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与伯阳父是一个人吗?

2016-03-16 07:28:38钱耕森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阴阳

钱耕森(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史伯与伯阳父是一个人吗?

钱耕森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时间是周幽王早期的第二年(前780年),记录在《国语·周语上》里。史伯提出“和生学”,时间是周幽王晚期的第八到第十一年(前 774-前 771年)之间,因为郑桓公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入朝任司徒之职,才有机会与史伯共商国是,该事记录在《国语·郑语》里。再说,史伯的“和生学”,本应也含有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在内,特别是当他和伯阳父是同一个人,就更应该如此,但是史伯的“和生学”并没有“阴阳”这个重要理念。直到后来的老子传承他的“和生学”,并把它发展为“道生说”时,才增加了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说,史伯与伯阳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关键词:史伯;伯阳父;“和生学”;“阴阳”

史伯与伯阳父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史伯与伯阳父同为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姬宫湦,一作涅、湼)(?-前 771年)时代的大臣。周幽王在位时间很短,从公元前781-前771年,连头带尾仅有11年。这两位大臣的主要事迹都记录在古文献《国语》里。《国语》记载了春秋时代和春秋以前的部分历史事件和一些人物的言行,是一部按国别编次的历史书。所以后人也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一、伯阳父论地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棄,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竭,歧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国语·周语上》)

“伯阳父”,司马迁则名“伯阳甫”“周太史伯阳”(《史记·周本纪》)。韦昭曰:“伯阳父,周大夫也。”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史记集解》)陈元德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则说:“即史伯。”[1]以陈元德为代表认为伯阳父与史伯不是两个人,而是同一个人。“三川”,指西周都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附近的泾水、渭水、洛水。“烝”,升。“镇阴”,被阴气所镇。“演”,水土之气通畅。润的意思,土得水则润,润则生物。“伊、洛”,指夏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东)附近的伊水、洛水。“竭”,尽。“河”,指黄河。“二代之季”,指夏代和商代的末期。“纪”,韦昭说:“数起于一,终于十,十则更,故曰纪。”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京城附近的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水的流域都发生了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

周幽王的大臣伯阳父(《史记·周本纪》)未用鬼神的旧说,而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加以解释。阴与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出现,本意表示为对日光的向背与气候的温暖与寒冷。但是,伯阳父却对阴阳作了新解,把阴阳视作为两种气体。他认为天地之间有阴气和阳气,并且这阴阳二气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本来各有一定的位置。如果它们的位置正常,保持平衡,处于统一,那就不会发生灾害;如果把它们的位置弄乱了,失去平衡,处于对立,那就会发生灾害。当阳气不在正常的位置,被阴气镇压住,无法上升,失去平衡,打破统一,处于对立,于是就发生了地震。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用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阴与阳这两种力量的互相对立、排斥、消长,来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及发生地震的原因。这是世界上对地震成因的最早解释。伯阳父用阴阳二气直接说明发生地震的自然界的问题,同时也说明社会的动乱的问题。

二、史伯论和生

桓公为司徒,……公曰:“周其弊乎?”(史伯)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国语·郑语》)

“史伯”,是周幽王的掌管记事、占候、星历等的太史。“桓公”,指郑桓公,名友,是周厉王(?-前828年)的小儿子、周宣王(?-前782年)的弟弟。周宣王封他在郑(今陕西华县东),是郑国第一个受封的君王。周幽王八年(前 774年),他开始在周担任掌管教化的司徒。“《泰誓》”是《尚书·周书》中的篇名。“王”,指周幽王。“高明昭显”,指光明正大而有德行的君子。“谗慝暗昧”,指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小人。“角犀丰盈”,指额角有犀文、面颊丰满的正人君子。“顽童穷固”,指顽鄙固陋的小人。“剸”,同“专”。

周幽王是一个昏君,为博取宠姬褒姒而上演“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特别是他长期实行“去和而取同”的组织路线和人事制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最终导致亡国被杀。在周幽王灭亡之前,郑桓公向史伯提出如何预测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问题。史伯根据周幽王在用人方面长期采取“去和而取同”的错误方针,断言周朝快要衰亡了。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和同之辨”“和异裨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正确方针,特别是还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形而上学关于万物生成论的新的学说。并对这个“和生学”的理念,进行了“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的新的有力论证。在这论证过程中,实际上对什么是和下了很精准的定义。史伯又以已有的“五行生物”说作了补充论证,并以大量的事实进行了证明。史伯“和生学”的精辟思想,充分表明他既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并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①。

由上述可知,史伯与伯阳父二人虽然同时都是周幽王的大臣,都功勋卓著,且思想深邃、富于创新,但是他们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内容以及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不相同的。

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时间是周幽王早期的第二年(前780年),记录在《国语·周语上》里。史伯提出“和生学”,时间是周幽王晚期的第八到第十一年(前774-前771年)之间,因为郑桓公是于周幽王八年(前 774年)入朝任司徒之职,此后才与史伯共事,才有机会对话,共商国是,该事记录在《国语·郑语》里。特别是史伯独创的“和生学”,堪称是我国“和”文化发展史上给“和”下定义的第一人和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对我国历史悠久的“和”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说,史伯与伯阳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再说,史伯的“和生学”,本应也含有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在内,特别是他和伯阳父是同一个人,就更应该如此,但是史伯的“和生学”并没有“阴阳”这个重要理念。直到后来的老子传承他的“和生学”,并把它发展为“道生说”时,才增加了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所以说,史伯与伯阳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注 释:

① 请参考拙作:1.《大道和生学》,《光明日报·国学》,2015年3月2日;2.《“大道和生学”运思轨迹略述》,《衡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上海辞书出版社.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49.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Are Shi Bo and Bo Yangfu the Same Person?

QIAN Gengs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Abstract:Bo yangfu judged the earthquake by Yin and Yang theory in the second year (780 BC) of the early period of King You of Zhou,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book of Guo Yu-Zhou Yu.Shi Bo proposed the theory of “harmony fosters new things” in the late period of King You of Zhou, from the eighth to the tenth year (774 BC-771 BC).Only when he became a Situ, a position in the imperial court, did Duke Zheng Huan get the chance to discuss the state affairs with Shi Bo,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book of Guo Yu-Zheng Yu.Shi Bo's theory contains the thought of Yin and Yang giving birth to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especially when Bo Yangfu and he are the same person, it should be like this, but there is no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proposed in his theory.It was until the time when Laozi inherited Shi Bo's theory and developed it to his Dao theory that the thought of Yin and Yang giving birth to everything appeared, that is, the way bears sensation; sensation bears memory; sensation and memory bear abstraction; and abstraction bears all the world.Thus, we conclude Shi Bo and Bo Yangfu are not the same person.

Key words:Shi Bo; Bo Yangfu; theory of “harmony fosters new things”; “Yin and Yang”

中图分类号:B22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2-0075-03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2.011

收稿日期:2016-02-13

作者简介:钱耕森(1933-),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衡水学院顾问。

猜你喜欢
阴阳
“提肛运动”平衡阴阳,清肠道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6:16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3:22
服药先分阴阳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2-13 16:31:58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
法于阴阳
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 06:51:30
阴阳泛函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