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杨继国散文的审美意蕴新阐释

2016-03-16 06:30冯英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蕴散文

冯英华



西北作家杨继国散文的审美意蕴新阐释

冯英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 新疆 和田 848000)

杨继国是西部高原抒怀的多情歌者,他用生命的热情、真情和激情歌唱自然的美景、吟唱生活的美好和赞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代表作《行走集》和《高原行踪》真实而客观地记载了他对于社会的观察、人生的思考和人存在方式的追问,展示了他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他的散文善于从历史传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寻找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价值观念,深入思考这些优秀传统是如何建构现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价值独特之处在于雅俗共赏,充满对生命、生活和人生的热爱与执著。

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阐释

黄土高原这片厚重的沃土,以其宽广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孕育出西部文化与文明的奇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知识分子出于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书写着对美好生活的礼赞、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生命价值、尊严与意义的呵护。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不断用生命的激情思考此岸与彼岸的辩证关系。杨继国就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他既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怀和人本思想的精英分子,也是一位颇有深度与创新意识的文学评论家。他把散文创作之根深深扎进深厚而肥沃黄土高原文化传统,汲取散文创作的丰富养料。他的散文创作有着打通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追求,他的散文创作中现代融合传统,并积极借鉴西方散文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优势,因此,他的散文在穆斯林作家中独树一帜,审美意蕴较为独特。 今天,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走进他内心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进而阐释西部散文审美意蕴研究是如何建构西部当代文学批评高楼大厦的,这亦是对历史的负责和民族文学的尊重与理解。

一、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特征

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用一双慧眼和一颗赤子之心在自然界中发现各种不同形式的美,他崇尚自然界生命价值的伟大;他的散文中善于从历史传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寻找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价值观念,深入思考这些优秀传统是如何建构现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独特之处在于雅俗共赏,审美情趣独特。

(一)杨继国赞美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景推崇自然界生命价值的尊严与伟大。

杨继国用一双慧眼和一颗赤子之心在自然界中发现各种不同形式的美。自然界的美景在他笔下汩汩流淌着,别具审美意蕴特色。如《河东徜徉曲》中说“西边的贺兰山,因民族英雄岳飞一阕气吞山河的〈满江红〉而驰名;南边的六盘山,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而天下皆知;宁夏中部,黄河浩浩荡荡,横贯而过,又因一代诗宗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脍炙人口。因而每次到河东来,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那滚滚波涛日夜奔流,那种沉默、厚重、雄厚、壮丽,总是深深地征服了我。我常在黄河边徜徉,既为她的美景所吸引,更为她周遭厚重的历史所神往。”[1]中华民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在半开放半封闭的黄土高原穿流而过,养育了一群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的精灵,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使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西部高原璀璨的明珠,光芒照耀神州大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武穆这首慷慨激昂、充满生命激情的《满江红》倍受赞赏而千年传诵,可以让人读得热血沸腾,豪情满怀。岳飞用来自生命的激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高音和最强音。“贺兰”一词据说是蒙古语“赫兰”的转音,其意本为骏马。贺兰山高大巍峨,雄伟壮观,山峰连绵起伏,屹立在银川平原,守护着美丽的“凤凰城”。远观贺兰之势,犹如一匹矫健的骏马,具有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之美,它在辽阔的“塞上江南”——银川平原上扬鬃奋蹄、跃势欲飞,生动形象,逼真传神。再如《非常经历》中的黄山的云海、佛光、晚霞和日出是难得同时一见的奇观,千年迎客松更是黄山的标志和象征,目前国家专门派人照顾迎客松,每天测量温度、湿度,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一棵树和一个人的故事还在继续精彩上演。人世间的美景、奇景与富有灵性、情趣的文人偶然相遇,演绎出精彩的故事,美景因有个性、激情的高雅文人的青睐而声名远播,文人因美景而超凡脱俗,孤傲清高。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拥抱自然,融入自然,收获的是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和心灵与精神的自由、惬意。

