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价值”研究述要

2016-03-16 06:48付李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价值研究

付李琢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中国电视剧“价值”研究述要

付李琢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

[摘要]对“电视剧”研究而言,“价值”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目前学界对“电视剧”价值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六个层面,即:电视剧价值本体论层面、文化格局、价值现象与对策、实证研究、类型研究以及个案研究。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价值;研究;述要

对“电视剧”研究而言,“价值”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以此两者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得到2 400余篇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相关图书专著较少,故与论文置于一起讨论。通过筛选、阅读、总结,可发现这些文章对电视剧价值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六个层面:

一、电视剧价值本体论层面

这类研究从文艺美学、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电视剧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观等本体论层面的问题,研究方法上采用哲学、美学进路。

李瑾的博士论文是目前电视剧价值本体论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1]该研究以美学中的艺术价值学为根基,将电视剧视作艺术门类,探讨其价值体系,包括静态的真善美范畴和动态的评价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重点描述了电视剧的价值实现过程,从审美感受、审美认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四个层面对电视剧艺术价值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

宋洁的《论中国电视剧的崇高范畴》,重构了崇高这一经典美学范畴,认为崇高是“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2]并分析了中国电视剧崇高范畴的价值范式嬗变:崇高的价值秩序从纵向的精英启蒙转向了横向的平民启蒙。

陈友军认为,传统美学中的崇高、优美等范畴,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电视剧,作为大众审美文化,关注世俗的“平凡美学”成为其核心价值观。[3]

二、文化格局:从“曾、尹之争”说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元并立的格局,电视剧作为影响力巨大的文化样式,成为三方文化激烈交锋的领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电视剧多元文化交锋就是价值冲突的宏观方面。

曾庆瑞发表连载文章《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国电视剧领域里,与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大众文化为一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地位权威的官方主导文化,和执著于启蒙传统及高雅艺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为另一方,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激烈的较量”。[4-5]文章激烈抨击了体现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的电视剧,以及一批提倡支持大众文化的学者。

尹鸿认为,曾庆瑞是以“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批判立场对电视剧市场化所带来的结果几乎做了完全否定”,他提出,电视剧的发展处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与国有性双轨运行的背景下,一方面受到国家的控制,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6]最终电视剧的多元文化在冲突中达成共谋,“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是其集中表现。

曾庆瑞认为“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既是艺术事业,又是文化产业,然而,电视剧的产业经营,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7-8]官方文化与精英文化应对大众文化进行管控与批判,电视剧才能健康发展。

张应辉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被虚设的语境,“大众”是不同权力话语集团争夺对象,大众对作品的多元合理需求被它们按各自意图曲解。[9]

王黑特对电视剧文化格局较为系统的研究,他提出,三元文化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文本划分的方式存在,而是文本中和文本间对话、互动的权力关系,任何一部电视剧都不只存在一种文化话语。另外,主导文化也是一种动态性的分层结构,它自身也分为主流和非主流、父权制意识形态和女权话语等。[10-11]

彭文祥认为,随着社会历史性转型,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其叙事语境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现代性擅变,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化”与“大众娱乐化”交汇渗透、建构塑型的新格局。[12]孙莉提出,多元意识形态整合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另一条是大众文化价值的作品寻求与主流价值的谋和。家国同构、惩恶扬善是有力的叙事要素。[13]

戴清梳理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精神从相对整一到分化、杂多的演进脉络及内在机理。[14]袁文丽将电视剧从起步开始与主流价值观关系概括为皈依、冲突共谋、杂糅共生三个阶段。以上两篇文章从历时性的角度研究了电视剧文化格局的发展演变,都提出了电视剧价值观经历了从整一到杂糅共生的过程。[15]

三、聚焦:现象与对策

更多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电视剧艺术生产呈现出的价值现象上,做出批判性的分析和研究。这些批判集中在价值迷失、娱乐化、消费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方面。

陈玮认为,一部分电视剧在物欲和功利的驱使下,精神立场彻底向世俗妥协,走向物质、虚无,助长了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社会意识形态。[16]

彭文祥认为,电视剧艺术生产呈现出一些新的审美价值取向,包括“主旋律化与娱乐化;政治、现实的疏离与艺术本体性、人性论的迷失;世俗欲望的流行与崇高感的低迷”。并得出结论:“当代电视剧创作应该大力倡导精神的建构和情感的升华,弘扬高远的道德理想,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给予大力的肯定。”[17]

