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以美
——融孝道教育于中学美术课堂的探析

2016-03-16 05:05张中强龚忠玲
关键词:美德中学生美术

张中强,龚忠玲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 435002)



厚德以美
——融孝道教育于中学美术课堂的探析

张中强,龚忠玲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43500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代际问题的日益凸显,重拾优良的传统孝道美德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文章以中学美术课堂为切入点,将传统的孝道教育如何有效融入生动直观的美术课堂,借助审美情感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孝道教育内化的途径、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与分析。两者整合也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既能够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改善过于强调技能知识掌握的现状。又能使孝道美德观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被中学生所感知和理解,达到美术成教化,助人伦之功用。

孝道教育;美术课堂;融合;对策

根据民政部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了2.12亿,比例占到了总人口的15.5%,老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一系列老龄问题日益凸显,但相应的养老服务和人文关怀却明显不尽如人意。同时,再加上当下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与日俱增,许多家庭呈现出了一种“四二一”的结构模式,即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孩子成为了一家人的绝对中心,对子女过分溺爱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对于其孝道意识的教育却成了真空,以至于出现了许多的“啃老族”甚至是欺老弃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盲目的母爱把母亲变成了孩子们的女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正在把孩子变成家庭的暴君”。[1]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代际问题的日益凸显,对于传统孝道美德的提倡无疑已经形成了一种倒逼的效应。总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断层,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孝道观念则更加的淡漠和缺失。因尔,将传统的孝道美德教育纳入到当前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实有其现实的需要性和迫切性。

一、对传统孝道和孝道教育本体的认识

“孝”字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属于“老”字和“子”字组成的会意字,象征子女在搀扶着老人,其引申义为子女应尽心奉养和尊敬父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传统的孝道思想最早滥觞于西周,而到了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传统孝道文化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时关于孝道的思想主要见于《论语》、《孝经》和《礼记》等经典著作之中,如《孝经》中阐述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孔子所说的,“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还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但到了宋元以后,孝道开始走向了繁琐与异化,逐渐变成了一种人身束缚和禁锢的枷锁。毋庸讳言,传统的孝道文化是具有 “两面性”的,既有积极、进步且具备现实意义的部分,如“养亲”、“尊亲”的相关思想。当然也不乏许多不合时宜的部分,如“三纲五常”的思想。因此,对于传统孝道观念中的一些陈旧和落后的愚孝思想无疑应该加以剥离和抛弃,而对于仍然具有社会和现代教育意义的优良部分,则应该继续加以赓续传承,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虽说是瑕瑜互见,但客观来说传统孝道文化中还是有许多思想仍具备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正如钱逊先生所指出的“孝已经失去了它作为维护宗法制度道德规范的存在基础,但作为表达亲情和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

根据既有研究对孝道教育的厘定,笔者比较赞同“孝道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3]孝道教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个大的方面,学校教育作为孝道教育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对于中学生孝道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学校教育实施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相对于其它课堂,美术课堂的教学具有直观、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独特性,是中学生普遍比较青睐的课程,很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疑在孝道教育的渗透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利用这种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平台进行孝道美德的教育,无疑能够极大地增强孝道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耦合孝道教育于中学美术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素质教育和客观现实的要求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要和变化着的社会相适应,并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在传统文化和孝道伦理意识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进行传统孝道美德思想的渗透与融合,是适应现实变化的客观要求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下中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当然这也是美术学科作为涵养和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这样一门课程的应有之义。总之,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融入孝道教育可以实现素质教育和客观现实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三者的有机统一。

2、美术课堂教学具备独特的优势

孝道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而美术课堂是学校美育的一部分具有辅翼德育的功能,二者具备有效的结合基础。正如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所说的:“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4]王国维先生也曾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智育为德育之手段。”[5]美术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美术作品所激发和唤起的审美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功能,即美术课堂借助审美情感的体验可以改变道德教育单一说教的方式,使孝道美德教育在一种审美愉悦的享受和体验中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实现教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外在他律性的孝道规范转化为中学生内在的自我自觉的要求,并最终演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为。总之,将孝道教育融入到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去,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积极而有效的。

3、二者整合能够取得良好的效益

将孝道教育作为课程资源融入进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之中,可以达到相互砥砺的效果。首先,能够改善美术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单调的问题,丰富起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改变美术课程的学习过于强调学生技能知识掌握的思路和模式,从而更加注重于涵养和积淀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能力的综合发展。其次,美术教育主要以美术作品的直观形象打动人,以情感人,将孝道教育融入进美术课堂的教学之中,对于孝道教育来说,能使中学生在一种具体形象的审美情境中直观、生动的感知传统的孝道文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其逐步形成孝道意识,并奠定起审美趣味和道德良性发展的基础。

三、打造全方位的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1、营造情景氛围,润孝育于无声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中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6]把孝道教育融入进美术课堂的教学之中,也应营造出良好的主题情景氛围,利用起环境的微妙作用,使课堂和校园中处处都能氤氲着孝道文化的气息。在孝道情景氛围的缔造上,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板报设计、橱窗专栏设计、校园文化墙设计以及举办美术展的形式进行环境的创设,发挥环境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这种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出浓厚淡雅的孝道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能够时时耳濡目染于传统孝道文化的美德之中,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着一阵阵的清风,不断的呼吸着孝道的文化艺术气息。伴随着审美愉悦的享受和体验,呼吸着传统孝道文化的馨香气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中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引发心灵的共鸣,增强中学生对孝道美德的认识和认同,并逐步转化为崇尚敬老孝亲的孝道美德观念和行为。