(二)杨继国深情歌唱传统文化与多样民俗

杨继国的散文中善于从历史传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寻找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价值观念,深入思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建构现代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夜访张良庙》中既有对于历史人物张良、韩信、萧何等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与思考,更有对于历史现象的超越:不同人生道路、价值选择同样可以演绎出同样精彩而迷人的人生过程及结果。但是杨继国散文写得最精彩的还是和少数民族历史、传说、民风民俗相关的文章。2010年8月5日,他第五次踏上神奇的青藏高原,来寻找中华文化、文明的源头,思考文化传统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民族性格的。他在《狮龙宫殿和年宝玉泽》中说:“据说,狮龙宫殿是格萨尔王少年时代神奇地让许多小狮子搬运石料垒砌围墙、神虎神龙修建屋顶而成,因而命名为‘狮龙虎顶宫殿’,简称‘狮龙宫殿’”。[2]神奇的传说故事给人神秘的审美感受,年保玉则是果洛草原藏民崇拜的一座神山,很久以前,一个猎人为救化为白牦牛与恶魔激战的年保玉则山神,应邀射死恶魔,年保山神为感谢和报答猎人,把他的小女儿许配给猎人。两人婚后生了三个儿子,现在的果洛上、中、下三部落就是他们的后裔。年宝玉则是人、神与自然共守的精神家园。历史与传说亦可以突破国家、民族、宗教的界限。杨继国的散文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发现美的重要因素,书写民族风俗传统的文化与审美精髓。如《社火采风三记》主要写2006年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长城村; 2007年的甘肃静宁县张洼村; 2008年的陕西陇县三寺村,在春节期间的社火盛况。由于三地社火最典型、最集中、最传统地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杨继国用散文真实而客观地记载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春节的喜庆、吉祥和欢乐,传统社火艺术的表演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三)杨继国善于在生活雅趣中寻找美的境界

我以为散文审美意蕴的最的高境界是日常生活,因为美孕育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把琐事日子打理出诗意的浪漫。但是如何在平淡、平凡的社会生活中发现不平淡、不平凡的审美意蕴需要知感与理性的审美能力。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喜欢传统士大夫闲情逸趣的高雅生活,这以“三记”为代表,即《寻石记》《搜玉记》《赏陶记》。这一组散文充分表现了作者的高雅情趣和审美理想,更是繁华洗尽、绚丽至极后的闲适平淡、从容自然。由于人天性对石充满亲切自然之感,玩石、赏石、藏石、爱石,自古皆然、石和人息息相关。《寻石记》中说:“我喜欢黄河石,这不仅是因为它出自母亲河,为大河之魂,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3]奇石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千姿百态,晶莹剔透。偷得浮生半日闲捡石的苦与乐,心中自知。“一只碗口大的黑石头上,有两只白色的可爱的小动物,一只是猫,神情倨傲;一只是鼠,神态谦恭。绝的是这两只动物界的天敌竟然在握手言欢,更绝的是猫是正面,有两只黑眼睛;鼠在侧面,有一只黑眼睛。三只眼睛恰到好处,可谓点睛之笔,而且在黑眼睛中还透着微微的眼白。”[4]造化之神奇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寻石可以陶冶情趣,激发灵感、灵性。人有慧心,石有恒心,“用心听石,可聆天籁”[5]诚如是也。《赏陶记》说:“我抚摸着这泥与火创造的精灵,不仅感到在与先祖的大手亲密地接触,而且仿佛嗅到了他们那粗重的呼吸,感受到了他们那奔放、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炽热的内心追求。”[6]我们的祖先用高超的智慧、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精彩绝伦的艺术精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作者不仅为陶瓷不能得到好的保护而痛心和惋惜,也为乡间农民外粗内秀,心灵手巧而赞叹,埙的形状让作者惊奇不已,认为它们深得古陶韵味。郎伟说:“杨继国先生的‘三记’叙述作者赏玉、搜陶、玩石之经历,如数家珍,情趣盎然。最难得的,乃是其中有对玉、石、陶的赏玩中所生发的一些动人心魄的哲思”。[7]

综上所述,杨继国的散文对自然景物、历史传统和社会日常生活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记载、描述与阐释,其中蕴含着多元、立体和动态的审美意蕴价值,如出水芙蓉,清新高雅,美丽动人。

二、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形成的原因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体的变异,“部分是由于内在原因,由文学既定规范的枯萎和对变化的渴望引起,但也部分是由于外在原因,由社会的、理智的和其他的文化变化所引起。”[8]在这里我们可以借杨继国散文分析审美意蕴形成的原因。

(一)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形成的内部原因

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形成的内部原因有散文自身的发展演变、创作主体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修养及接受客体数量大、范围广和时间长等因素。第一,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形成既有散文自身发展的因素,又具有理论性研究作为支撑。第二,杨继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修养。杨继国1952年生于宁夏吴忠市,1976年毕业于名校复旦大学中文系,如《三十功名尘与土》中,他写从复旦毕业后三十年的生活工作经历,追忆复旦名师辛子牛老师。“辛老师可以说是改变我命运的恩师。是他打破惯例,顶着压力,反复到自治区文教厅和招办,以‘回族自治区应多培养些回族人才’的道理说服他们,把在工厂做翻砂工的我招进复旦大学的。”[9]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师感激、尊敬和怀念之情。他曾受过精英式的教育,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积淀,经历坎坷而丰富,从一名普通的翻砂厂工人到复旦学子,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的升华。他学养深厚,勤学善思,曾长期从事文学评论和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任宁夏文联主席、宁夏文史馆馆长等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述诸多因素使得杨继国的散文作品有着大美的艺术境界与不懈追求。第三,杨继国散文的接受客体数量大、范围广和时间长有助于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意蕴。大体而言,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立于作家之外的价值和意义,即“作家之死”。优秀的批评家注重对作品意蕴的阐释,同时他又能超越作家和作品,站在新的高度、宽度和广度进行自由地解读。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多样价值是在不同接受客体重新阐释之后而愈显丰厚,优秀的评论家非常重视对散文文本内在文化品位及审美意蕴的再阐释,从而使他的散文文本显现出更多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密码和美学意蕴。