李云雷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是支离破碎的,尚未形成一种能被普遍接受的具有恒定性的新型价值观。”[18]

张爱凤提出,中国当代的电视剧表达了两种政治:一种是以国家、政党等为主题的宏观社会政治,一种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价值冲突为主题的微观文化政治。差异政治是微观政治的核心,而性别差异、城乡差异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19]

电视剧的众多价值现象中,电视剧与女性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张兵娟从历史剧、言情剧、家庭剧三种类型文本探讨电视剧中叙事与性别的关系,认为电视剧作为一种“象征性实践”和“符号暴力”,重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在再现、塑造女性的同时扭曲、遮蔽真实的女性。[20]华昊认为,社会转型是电视剧中女性意识嬗变的关键,解读了女性由传统到现代的改变。[21]李佩菊选取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文本,表明女性逐渐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提升了话语权力。[22]李琦、杨时梅认为,女性形象的嬗变历程既表征着社会变迁带来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转化,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演变。[23]

立足于电视剧的功能,许多学者看到了电视剧在构建价值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手段。

李中阳认为,电视剧在反映经济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变化发挥了独特功能,电视剧采用各种艺术的手段,探讨转型期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并试图引导一种新的社会道德风尚。[24]

欧阳宏生认为,电视对社会核心价值的传播和内化具有独特的优势,阐发了电视传播在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地位、作用和途径,其中电视剧展现了审美娱乐基础上的独特作用。[25]

赵莹认为,电视剧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应从创作、播出、评价与理论三个方面着手推进。[26]熊国荣认为,电视剧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最主要渠道,电视剧艺术家不能放低身段,迎合观众欣赏,而是有责任通过电视剧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27]

胡和平、肖丽君从影视文化现状、价值缺失原因、影视文化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与途径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关系,是目前较为全面的一部专著。[28]

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把电视剧批评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彭文祥认为,电视剧批评是一种自觉、自为的审美活动,其本身必然有一定的价值衡量。[29]价值坐标的建构要“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为两翼,增强时代生活的贴近度、艺术感悟的敏锐度和思想智慧的启迪度”。杜莹杰、李婷认为,应将电视剧批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以创作中的问题为基点,探讨电视剧批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0]李茂华认为,电视剧批评要坚守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坚守评价标准的时代性特征,坚守传统美学与现代精神的结合,坚持以电视剧价值评价体系为准则。[31]

四、实证研究与受众研究进路

刘开源等认为,电视剧隐含的价值观对儿童社会化起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非道德化倾向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32]

蔡骐调查研究了《蜗居》的受众参与式文化与粉丝,发现粉丝内部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出现了分化,认为《蜗居》虽然提出了价值问题,却并未能给出一个真正的解决之道。[33]

杨俊探讨了电视剧收视行为和涉入程度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涵化影响,发现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受众收视时间越长,涉入程度越深,越认同剧中的价值观念。[34]

蔡骐、胡琼文提出,电视剧的“他人导向”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青少年对电视剧文本的解码呈现出以协商式解读为主,反抗式解读次之,主导式解读最少的倾向。总体而言,青少年价值取向呈现出从一元价值观到多元价值取向的变迁。[35-36]

荣梅在连续九年调查的基础上,归纳了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的几个特点,认为精良的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有所助益。[37]

实证研究和受众研究是电视剧价值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价值的演进过程归于价值实现,电视剧的价值实现归于电视剧观众。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足,值得研究者重视。

五、电视剧类型与价值

类型是“个性的一般者”,是宏观与微观相沟通相融合的中观层面,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的电视剧类型折射出价值冲突不同的层面。

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中国荧屏一度非常兴盛,但其中透露出权力崇拜和封建思想等价值取向。李茂民提出,塑造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应当重视电视剧的作用,历史题材电视剧应当以塑造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作为宗旨,不能靠简单的概念图解和说教,而要靠精当的叙事,讲述人人爱看的故事。[38]吴素玲认为,有一些历史剧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产生了严重迷失,宣扬腐朽文化。历史题材电视剧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39]刘晔原、郑璇玉认为,当下后宫剧在斗狠斗恶方面走得很远,这种以批判封建制度为理由的展恶是不值得提倡的。电视剧要让观众在观剧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传达正确的历史观,而不应失去人文关怀。[40]卢蓉认为,“年代剧”以一种动荡的个体记忆与经验方式,折射出乱世的社会主体性危机。该类剧成为中国社会与当代文化中的现代性符码,流露出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所面临的价值冲突。[41]

