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疏离·身份——重析《三四五区间的联姻》

2016-03-16 06:34金怀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身份

金怀梅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流散·疏离·身份
——重析《三四五区间的联姻》

金怀梅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088)

[摘要]作家的社会经历深刻影响其创作,多丽斯·莱辛把自身流散经历的状态赋予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女主人公爱丽·伊斯身上。爱丽·伊斯遭遇了三区和四区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既不能融入他乡文化,又与家园文化日渐疏离,继而陷入身份认同困境和精神痛苦。莱辛借此揭示了20世纪后期开始的全球化背景中个体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三四五区间的联姻》;流散;疏离;身份

作家“深处社会历史中,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受影响于那种历史与社会经历”,[1]其经历不可避免地影响创作。文学领域里,众多拥有跨文化流散(diaspora)经历的作家,像亨利·詹姆斯、贝克特、康拉德、库切、奈保尔、赫尔塔·穆勒、卡夫卡、黑石一雄、克莱齐奥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书写过类似经历。流散成为这些作家的成功秘诀,“正是由于他们曾经深陷处于痛苦的流浪的生存环境中,才能有所造诣”。[2](P9)

如其他流散作家一样,流散是多丽丝·莱辛重要的人生经历。卡罗·克莱恩(Carols klein)曾言,莱辛的流散是她“一生中多次移居的隐喻性流放”。[3]她出生于伊朗,成长于非洲,中年始定居伦敦,始终悬置于非洲文化和英国文化之间,既不能完全认同非洲文化,又无法触及英国文化的真正核心,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位,遭遇了精神和身份的双重困境。正如《地狱——天堂》中的印裔移民的身份困境那样:“身处异国他乡,在东西方两种文化冲击下他们对异域文化无所适从,加之对故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使他们的处境艰难、内心孤寂。”[4]莱辛自身的这种文化流散经历和困境使其能“跨越异质文化的时空”,[5](P13)感受并书写处于异质文化冲突之中个体的矛盾与困惑。在其《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以下简称《联姻》)中,流散的女主人公爱丽·伊斯(下文简称伊斯)就是其对这种个体的书写。三区女王伊斯奉谕令被迫下嫁四区国王,两区的文化冲突使其处于被疏离的边缘他者地位,继而遭受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困苦。

一、流散

《韦氏大词典》中流散是“远离祖先居住地居住的人们”。《全球文化辞典》指出,流散最初指犹太人的流放或流放的犹太人。《后殖民研究关键术语》认为,流散是指个人或族群一种自愿的或被迫的从故土流向他乡的运动。[2]而今,该词日益成为全球一体化时代下的移民迁徙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者温越对此给出了比较恰当的阐释:“流散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它是离开母体文化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生存,由此而引起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化冲突与抉择,文化身份认同与追寻等一系列问题的文化现象。”[5]本文探讨的就是文学作品里的这一文化现象。

流散的生存状态必然对文化身份产生影响。[6]骑墙于多种异质文化间的流散作家,无疑会将其所经历的疏离、困惑与痛苦融入文学创作,必将产生文化身份及文化抉择问题。流散者处于被疏离的双重或多重文化的边缘,丧失归属感,失去了身份定位。一方面,他们不认同他乡文化因而难以融入;另一方面,他们又因时空的距离而与故土文化日渐疏离、难以亲近,因而身份危机和精神痛苦在所难免。《联姻》中的伊斯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流散者,与四区格格不入,同时又与三区日渐疏离,处于霍米·巴巴所谓的“间质空间”内,身份悬空,内心焦灼而痛苦。

二、伊斯与家园文化日渐疏离

文化疏离主要指涉移居者,指个体或族群对生存地文化或与自身熟悉的文化产生情感和理性双方面都很难亲近的感受。[7](P19)《联姻》中,文明、祥和、富裕的三区女王伊斯奉“供养者”之命下嫁落后、野蛮、贫穷的四区国王本恩·艾塔,开始了在异乡的流散之旅。伊斯虽不断心念母国,遥望三区山脉,“她所渴盼的一切就是获得自由,重返家乡”。[8](P67)然而,移居地文化的侵染以及与母国时空的距离使得她与家园文化日渐疏离,从她的四次回归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可以体现出这种趋势。