(二)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形成的外部原因

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现代传媒的有力推动、社会与时代的环境氛围熏陶。第一,现代传媒有力地推动着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杨继国是宁夏文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宁夏文艺》《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等刊物是他散文作品刊发的主要阵地,这些刊物为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杨继国也成功地抓住与把握了机遇,渐成为宁夏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穆斯林散文作家。并且,传播媒体也感觉到杨继国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社会、国家、民族命运的诸多问题,这些能充分体现出他“思想者”的大智慧和人道情怀,于是,不同刊物的发表的舞台始终为杨继国存留有一个座位。第二,社会和时代是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形成的现实基础。社会和时代为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无数原始素材、不仅激情和灵感,那些人、事、物、景等在他笔下汩汩流淌,他热爱生活、执著于理想、开朗乐观的真性情为他散文的审美意蕴增色不少。

三、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价值与思考

杨继国以深邃的思想穿透事物的表象,直击人生、社会及人性的本质。杨继国的散文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因素。其散文作品的审美意蕴是丰富的、复杂的和多维的,给读者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审美艺术世界。

(一)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价值

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价值在于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观念,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相融合,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他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性特色和民族风情描写中。地域之于文学,在文学史上产生出一批又一批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杨继国的散文对于西部高原独特而多样的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与贡献,他是宁夏地区一流的作家,他用一枝生花妙笔写出这个地区人们鲜活的灵魂和沉默的个性,极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民族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花朵和果实。”、“民族自觉意识,这是判断民族成员属性觉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少数民族作家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10]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积累和沉淀,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和追求,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共同建构起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价值。但是作者的深刻和独到之处在于对这个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既有对民族优秀精神的礼赞,又有对民族精神中落后、保守、闭塞的批判与反思。他想给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她再次充满生机活力和青春朝气,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杨继国散文审美意蕴的思考

杨继国用散文审美意蕴的思考的深层意蕴在于他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但又具有超越性,他执著于人生、社会的多样性理想境界,他在散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如在《非常经历》中说:“每当我闲暇时,欣赏着自拍的黄山风景相片,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不禁为我们的党、政府领导人民战胜了这一瘟疫而庆幸。也十分佩服有关领导的英明、决断,如果当时不及时将事情告诉人民,没有在电视上发出‘通知’,引起大家足够的警觉,不知又有多少人成为新的传染源,疫情发展到什么程度还很难说呢。……”[11],2003年的“非典”考验着中国的政府和人民,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利为民所想的政府,福为民所考虑的中国社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显示了中国政府执政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杨继国的散文的审美意蕴价值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他把自己真实的感情倾注在西部地区的人、事和物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浓郁的当代意识和当下情怀,使他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真不愧为西部抒怀的多情歌者!拙作《明清话本小说中清官形象研究》中说:“清官形象研究应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不断创新、推进。二十一世纪的清官形象研究是既封闭又开放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胸襟,把它放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舞台上做出新的阐释和评价们需要世界眼光和胸怀。”[12]我们应该把杨继国的散文文本及其评论放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做出新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是重要的和必要的,至少世界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因为优秀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正义的捍卫者,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着人性、社会和时代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们守护真理,传播智慧,传承文明,批判社会,思考人生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杨继国散文的审美意蕴的价值“既是功利的,又是审美的、艺术的;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13]崛起的西部地区,发展的西部地区,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一日千里,我们深信这片文化沃土将会绽放出更芬芳、更迷人的文学花朵。我们也期待着西部散文批评研究有新的方法、新的理论和新的成果不断出现,为西部文学批评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

[1][3][4][5][6][9]杨继国.行走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3、154、156、160、169、145.

[2][11]杨继国.高原行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22、76.

[7]郎伟. 山水自有情 诗心独明澈—读杨继国散文集《行走集》[J].朔方,2007 (4):73.

[8][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309.

[10]杨继国.杨继国评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138–139.

[12]冯英华.明清话本小说中清官形象研究[D].宁夏大学,2014(3):62.

[13]冯英华.李渔小说<无声戏>的戏剧化特征及其审美意蕴探析[J].四川戏剧,2013(10):121.

2015-12-31

冯英华(1981—),男,汉,山东枣庄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意蕴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