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析
——基于历史主义解释原则

2016-03-16 05:1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共两党游击战历史主义

王 哲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析
——基于历史主义解释原则

王 哲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在历史主义解释原则下指导和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认为共产党由于主张全面抗战的战略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对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通过外交途径为中国赢得的国际援助极大地促进了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主义;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地位作用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自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历史主义解释原则

关于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列宁也有过更为经典的论证:“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历史主义包含四个原则:真理与价值统一原则、条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

作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和把握问题的基本态度,历史主义解释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之处表现为以下三个统一:第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一点上不言自明。历史主义也是一样,一方面坚持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把问题放到特定时空环境中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思考,既体现了条件性,又体现了整体性;另一方面,历史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则,从经济角度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同时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真理;同时也是工人阶级谋求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武器,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历史主义解释原则一方面坚持“去我化”,客观描述史实;另一方面强调“有我化”,即对历史的反思与评价,这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个相互融合的统一过程。第三,求实与创新相统一。既要勇于突破前人的束缚,提供新的东西,融入自身的理想性追求,又不能脱离基本的史实,任由主观臆造。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所共同坚持的原则。

由此可见,历史主义解释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是内在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因此,在分析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地位和作用时,应以历史主义解释原则为指导,全面、客观阐释和评价。

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战略路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2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对日作战,号召全国工农兵和一切劳苦群众“驱逐日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挣得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随后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展开对日武装战争。1936年,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存亡的立场上向国民党通电“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促使国民党转变态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围绕领导权问题产生分歧。共产党针对当时不同集团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对国民党及其他资产阶级团体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表面看,国民党始终处于对政权的把持和掌控地位,但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中的一系列策略和方针,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对日进行作战,团结了其他党派以及能够团结的力量,迫使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战略,因此可以说,当时共产党虽然没有处于领导地位,但对整个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发挥了导向作用,是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和巩固的关键。

此外,与国民党主张的单纯依靠正规军进行作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将日本帝国主义引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对于消耗日军的实力,导致其最后的失败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主义的解释原则进行分析,对比当时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而言,仅依靠正规军队我们无法同日本相抗衡的,两国经济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但军队只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真正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共产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伟大意志和创造精神,实行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事实证明,这一战略路线是正确的,也是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基础条件。

(二)持久战战略方针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组织的几次大型会战未能阻挡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致使国统区大片国土相继沦丧。1937年12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震惊中外。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再战必亡”的“悲观论”迅速流传开来,中国人民对于抗战的前途命运充满了担心和忧虑,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甚至走上了投敌卖国的道路。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在国民政府组织的一些取得胜利的会战以及外国援助的影响下,一些共产党人也开始幻想依靠国民党和外国援助就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速胜论”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开来。

针对这两种错误的认识,毛泽东指出无论是“悲观论”还是“速胜论”,在理论认识上都是片面的,实践行动上都会严重影响抗日战争的进行。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客观、准确地分析了中日力量的对比,提出了战争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最终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终胜利是中国的”。

从内容上看,《论持久战》的核心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的过程与最终结果。由于军事力量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因而战争必然是艰苦残酷持久的;另一方面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反人民的,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战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因而从客观历史规律的角度来讲,胜利最终必然属于中国人民。二是由于战争要经历艰苦持久的过程,我国与日本必然会在战争中经历一个力量、势力的消长对比过程,因此,战争可以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在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抗战路线和战术原则,既使广大人民认识战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也鼓舞了士气,坚定了必然胜利的信心,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保证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核心关键。

(三)游击战战略战术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国民党和共产党根据各自不同的战略主张和方针原则,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开展相对独立的抗战运动。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方针指导下,创造性地在敌后战场采用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的战略战术。