军旅题材电视剧折射出转型期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英雄形象的内在意义蕴藉也发生了变化。林凌认为,在军旅电视剧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价值取向隐忧。放大军旅生活中的娱乐元素,过分渲染和肯定军人的农民意识,通过强调爱情生活中对女性的征服满足潜意识里的皇权欲望。[42]徐晓利、敬晓愚认为,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塑造出一批草根英雄,体现了平凡和伟大、卑贱与崇高、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与辩证关系,融入了当代精神。[43]贺敏认为,战争题材电视剧表现出一种新型的话语模式和价值转型,集中表现为个人独立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在作品中内在的关系。[44]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现实中价值问题的想象性再现,其中传统与现代、男性与女性是价值博弈发生的典型二元结构。刘新华、秦俊香认为,家庭伦理剧应该传播优秀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近年来的家庭伦理剧存在长辈的反面形象定位、畸形的两性关系过度展示等价值问题。[45]李海龙从家庭伦理中的“家”和伦理关系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家庭伦理电视剧如何通过伦理要素实现对主流文化的沟通和认同。[46]

袁文丽提出,都市生活剧常集中于代际冲突、性别冲突、传统与现代等二元结构中展开叙事,展现了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体主体性发展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张力。透过电视剧中人物和故事,创造出一个多种价值观冲撞和对话的场地,观众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这场价值观的对话当中,寻找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47]

徐艳蕊、王军伟认为,可以在言情剧中找到现实问题的缩影。这些充满世俗烟火气的爱情故事,具有很明显的价值倾向性:对财富和权势的肯定与渴望。[48]卢蓉、闫琳认为,话题剧以特定的审美视角体现着创作者的剧作观、价值观,更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和文化思潮。近年来,话题剧中的价值导向出现了与传统伦理观相悖离的现象,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49]

六、个案研究的视角

个案研究是电视剧批评的主要方法,因此数量较多,尤其是针对《蜗居》等价值取向暧昧或失当,又取得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本文只选取几篇观点较独到的研究作综述。

解玺璋认为,《上海一家人》通过李若男对几个男性的态度,很好地表达了剧作者选择中的价值困惑。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以前被肯定的价值都受到了怀疑和挑战。[50]

贾艳艳认为,“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这两句话是这部剧要表达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一种对“个人和整体的价值尺度予以统一和整合的立场”。这种整合的努力,是这部电视剧在价值建构方面的突破。[51]

杨建生、赵科印认为,《走西口》在叙事过程中历史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叙事话语是不协调的,创作者强行给历史题材披上一件不合身的“革命的外套”,降低了该剧的艺术品位。[52]

梅笑冰认为,电视剧是管理机制、商业利益和收视观众权力争夺的场域。《蜗居》的形象和主题具有多义性,当显见的意义导向、多义的文本与能动的观众碰撞时,观众生产出有利于自身的意义。观众最终选择正面地建构起切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及其叙事的合理性。[53]

贾磊磊认为,必须将正确的价值导向植入到作品的叙事结构之中,如《誓言今生》将二元对立的价值系统嵌入到三维的矛盾冲突中:一是社会历史维度的政治冲突,二是家庭成员的伦理冲突,三是男女的情感冲突。[54]

七、结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归类,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1.流于表层化。虽然前文列出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未列出的占大多数的研究多流于表层化,仅仅人云亦云地对某些价值现象提出批判,接着推出主导价值观作为解决方案,对电视剧价值的深层问题缺乏洞见。

2.缺少系统研究。对电视剧价值问题的系统研究屈指可数,而系统性的研究对于把握电视剧价值现象、解决价值问题、建构价值观念都是必不可少的。

3.研究视角僵化。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包括了创作、作品、接受的各环节,而目前的研究往往只片面地关注某一点,缺少从全局把握的视角。尤其是受众和接受过程,作为价值的最终实现环节,不应被研究者所忽视。

[参考文献]

[1]李瑾.电视剧艺术价值论[D].中国传媒大学,2008.

[2]宋洁.论中国电视剧的崇高范畴[D].中国传媒大学,2009.

[3]陈友军.影像文化价值观:平凡美学旨趣的张扬[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

[4]曾庆瑞.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上)——回眸20世纪90年代一场电视剧文化的较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

[5]曾庆瑞.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下)——回眸20世纪90年代一场电视剧文化的较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6]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6).

[7]曾庆瑞.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上)——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J].现代传播,2002,(2).

[8]曾庆瑞.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下)——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J].现代传播,2002,(3).