2、在美的创作中,深化对孝道的认识

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美术课程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7]因此,只有把美术课程的学习活动与中学生实际现实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美术课程的作用和效益。美术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现实的作品创作,这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最大特征之一。将孝道教育融入进美术课堂的教学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把对传统孝道美德的学习和领悟与现实的美术创作实践活动相结合,最后以直观可视的作品方式呈现出来,这也可以促使中学生对孝道美德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牢固。在有关孝道作品创作主题的设置上美术教师可以更加的有针对性一些,比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能为父母和爷爷奶奶做些什么等,引导学生从日常家庭生活出发进行观察、想象和创造。而在作品的创作方式选择上则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包括中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素描画、水彩画、卡通画或者简笔画,还可以拓展和开阔思路让他们尝试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泥塑、剪纸、拆纸等。总之,在课堂的教学中,美术教师通过这种精心设计和组织孝道主题的美术作品创作活动,一方面,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美术才能,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同时最主要的是又进一步深化了中学生对传统优秀的孝道美德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相得益彰的功效。

3、在美的欣赏中,形成崇尚孝道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往观念中的“画画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提出了要让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趣中”学习美术课程的理念,更加注重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涵养,并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8]在孝道主题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导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比如,画家珂勒惠支的《母与子》,罗中立的《父亲》等,在这些作品中虽然刻画的都是普通人物的形象,但在这种广泛的概括性下所折射出的却是数以万计平凡而又伟大,甘心为子女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父母亲形象。同时,美术教师也应明确课堂欣赏模块不是孤立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和观看,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评述,在彼此相互交流、倾听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美术作品和孝道含义的理解。通过对孝道主题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讨论,既能够在浓郁的艺术文化情景中加深中学生对传统孝道美德的认知,同时也能在这种浓厚的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实现孝道教育的内化和认同。可谓是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四、多方联动发力,确保孝道教育融入美术课堂取得实效

1、教师增强整合意识,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美术教师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积极拓展和引进有效的课程资源,融合进美术课堂的教学之中,丰富起美术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应担当好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有效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谋划和设计各种教学情景、练习活动,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美术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它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实现知识和观念的传递,区别于其它理论课程的说教与灌输,所以形象直观、方式多样、潜移默化是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的独特特征。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融合、加强孝道美德等方面德育内容的教育,发挥美术课程属性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应当为每一名美术教师所意识到。具体来讲,将孝道教育融入进美术课堂的教学之中去,美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要能把与孝道相关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对传统孝道文化有一定宏观的认识和感受,然后通过材料提供、方法指导等方式,引导中学生结合起孝道主题内容的故事、现实情景或节日,如母亲节、感恩节等,展开想象、创作和展示。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交流和探讨,相互倾听彼此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和创作目的等,进一步深化教学的效果。美术教师通过营造这种开放、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等,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才能保障孝道教育教学效益取得最大化。

2、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内动力

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指出:“要尽可能为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9]因此,教师应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身主体意识的强化,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把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10]

联系孝道教育融入进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之中来说,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孝道美德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去,鼓励学生利用写实、变形和夸张等多种表达方式,水彩画、卡通画、剪纸等多种创作的方法进行自由探索和实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插入争做小画家的比赛、孝道主题创意小画家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访问,从现实的生活中亲自收集身边孝道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宝贵创作素材。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传统孝道美德的兴趣,促进他们自身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孝道美德观念,进而才能转化为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3、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衔接,形成教育的合力

将孝道教育融入进美术课堂之中想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自然也离不开有利外部条件的配合与支持,这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相关因素。“一个有效性的艺术活动应该是不仅有艺术专业人员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学校、社区以及城市文化社区也应加入进来得到最大化利用的活动。”[11]学校作为最直接的外部影响因素应该将传统孝道美德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美育的轨道上来,或者引入到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之中去,发挥引领作用。家庭是孝道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孝道观念起着最基础的作用。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于孩子孝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严慈相济,理智施爱,要让他们懂得感恩思源的基本道理。而校外的社会资源则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也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可以邀请校外的学者和画家进行传统孝道思想和美术创作的相关专题讲座和座谈等,进一步的拓宽学习空间和渠道。这样通过构建起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保障,校外资源为辅助的一种密切衔接的教育网,多方相互协调配合,合力发挥作用,相信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融入孝道教定能取得实效。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5.

[2]钱逊.先秦孺学[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40.

[3]李志强.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09.

[4]席勒.美育书简[M].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5]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 [M].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6]转引自周颖.小学生孝道教育实施状况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1:6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 2011:3.

[8]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

[9]莱恩.皮尔科汉等著,尹少淳译.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M].湖南美术出版.1992.

[10]罗克中,李庆云. 中小学美术教学法[M].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29.

[11]Steve Seidel,Shari Tishman,Ellen Winner,Lois Hetland,Patricia Palmer.The Qualities of Quality: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 [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53-54.

(责任编辑:王国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孝道养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BZX081

2016—01—07

张中强,男,河南新乡人,湖北师范大学2014级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龚忠玲,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理论教研室主任。

G642.0

A

1009- 4733(2016)05- 0145- 04

10.3969/j.issn.1009-4733.2016.05.032

猜你喜欢
美德中学生美术
诚实是美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