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依甫加马丽·买买提艾力
浅析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
沙依甫加马丽·买买提艾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语言学院 新疆 和田 848000)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语言的教学中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已经成为常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阐述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必要性、导入方法及导入内容,旨在帮助双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汉文化因素惊醒有效地教学。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文化导入
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族人民越来越重视汉语的学习。双语教学在新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双语教师的辛勤耕耘下,新疆双语教学发展迅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目前的汉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与误区,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往的汉语教学往往将重点放在词语、语法、汉字等方面,对于汉文化的学习还有欠缺。造成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即使接受过了汉语言教育,也不能很好地运用汉语自由交际,其主要原因是汉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所以,今后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适当地导入汉族文化教学。
任何一门语言都与其相对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反映、文化的表达。语言体现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与生活习俗。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共生共存、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最有文化底蕴的语言之一,它的许多成分和词语都直接与历史和文化相关。汉语中浩如烟海的成语就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卧薪尝胆”、“渐入佳境”、“得陇望蜀”、“嫦娥奔月”等成语都是从中国的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文学名著以及神话传说等中凝练而来。所以学习汉语如果不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就没法全面地理解汉语言。由此可知,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其实是一件事,脱离了文化而去学习语言,学到的只能是机械的文字和语法,丢失了语言中的文化灵魂。现今,在汉语教学领域内,已经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新疆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其中维吾尔族人口最多,虽然现在从事农业生产,属于农耕民族,但是过去从事游牧生产,属于草原民族,所以,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草原游牧文化特质。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有中原地区农业文化基础的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必须由一种跨文化行为。为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顺利地跨过两种文化的鸿沟,真正理解并熟练运用汉语,就必须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
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应该是以学习语言为目的,导入方法和量的把握都应该遵循这个大原则,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操之过急而产生预期相反的效果。
2.1循序渐进的原则
文化的引入应当与语言教学的深度相适应,语言学习是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级。基础学习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个阶段应当注重学生的发音、词语累积、造句和短篇文章写作能力。
汉语是几千年智慧、知识的结晶,它的字、句、语法等都是悠远文化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词语、语境、文章背景,简要的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效果要比单纯地解释其含义和结构好得多。在更高的学习阶段中,应当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汉族文化导入,如历史背景、寓言、文学名著和重要的民俗文化等。注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领略汉族文化和思维方式。
此外,由于汉文化博大精深,学校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老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辅助的课外教材,能够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2.2遵循适度的原则
汉文化内容浩如烟海,在汉语教学中如果没有选择地介绍,不但会使教学时间变长还可能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时的文化导入,要以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为目的,把握好主次之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介绍文化知识。在学习交际用语时,可以对汉文化中交际时需要遵循的文化规则进行介绍,比如:谦称、礼貌原则等,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规范的汉语表达方法,并还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表达不得当的地方。应该注意让学生从多方面接触汉文化知识,这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前面提到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还应该有教材的配合。汉语教材中同样应该循序渐进的加入汉文化内容。首先从最常用的着手,比如生活、礼仪、节日等。其次应该注意汉文化中与少数民族文化相通、相似的地方,突出这些共同点帮助学生们建立认同感。最后对不同的地方,应该注意引入方法,避免冲突。教材的编写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材和授课内容。
2.3采用对比方法
各民族文化千差万别,虽然其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处理好文化差异才是语言教学的重点。前面提到了先通过文化中有共性的方面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在学生建立了一定的认同感之后,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顺利地认识到本族语言、文化和汉文化的差异。
