国人大会上,云南代表团向全国人大提交了《要求将滇池污染治理列为国家重点工程议案》,这个议案引起了中央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后,终于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将滇池列入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2001年7月31日,章振国在治理滇池的专门会议上强调指出:“滇池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关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保护和治理滇池是本届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对滇池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思想上、行动上、决策上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努力把昆明建设成‘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造林113万亩,退耕还林4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四旁植树3,862万株,建设放浪堤127公里。“零点行动”使滇池流域253家重点污染企业除4家关停之外,其余均实施了达标排放。完成了草海大观河的一期底泥疏浚工程。

(二)治理措施和方向。加强流域管理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责任和目标。对滇池流域重新考察细化水域应用3s技术对其实施监控和管理。成立专门的小团队对流域进行修复管理,这是首要的硬性指标。只有政策的科学、完善和有效的执行力才会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治理下取得成效。滇池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把滇池保护和治理工作统一协调,分口负责、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尽快修订并实施《滇池保护条例》、《滇池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法规和标准,使滇池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加强滇池流域水资源质量监控系统,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重点对主要污染企业入河(湖)排污口进行监控,建立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设立流域保护治理研究基金,支持滇池各项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为滇池营养化防治提供具有预见性、科学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决策依据。

(三)科学合理规划。滇池的底泥疏浚应科学合理规划,如有不当很可能引起次生污染。滇池的治理过程应联系整体和局部组成系统不间断治理。考虑“绿色治理”,依靠流域本身的自净能力加以合理的人为控制使其天然净化恢复本来面貌,应用借鉴国际和国内治理污染流域的先进科学方法和经验,并考虑他们之间的比重和科学性、可行性。(通讯作者:刘正康)

主要参考文献:

[1]肖青.滇池水环境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11.1.

[2]彭永岸,朱彤.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新方案[J].地球信息科学,2003.3.

[3]李益敏,彭永岸等.滇池污染特征及治理对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5.4.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滇池污染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