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篇“复关”解新证

2016-03-16 05:3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媒人诗经男子

杨 康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诗经·卫风·氓》篇“复关”解新证

杨 康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诗经·卫风·氓》篇中的“复关”一词,学界对其意义看法不一。主要有处所说、动宾说、车厢说、人名说、回话说、回环说六种观点。文章通过辨析,在“回还”一说的基础上,提出“复关”即“复还”,意为“返回”,并找到一个新证。

《诗经·卫风·氓》;复关;新证

一、对“复关”释义的几种观点

《诗经·卫风·氓》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P84)

注家们历来对诗中“复关”二字的解释莫衷一是,各成其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复关”是氓的住所或住所附近的地方

毛亨《毛诗传》注曰:“复关,君子所近也。”郑玄《笺》云:“前既与民以秋为期,期至,故登毁垣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复关以托号民。”孔颖达《毛诗正义》注:“复关者,非人之名号,而妇人望之,故知君子所近之地。笺又申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其近复关以托号此民。故下云‘不见复关’、‘既见复关’,皆号此民为复关。”[2](P329)

朱熹《诗集传》注:“复关,男子所居地,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3](P49)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给“复关”的注释:“复关,地名,是那个男子住的地方。”[4](P477)

(二)“复关”即复关城

宋人王应麟《诗地理考》引《寰宇记》:“澶州临河县,复关城在南,黄河北阜也。复关堤在南三百步,自黎阳下入清丰县界。”[5](P651)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复关,关名。”并引王应麟说,认为“复关”亦即复关城。[6](P181)

(三)“复关”为动宾词组

1.“关”为关卡、关市,“复关”即返回关卡、从关口回还。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认为:“复,返也;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7](P43)罗春初释“复关”:“复,返回;关,关市。复关,从关口回还。”[8]

2.“关”为车厢,用以指代车子。“复关”即“回来的车子”。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注:“复关:关,车厢也。《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关即车厢。”[9](P86)并释“复”为“返”,“复关”即为“回来的车子”。

(四)“复关”为氓的名字

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又说:“复关,又为男子名。”[9](P86)

(五)“复关”意为“回话”

杨军整理并刊布其先师李晔(胡迺廉)观点:“此‘关’乃‘关说’、‘关白’、‘关由’、‘关通’之关,其义略同于‘通告’,亦并与今语之‘回答’、‘回话’、‘答复’,诸义相近。是‘以望复关’即为‘以候望回话’的意思。”[10]

王保国认为:“‘复关’的真正语义应解为‘复关者’,即返回通告(回话)的媒人。”[11]

(六)“复关”即“回还”

李增林、宿岿岚提出:“对于‘复关’一词,笔者认为也可解释为‘回还’。这样诗句的意思就是:登上残破的墙垣啊(乘彼垝垣),我盼望你啊回还(以往复关)。不见你回还(不见复关),我涕泪满衣衫(泣涕涟涟);看见你回还啊(既见复关),我高兴得又笑又谈(载笑载言)。”[12]

二、对于几种观点的辨析

以上六种释义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对于前四个观点,已有学者给出了充分的解释。在这里不再赘述。至于第五种观点,笔者认为也未为确诂。除了《卫风·氓》外,《诗经》中还有七篇诗歌用“望”。

例1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

例2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例3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

例4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诗经·魏风·陟岵》)

例5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经·陈风·宛丘》)

例6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诗经·小雅·都人士》)

例7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诗经·大雅·卷阿》)

上述7例中,除了例6中的“望”训为敬仰;例7的“望”训为声望。其余5例中“望”的用法一样。例1和例4“瞻望”的是“之子”和“父”;例2“望”的是“楚(楚国)”;例3“望”的是“宋(宋国)”;例5“望”的是“子”。此5例“望”字后都带上具体可观的宾语。而且同时伴有“升彼”“跂”“陟彼”等动作,这与《卫风·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表意完全吻合。