当伊斯婚后追随自己内心强烈的回乡渴望第一次回归三区时,刚越过边界,就“恣情忘我的舞蹈”“不可抑止地大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所到之处,无论男女老少都友好问候她、热情欢迎她。然而她却感到自己“有了些异样”“出问题了”。当一个男人向她表示“她通常期盼的”友好问候时,她却投去狐疑的“四区的眼神”的一瞥。[8](P72)此外,她会伤心流泪,说话气急败坏,脾气暴躁,这些都有“可怕的”“四区的特征”。她感觉在四区呆了一天半的时间后,自己被“毒害了”,“自己内心真实存在的东西疏远了她”。[8](P76;P83)可见,伊斯与故土的疏离已初露端倪。

伊斯第二次怀着身孕回国,沿途的人群仍然热情欢迎她和新宝宝。妹妹默蒂和孩子们早早地就在等着她。然而,姐妹之间第一次有了隔阂,没有以往彼此互诉心情和秘密的愿望,默蒂感到自己被姐姐“排斥在外了”。[8](P114)来见她的一个女儿也感到伊斯“有些厌恶感”,背脸过去不再看她。周围人看出了她的焦虑、不安和紧张,“以前从来都没见过她这样”。[8](P118)连往日与她最亲密的男人也无法理解她,无法想象她现在的“痛苦而癫狂”。[8](P126)伊斯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8](P116)显然,伊斯与故土产生疏离的状态,尽管内心极度不情愿。

伊斯最后两次回归时的情景显现出她与故国的彻底疏离。路上无人认识他,更无人欢迎他;自己的孩子和妹妹视她为陌生人;与青梅竹马的男人库索之间也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她同她看到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她的家园令她感觉很遥远,她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走过家园,却没有归属感”,她意识到“她的土地不再了解她”,自己“被放逐了”,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8](P262;P161;P170)

正如赛义德(Edward W.Said)所言,流亡是“强加于个人与故土以及自我与其真正的家园之间的不可弥合的裂痕”,[9]伊斯在四区的流散生活使得她无法避免地侵染了四区的文化,加之与三区的时空距离,最终导致其与故土文化间的疏离。而个体的身份认同“不是悬空的,……是扎根在故国的土地、山水、人们当中”。[7](P20)伊斯与国家、土地、亲人、朋友间的疏离使得她失去了故国身份,自我存在感迷失,在三区的身份认同因而被悬空。

三、伊斯与他乡文化格格不入

作为流散者,伊斯一方面由于时空距离与母国逐渐疏离,同时也因自身母国文化根基深厚而难以融入移居国,且与其格格不入。在三区与四区“生性充满敌意”、三区人民“深深憎恶”四区的空气和氛围的状况下,伊斯“被命令”下嫁四区国王,因此,“心情十分低落”“愤恨”“反叛”,[7](P3)更是特地穿上丧服,对来接她的四区士兵“不屑一顾”,称他们为“野兽”,觉得和“这帮混蛋”无法沟通。[7](P7;P14)可见,伊斯从一开始就藐视四区,随着真正流散生活的开始,不断疏离与被疏离着,处于四区文化的边缘地位。

其一,伊斯与本恩·艾塔间冲突不断。二人在这场“更像是一场葬礼”的婚姻中,都觉得自己是“囚徒”,被迫经受联姻的“监禁”,除此之外,“毫无共同点”。第一次见面,艾塔“痛苦”“愤懑”,觉得与这个女人“无话可说”,而伊斯也“面无表情”。[7](P38-40)随着共同生活的继续,二人的矛盾与差距逐渐显露。他们在对待动物、婚姻和孩子、治理国家等诸方面都有截然不同的观念。甚至在两性关系方面,艾塔的价值观和性爱方式都让伊斯觉得不可思议。二人的第一次性爱就是以艾塔“霸道的方式”强行完成的。[7](P45)而在三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不仅重视愉悦无比的性爱体验,还注重彼此的心灵交流。而艾塔暴躁粗鲁、专横野蛮的个性让伊斯充满厌恶,并渴望远离他,对他没有“任何宽慰和认同的迹象”。[7](P56)同时,对艾塔而言,伊斯始终“是一个外国的女子,她的一切都是陌生无比的……疏远她远远胜过贴紧她”。[7](P97)二人之间“过大的差异性”[7](P104)使得他们一直疏离着彼此,无法走进对方内心。