[9]张应辉.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兼与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商榷[J].现代传播,2003,(1).

[10]王黑特.90年代中国电视剧多元文化格局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3.

[11]王黑特.对话与互动——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主导文化结构分析[J].当代电影,2002,(6).

[12]彭文祥.主流意识形态化和大众娱乐化的交汇渗透与建构塑型——论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语境的嬗变及其审美现代性意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3]孙莉.论21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多元意识形态整合[J].新闻知识,2010,(8).

[14]戴清.文化转型的历史脚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精神的演进[J].当代电影,2008,(10).

[15]袁文丽.从政治到商业:中国电视剧发展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嬗变研究[J].文艺争鸣,2014,(11).

[16]陈玮.遮敝与迷失——当前电视剧价值现象初探[J].中国电视,2002,(10).

[17]彭文祥.当代电视剧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评析[J].东方艺术,2005,(8).

[18]李云雷.我们能否重建一个新的价值世界?[J].电影艺术,2012,(3).

[19]张爱凤.论当代电视剧中的微观政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

[20]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与性别[D].河南大学,2004.

[21]华昊.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D].苏州大学,2012.

[22]李佩菊.女性符码与性别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文本研究之一[J].文艺争鸣,2014,(10).

[23]李琦,杨时梅.新时期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4]李中阳.电视剧与道德重建[J].中国文学研究,1998,(1).

[25]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6]赵莹.以电视剧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9).

[27]熊国荣.不能漠视电视剧的价值引领责任[J].中国电视,2012,(11).

[28]胡和平,肖丽君.影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29]彭文祥.电视剧批评活动的价值坐标刍议[J].当代电影,2012,(11).

[30]杜莹杰,李婷.电视剧批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0).

[31]李茂华.论消费时代电视剧艺术批评的价值坚守[J].文艺评论,2015,(1).

[32]刘开源,吴卫华,蔡立媛.电视剧价值中非道德化倾向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3]蔡骐.社会性文本与粉丝型受众——解析电视剧《蜗居》及其粉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2).

[34]杨俊.电视剧收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

[35]蔡骐,胡琼文.电视剧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2).

[36]胡琼文.电视剧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7]荣梅.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安徽省未成年人的调查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38]李茂民.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当代文化价值观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9]吴素玲.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价值取向[A].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论文集[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40]刘晔原,郑璇玉.“宫斗剧”的文化视点反思[J].当代电影,2012,(7).

[41]卢蓉.浮世生活·欲望消费·女性模式——现代性视野下“年代剧”中的文学改编价值初论[J].当代电影,2009,(8).

[42]林凌.反思新世纪军旅电视剧[J].社会科学,2008,(5).

[43]徐晓利,敬晓愚.平民视角中的“英雄神话”——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草根英雄模式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0,(9).

[44]贺敏.论新世纪战争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变迁[J].电影文学,2010,(12).

[45]刘新华,秦俊香.简论家庭伦理剧中的家庭伦理道德表现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电视,2011,(3).

[46]李海龙.家庭伦理电视剧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13.

[47]袁文丽.都市生活剧的叙事伦理与价值观探析[J].文艺评论,2015,(1).

[48]徐艳蕊,王军伟.转弯处的爱情——国产言情剧的价值观[J].文化研究,2012,(0).

[49]卢蓉,闫琳.新时期“话题剧”审美文化价值分析[J].当代电影,2011,(7).

[50]解玺璋.选择与拒绝:一代人的价值困惑——电视剧《上海一家人》释读[J].当代电视,1992,(7).

[51]贾艳艳.《士兵突击》的价值整合[J].社会观察,2008,(2).

[52]杨建生,赵科印.给“走西口”穿上革命的外套——电视剧《走西口》的叙事话语分析[J].电影文学,2009,(14).

[53]梅笑冰.构建日常生活及其叙事的合理性:《蜗居》观众的意义生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2).

[54]贾磊磊.理想的冲突——电视剧《誓言今生》价值取向[J].中国电视,2012,(5).

责任编辑:张庆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8—0126—05

[收稿日期]2015-10-29

[作者简介]付李琢(1990-),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8.030

A Summary on Studies on “Value” in Chinese TV Series

FU Li-zhuo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Abstract:To the study on “TV series”,“valu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At present,there are six aspects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value of the TV series,including ontology,cultural pattern,value and solution,empirical study,genre,and case study.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it provides a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Chinese TV Series;value;study;summary

猜你喜欢
价值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