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比较法。通过对文化差异的比较,能顺利的疏通文化信息中的障碍。学生在清晰地认识母语和汉语语言结构、文化上的差异后,可以获得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敏感性,有利于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民以食为天,对比两族人民待客、饮食方面的异同,就是个很好的着眼点。汉族和维吾尔族都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两个民族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的习俗有共性,也有差异。维吾尔族在接待客人的第一个程序是先请客人喝茶,这同汉族人的习惯相同,但是维吾尔族人还要配上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果酱及自己制作的各种小点心和饼干等,由于汉族在喝茶时很注重品味茶本身的味道,所以饮茶时很少放置大量食物,但是可能端上一些小点心点缀品尝。此外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和动物血液,而汉族没有这样的忌讳。
2.4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学习语言最必不可少的就是语言环境。同样都是学习一门语言,如果有一个适当的环境,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能够有机会运用,这样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极大帮助,效果非常明显。老师在汉语课堂上全程用汉语授课,在课堂外鼓励少数名族学生同汉族学生一起游戏、学习,多举办以汉语学习为目的的校园活动。这既增进了各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也能在实际接触中了解汉文化,提高语言能力。
3.1交际礼仪方面
语言学习之初,都是从基本的问候开始学起。汉文化的问候方法有其独有的特点,这是融会在汉民族日常生活和交际中的。
在日常生活中,汉族人见面时比起问候“你好吗”,更常用的是“你吃饭了吗?”,少数民族学生很难理解。首先,这是由于在古时生产力低下,食物没有现在这么富足,每日三餐就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现今食物充足了,但这样的习俗却一直保留着。其次,这是汉族比较注重饮食的体现,汉语中很多方面都用与饮食相关的词语。比如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花积蓄叫吃老本、过的不错叫吃得开。
汉语中将代表方位的“东”、“西”两个字放在一起用来代指一般性的事物。这样的用法是与中国古代的“五行”与“五方”相配而来的。“东”即“木”、“西”为“金”、“南”属“火”、“北”乃“水”。“买东西”就是指去买金木之类的可以装入篮子的物品。因此,“东西”一词就代表物品。
据调查,教学过程中类似于上述的汉语用法90%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搞不懂。因此在教学时导入这些文化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文字、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
汉语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最早的甲骨文演变为金文,到了西周后期演变为大篆。至汉代隶书,汉字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后又经过楷书、行书,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结构、笔画比其他的语言文字更复杂。在教学生书写汉字时,适当说明汉字的造字原理,有助于学生更有效的记忆与理解汉字。
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如汉字中的“人、日、月、云、雨”都是由甲骨文时期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而用“日、月”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字,这就成了会意字。“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这又是指事造字法。由上述可知,在讲解汉字时配合着解释汉字的造字法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汉字中的词汇组成不但能反应出汉族文化特点,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很多新变化。汉语词汇常会将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将两个文字分开来看又各自有其意义。例如“消息”一词,其中“消”意为消减、“息”意为增长,两个意思相反的词组成的词就有了新的意义。“衣裳”一词就是指衣服,而古汉语里“衣”表示上衣,“裳”代表下衣。
汉字还有一字多意的情况,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如“打”字,有打船、打鱼、打伞、打量等,“冰”字有冰释、冰雹、冰河等。
还有反应汉族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词汇夫妇、翁姑、子女、男女、奴婶。
在宗教信仰方面,由于汉族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其词语中经常可以发现佛教的印记。汉语中的“西天”、“取经”、“缘分”、“觉醒”还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俗语都是这样的体现。
以及随社会、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汇。各国之间频繁交流而出现的外来词:吉普车、巧克力、咖啡、佛罗里达等。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汇:原子、电子、遗传工程、边缘科学、运载火箭、机器翻译等。新事物、现象而带来的词汇:手机、电脑、液晶、万维网、科学幻想、飞碟等。我国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后的课程名称:数学、物理、化学等。
在教学中,文字、词汇教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讲明白它们的背景、来源,很难称得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3.3汉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文化内容
汉族的道德伦理观念、是非观念、荣辱观念受到几千年的儒教文化的影响,表达方式多含蓄、婉转、谦让,推崇中庸之道这也反映在了语言文字当中。汉族倾向于辩证逻辑思维,在词语和修辞表达上喜欢对称、平衡,只要语义上搭配、合乎事理就可连在一起而较少受形态成分约束。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对汉语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导入应该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教学中把文化纳入汉语学习环节,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双语教学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沟通和团结以及国家全方位的建设发展。因此,对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应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逐步实施。
[1]焦玉琴.试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听说教学的文化导入[J]. 民族教育研究,2012,(6):74-77.
[2]李珍洁.新疆汉语教学中植物文化意象的传递策略[J].时代教育,2015,(55):85-86.
[3]古扎丽.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高级阶段与汉文化导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27):206-207.
2015-12.20
沙依甫加马丽·买买提艾力(1976-)女,维吾尔族,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语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双语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