其二,伊斯与整个四区文化不相融。正如四区女人黛比对伊斯评价的那样:“你和我们相当不一样”,[7](P87)四区与三区存在诸多差异,流散者伊斯会不自觉地把它与母国文化相比较,从而无法认同其一切文化。相比母国三区是“如此繁荣、如此幸福……一切都是那么舒适和欢乐”,四区是一片“匪夷所思的土地”,是个可怕的地方,“他们简直没有任何东西能与我们相提并论”,连它的空气都是致命的。[7](P103;P32;P121)首先,四区好战、贫困。全国所有的男人都在军队,国家大部分财政都用在军队里,导致国家“一贫如洗、穷山恶水”,[7](P215)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其次,四区等级分明。不同于三区的民主平等,四区“充满强制力”,人们只听从“命令和强迫”。[7](P77)再次,四区女性地位低微。四区女人言听计从,逆来顺受。连独自出行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通常是不被丈夫允许的。伊斯见到黛比的第一眼就觉得,像这样能干的女人在三区的话一定会被委以重任,而事实是,在四区“她的身上还处处显出奴仆的印记”。[7](P85)此外,四区的女人对服饰缺乏品味,她们那“可怕的搭配设计”令伊斯大为惊诧和不屑。[7](P96)最后,四区的人们对动植物毫无感情,视动植物为他物,从不关注它们的感情和生存状况。

流散者伊斯对移居地四区缺乏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无法认同四区的一切,同时不被四区认同:“一进入你们的国土,我就停止了那个真实的自我……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扭曲而变形。”[7](P139)伊斯在四区的文化身份认同也同样被搁置,处于悬空状态。

总之,《联姻》中的伊斯既与母国文化逐渐疏离,又与移居国文化格格不入,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位,身份认同模糊,精神痛苦、焦虑。《联姻》中对伊斯的书写是莱辛自身流散经历的再现。莱辛“在当代环境中,……是孤立的四面楚歌的人物”,[9]横亘于非洲文化和英国文化之间,却无法触及两种文化的真正核心,处于两种文化的“间质空间”和他者地位,期间所经历的矛盾、挣扎与苦楚,使得她能以双重视角为我们塑造和刻画处于身份危机和精神痛苦的流散者,揭示当代全球化大背景下流散者的生存状态,对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球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Said,Edward.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ork:Alfred A. Knopf,Inc,1993.

[2]王敬慧.永远的流散者:库切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Klein,Carols.Doris Lessing:A Biography[M].London:Gerald Duckworth,2000.

[4]邓璐.《地狱——天堂》中印裔移民的身份困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4).

[5]温越,陈召荣.流散与边缘化:世界文学的另类价值关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6]Hall,Stuart.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iuI7A-hvWQI2_GLI3eaN77lf6kREE5k7dM1U2IS-LWYcIV9XBjathee8uqw4eoJ_l8qZha_Koq-F22v5exN-

8yyoIbGALZ2x8Y1fOLezQ8u.

[7]多丽丝·莱辛.余婷.三四五区间的联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Said,Edwar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9]Showatter,Elaine.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M].Princeston:Princes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责任编辑:李新红

Diaspora,Alienation,ldentity——An Reinterpretation on“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and Five”

JIN Huai-mei

(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230088,China)

Abstract:A writer’s social experiences influence his or her works greatly. Doris Lessing puts her diaspora experience on the heroine AI·Ith in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and Five”. Al·Ith,running into the conflicts of two heterogeneous cultures between Zones Three and Four,can neither blend in the foreign culture nor keep close to the native culture,which results in her identification dilemma and nervous breakdown as well. Lessing aims 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s state of being through the conflicts of diversified cultures in the global world of late 20thcentury,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wide culture in the new century.

Key words:Doris Lessing;“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Four and Five”;diaspora;alienation;identity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2.014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2—0066—03

[作者简介]金怀梅(1980-),女,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国文学、外语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02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身份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