《汉语大字典》释“望”:“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广雅·释诂一》:‘望,视也。’《玉篇·亡部》:‘望,远视也。’《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13](P2080)所以女子眺望着男子的返回,而不是不见其形“回话”;其次,“回话”怎么用得上“乘彼垝垣”这种跂足而远眺的方式呢?再者,“见”“回话”就文例上亦讲不通。而至于“复关”为“复关者”一说则误甚。这显然受了“回话”说的影响,将其释为“返回通告(回话)的媒人”有增字解经之疑。再者,女子因为媒人而“乘彼垝垣”“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不符合诗歌的表情达意。笔者认为,包括诸说提出的车子、媒人等因素皆应附之男主人公,不能喧宾夺主。

三、“复关”即“复还”,意为“返回”

李增林、宿岿岚认为“复关”可以解释为“回还”,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好的解释。其考释如下:

“复”字,《说文》曰:“往来也。”徐仁甫所著《广释词》释为“又”;陈奂、高亨、余冠英均释为“返”。无论是“往来”,“又”,还是“返”,对于“复关”一词均可解得通妥。若取“返”及“往来”含意,则“复关”一词便成为“动词+动词”的联合式“回返”;若取“又”的含意,则为“副词+动词”的偏正式“又还”,即“再来”的意思。

将“关”解为“还”,不仅有声音的依据,也有意义的依据。

《古韵通晓》说,“关”,上古为见组,中古为“古还切,见删平二合山”,“还”上古为匣组,中古为“户关切,匣删平二合山。”王力先生将“匣”归于牙音,与“见”同组。在黄焯先生所撰《古今声类通转表》中,虽将“匣”划为喉音,但又说上古之时喉牙不分,“古声只分喉舌齿唇四部”。

朱骏声云:“假借之例四……一有叠韵者,有双声者。”王力也谈到:“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方可假借。“关”“还”本叠韵,即同为“删”韵,而“匣”“见”依黄焯先生为同部:“同部者为双声”。依王力先生说则又为旁纽,依声转之规律,旁纽之间可互转,“见”“匣”互转亦为双声,所以,“关”“还”从音理上来说可以假借。

从意义上来看,《说文通训定声》云:“《书·大传》‘虽禽兽之声,犹悉关于律’”。“关”注为:“犹入也。”“入”在此处为“符合”之意,也有“进入”的意思,也即“关”有进入之意。“‘还’,复也。《尔雅·释言》:还,返也。《广雅·释话》:还,归也。”可见,“关”与“还”意近。[12]

“喉牙音转”的确符合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正如李增林、宿岿岚论证的那样,“还”“关”二者存在着假借的可能。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引之说过:“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14](P750)“还”“关”正是“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也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然而,李增林、宿岿岚认为“还”“关”在意义上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则有失偏颇。“只是寻求某两个词之间音义的联系,而不是探求一组词之间的音义的联系,这样分散的、孤立的考察,就更容易陷入主观任意性。”[15](P164)同时,王力先生认为“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音近义同的字,叫做同源字。”[16](P1)很明显,李增林、宿岿岚“将‘关’解为‘还’,不仅有声音的依据,也有意义的依据”的说法客观上是在探求二者在语源的关系。然而实际上,“还”“关”并不同源。“还”“关”之间仅仅是假借的关系。假借的原则即为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上毫无关联的字之间相互借用。

《说文》:“还,复也。”[17](P72)《尔雅·释言》:“还,复,返也。”[18](P57)都是“去了又回”的意思。所以笔者进一步认为“复还”为同义连文,意为“返回”。在《诗经》中,同义连文的文例俯拾皆是。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

这里的“思存”都是思念的意思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

这里的“瞻望”都是向远处看的意思。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诗经·召南·采蘩》)

“还归”都是回家的意思。

四、一个新证

语言具有社会性原则。一个言语现象往往不会独立存在。《焦氏易林》中有两处“不见复关”的例子:

三女求夫,伺候山隅,不见复关,长思叹忧。/三女求夫,伺候山隅,不见复关,泣缇涟洳。①

很明显,这里的“复关”就不好作“居住的地方”“复关城”“回来的车子”等解讲,而非“返回”义不可了。这两句的意思是:“三位女子寻找丈夫,在山脚等待,不见(丈夫)返回,深深地思念、忧叹”;“三位女子寻找丈夫,在山脚等待,不见(丈夫)返回,泪水如水中的涟漪不断。”她们“求夫”的前提定是丈夫因事外出,由于思念急切,所以到山脚等待,不见他返回,所以“长思叹忧”“泣缇涟洳”。

再回看《诗经》的原文,则豁然冰释。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子秉着自由恋爱的念头(这在《诗经》时代是正常的)、打着交换物品的幌子,向女子直接表达迎娶她的意愿。而女子虽然早已委心于男子,却想要“媒妁之言”这样一种形式,所以暂时不同意男子的婚事,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为由,把他送回去了。希望男子在“秋”时带着媒人等,按“六礼”来迎娶她,而不是“野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P84)“将先秦典籍中和甲骨文、金文的有关材料综合起来考察,我们认为,说西周以前只有春秋二季,后来才发展为四季,这种说法是可信的。”[19](P16)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女子和男子约定“秋”为婚期,加上她复杂的心境,想来在时间上是漫长难熬的。女子送走男子以后一直处在忧虑之中,怕因为拒绝男子后,他再也不会回来娶她了,毕竟是她喜欢男子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是意象的审美,由于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的形成,诗词中的意象多属自然物象,相比而言,人造的物象会因为缺乏生命力而很难进入意象的范畴,但随着民族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有些人造物也进入了意象之中。[20]所以“乘彼垝垣”来望着男子返回,这样登上土墙盼望男子返回的情景在漫长的等待中是时时刻刻发生着的,而每次登上土墙却看不见心上人来娶她,不免伤心忧虑而流泪。直到看见男子(带着媒人等)返回的那一刻,终于有笑有说心欢畅。

综上所述,《诗经·卫风·氓》篇中的“复关”一词的释义应为“返回”。当然这里的“返回”是指诗歌中男主人公如期而至的返回。这是符合这首爱情诗歌故事主线的。可以想象男子回来时带着媒人、赶着车子迎亲的场面,但这不能妨碍“复关”一词正确的解诂。根据音理、词义、诗歌内容、新的例证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复关”应当解释为“返回”。

注释:①引自: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钦定四库全书·焦氏易林》卷一、卷十。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朱熹.赵长征.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王应麟.诗地理考[A].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

[6]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罗春初.说“复关”[J].文史知识,1984,(2).

[9]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杨军.《诗·氓》“复关”解[J].贵州大学学报,1999,(6).

[11]王保国.《诗经·卫风·氓》“复关”新解[J].黄山学院学报,2008,(4).

[12]李增林,宿岿岚.《卫风·氓》篇“复关”解[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13]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0.

[14]王引之.经义述闻[M].台北:世界书局,1975.

[1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6]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7]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郭璞.邢昺.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0]张宁宁.唐诗宋词中“秋千”意象的三种状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

责任编辑:张 庆

New Evidence for the Meaning of “Fuguan”in “The Book of Songs Wei Style Common People”

YANG Ka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word “fuguan” in “The Book of Songs·Wei Style·Common People” in the academic circle,including location,verb and object,carriage,a person’s name,response,and tortuous. It is argued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rtuous” that “fuguan” means “return”. A new evidence is also provided here.

“The Book of Songs·Wei Style·Common People”;“fuguan”;new evidence

2016-03-24

杨 康(1992-),男,江苏沭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训诂研究。

1004—5856(2016)12—0074—04

H13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17

猜你喜欢
媒人诗经男子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媒人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专职媒人的变化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