根据学界普遍采纳的数据统计,在八年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作战12.5万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纵观整个抗战过程,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逐步发生升降对比,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逐步上升,在抗战后期逐步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对此,有些台湾学者和民众认为,游击战作为一种辅助战术只是对正规战的补充,因此,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虽然取得了一定胜利,对于牵制日军的侵略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与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作战的地位是不能比拟的,从歼敌的绝对数量看,共产党军队是低于国民党军队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论断和置疑,实质上源于他们对战争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数据背后挖掘原因,将动态、复杂的战争过程静态化、简单化,没有坚持历史主义的解释原则,导致了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结论。首先,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共产党军队在国民党的围剿下经历了数年之久的长征,消耗很大,因此就当时的实力而言无法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直接的正面作战,因而只能采用伤亡较小、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战争中消灭敌人的前提是保存自己,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军事观的。此外,事实证明,即使以国民党的实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直接的正面作战,也是败多胜少。可见,共产党游击战的战术选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其次,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敌后游击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牵制、消耗了大量日军兵力,扰乱了其计划,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促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在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成为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为转入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战略反攻阶段,经过前期力量的积蓄,共产党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游击战上升为正规人民军队战争,为最终击败日军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后,尽管从绝对数字来看敌后战场歼灭日军数字小于正面战场,但从相对数字来看,这一比例是高于正面战场的。可见,共产党在其自身实力允许范围条件下,通过游击战,强有力的阻击了日本侵略者,成为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运用历史主义的解释原则,可以肯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通过全面抗战的战略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在自身实力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能动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的热情,团结调动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抗战最终胜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和第一大党,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同样是不可替代的。运用历史主义解释原则,客观、公正地研究史学材料,可以较为客观地揭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一)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积极抗战

根据相关资料数据,1937年,国民党军队人数170余万,拥有海陆空三军,1945年,达到440万;而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分别为5.6万和110万。可见,国民党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由于当时共产党力量相对弱小,因而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是主要作战力量。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先后组织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表现了积极的抗日情绪。其中台儿庄大捷更是打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中少将以上将军殉国的有110多人,这些将军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怀。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坚持片面抗战的路线以及与日本侵略者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效果并不理想。但这并不能作为否认其顽强抗战意志和积极抗战行动的依据。如果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国民党在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就是量的积累。从历史主义解释原则来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同时,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央政府的领导集体,其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的主张也对动员号召其他党派团体、武装力量参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对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表现的客观评价是,一方面由于其片面的抗战路线选择以及客观的实力差距,效果不甚理想;但另一方面其主观积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作为第一大党对号召抗战的组织领导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作为中国国家代表通过外交途径赢得巨大国际援助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和国家代表,通过外交途径赢得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声援和支持,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政治上,一方面通过各种外交策略原则的制定使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正义性,从而赢得了同情和支持,之后与美、苏、英等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战争后期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际会议,与美英联合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为奠定战后国际秩序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经济上,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援助,为减轻中国当时的作战负担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共获得外国贷款25项,其中美金10多亿美元,英金1亿多英镑,法金10亿多法郎,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美国甚至直接进行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是巨大的。最后,在军事上,抗战期间不仅有外国军事专家来华进行作战指导,更有中国军队同外国同盟军直接进行的并肩作战。这些来自国外的军事力量援助,对于帮助中国最终战胜日本更是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发挥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国共两党的坚决抗日,才使我们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蒋建农,曹子洋.论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4).

[3]刘会军.全民族抗战新论——兼谈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史学集刊,2007,(7).

[4]李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5,(5).

[5]闻丽.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比较研究——再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J].广西社会科学,2015,(7).

[6]罗孟冬.刍议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7]张澍军,齐晓安.关于唯物史观若干基本原理的拓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研心得之三[J].高校理论战线,2011,(7).

[8]马菲菲,赵爱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理论的内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0).

责任编辑:思 动

The Status and Role of KMT and CPC in the Anti-Japanese War——Based on Historist Principle of Interpretation

WANG Z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status and roles of the KMT and CPC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re analyzed with historism princip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playing a key role for the final victory for the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 Anti-Japanese War,protracted war guideline and guerrilla warfare tactics. Kuo Min Ta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ir contribution in the battlefield and their efforts winning international support.

Historism;the Anti-Japanese War;the KMT and the CPC;status and role

2016-01-14

王 哲(1992-),男,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004—5856(2016)11—0110—04

K265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1.026

猜你喜欢
国共两党游击战历史主义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历史与“历史主义”的碰撞——塔鲁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核心史观研究
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的情报战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xtual View between New Criticism and NewHistoricism
国共两党抗战功绩之比较
民主的历时性演进图谱——一种历史主义的批判性阐释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工厂法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国共两党持久战战略方针之比较